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夏玉梅 《中国沙漠》1989,9(4):19-26
本文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南缘虻石沟黄土地层孢粉分析, 划出四个花粉带。Ⅰ带是榆, 榛, 蒿; Ⅱ和Ⅳ带是蒿、藜; Ⅲ带是蒿、菊科、禾本科。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期间植被与气候变化, 经历了榆树疏林草原(温和偏湿)→半荒漠草原(干冷)→干草原(温凉稍湿)→半荒漠草原(干冷)多次变化过程。孢粉分析表明, 我国北方黄土地层孢粉沮合特点, 由种类贫乏喜干旱的草本花粉组成, 木本花粉数量很少, 反映黄土堆积的干燥气候占主导。植被景观多半是森林草原, 疏林草原, 干草原, 榆树疏林草原, 半荒漠草原或荒漠草原型植被。  相似文献   

2.
仇保铭 《中国沙漠》1985,5(4):44-51
本文以内蒙古伊克昭盟公卡汉苏木为例,论述了半荒漠地区的草场特征,基本类型,利用现状,分布规律等;并以现场调绘的航空相片为基础,编制了草场大比例尺的类型图;量算了草场面积,估算了草场载畜量,证实了该区草场已经过牧;提出了草场改良利用的建议和整治以及草场沙漠化的措施;对该区草场建设和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全新世呼伦贝尔沙地环境演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汪佩芳 《中国沙漠》1992,12(4):13-19
呼伦贝尔盟从南往北横亘着三条大沙带,在浅黄色细砂层中普遍有2-3层古土壤间夹在内。通过对古土壤的孢粉分析和14C测年分析,反映全新世以来呼伦贝尔盟沙地经历了四次固定期和四次扩展期。古土壤中孢粉组合特征是草本花粉居优势,其中蒿、藜花粉为主,植被演替由早全新世的半荒漠草原景观-中全新世的蒿类草原或榆为主的疏林草原-晚全新世的杂类草草原,它们均属于沙地草场的类型,对固定沙丘和发展当地畜牧业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占植被的演替规律,应对现有沙地草场采取保护措施,防止该区沙地再次扩大。  相似文献   

4.
松嫩沙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及古植被古气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宜垠  吕金福 《中国沙漠》1996,16(4):338-344
松嫩沙地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 孢粉记录反映出这个地区从晚更新世以来植被曾被发生过多次更替, 经历了半荒漠(半荒漠草原)→疏林草原→干草原的演替, 气候经过多次冷暖-干湿波动, 沙漠化也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收缩。与中国北方其它沙漠化土地一样, 气候变干是松嫩沙地形成和扩张的决定因素, 而人类的各种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土地沙漠化起着诱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牧场防护林试验研究,从1971-1984年共造林16.165亩,保护草场48,000亩,初步形成了带、网、伞、疏、片相结合的牧场防护林体系。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均非常显著,为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地域分异规律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耕还林还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伍光和  王文瑞 《中国沙漠》2002,22(5):439-442
简要论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自然地理特征,评述了农牧交错带历史时期以来北移西进造成与自然地带的错位,过度垦殖不仅导致交错带本身的生态破坏,还对黄河流域下游及华北平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依据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对交错带及毗邻地区还林还草进行了分区,并在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做了评价,指出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山地造林完全正确,而内蒙古和西北广大地域不宜造林,当务之急应该是制止植被破坏,保护沙生植被、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植被。并建议有关决策部门对"三北"防护林工程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羊啃食动力学模拟与内蒙古西部气候变化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定性分析、民主参与式评估和定量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起来,对阿拉善气候变化适应问题进行了简要评估并重点分析了土地退化、放牧和草原管理策略之间的关系。阿拉善主要的适应政策是禁牧和生态移民。禁牧后荒漠草原植被得到恢复,但移民增加了绿洲压力,过度开垦又造成周边土地沙化;过度抽取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并伴随咸水入侵和地表盐碱化。禁牧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造成草原鼠害加重及火灾风险增加,生物多样性也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一些灌木因缺乏啃食出现退化迹象等,说明一定程度的啃食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因此,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我们用一个包含动物啃食等的森林生态动力模式模拟了啃食动力学,结果表明,有限的放牧有利于草场更新并能充分利用草原资源;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并伴随羊群死亡。因此,需要将圈养和限制性放牧结合起来,制定可持续性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8.
草牧场防护林营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标  陈立新 《中国沙漠》2002,22(3):214-219
草牧场防护林是具有特殊作用、功能和意义的防护林林种。它不仅可以改善草牧场微域气候,增加牧草产量,改善牧草质量,提高草牧场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促进区域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20世纪以来对草牧场防护林的研究就已开始,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其研究日趋活跃。该文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草牧场防护林的概念、功能、作用、特别是营造技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草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技术进行了展望。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加强草牧场防护林建设,对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和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特征记录的毛乌素沙漠变迁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靳鹤龄  董光荣  左昕昕 《中国沙漠》2008,28(6):1064-1072
毛乌素沙漠的盛衰变化明显地受到全球变化特别是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影响。根据毛乌素沙漠东南缘萨拉乌苏河流域滴哨沟湾地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度参数等,结合孢粉研究结果,将沙漠演化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中更新世晚期沙漠萎缩期,气候温暖半干旱-半湿润,沙漠缩小,为森林草原或灌丛草原;中更新世晚期沙漠稳定期,气候在寒冷干旱-半干旱间波动频繁,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与干草原间变化,并有河流和小湖存在;晚更新世早期沙漠固定期,气候温暖半湿润至半干旱,期间自然景观经历了森林草原、灌丛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多种变化;晚更新世晚期沙漠扩张期,气候干旱寒冷,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荒漠草原为主,同时也有草原乃至灌丛草原出现;全新世沙漠频繁变化期,气候变化频繁,沙漠出现多次盛衰变化,自然景观在荒漠、荒漠草原、草原、疏林草原间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松嫩沙地的形成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取生 《中国沙漠》1991,11(3):36-43
松嫩沙地是由下伏冲积砂经风力吹扬、堆积而形成的, 风成砂既是具风成特点, 又保留冲积特征。自全新世形成以来, 沙地曾经历了4次固定时期和4次扩张时期。松嫩平原西部在9000年以前气候较为干旱, 自然环境为荒漠、半荒漠; 9000年-7000年, 气候为半干旱, 自然环境演变为蒿类草原或稀树蒿类草原; 距今7000年以来经历了3次干旱期、2次半干旱期和1次半湿润期; 距今1000年以来, 气候又呈变干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73,自引:17,他引:56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2002,22(2):129-134
在干县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以黑河流域为例,讨论了生态需水量估算的方法。采用两种半经验潜水蒸发公式和直接植物蒸腾估算等三种方法,以1995年为基准,分别对流域中游防护林生态体系需水量和下游荒漠绿洲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黑河流域中游人工防护林生态需水量约为2.1× 108~2.16×108 m3,下游荒漠绿洲生态需水量为5.23×108~5.7×108 m3;为维持或稳定流域下游额济纳现有绿洲规模,狼心山断面过水流量不应小于5.8×108m3。  相似文献   

12.
<正>祁连山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和甘肃省之间,属青藏高原北缘,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山岭和谷地组成,一般海拔3 000~5 000 m。受高原寒冷气候的影响,在海拔4 2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因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雪线以下森林成条块状镶嵌分布于广袤草原荒漠之中,被干旱荒漠、半荒漠、草地、沙漠和盐碱荒地所包围。祁连山中森林和草原相互交错,大部分地方阴坡是森林,阳坡是草原,但森林覆盖率总体较低。从生态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荒漠区约有二亿五千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它们主要分布在中亚和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荒漠区占80%,乌兹别克斯坦荒漠区面积占70%,哈萨克斯坦领土面积60%为荒漠区。苏联的荒漠科学—荒漠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相似文献   

14.
对甘肃民勤人工梭梭林衰亡原因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藜科梭梭属植物。在我国西北地区,梭梭分布面积约达1100万公顷,是我国荒漠地区一重要植物资源,也是我国荒漠中生物物质蓄积量最高的植被类型之一。梭梭林可作为放牧场,对缺乏草场的西北牧业来说,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梭梭还能提供薪炭,是绝好的能源植物,被誉为世界上的"活煤",经济价值大。在生态学上,梭梭为超旱生植物,抗逆性很强,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被长期质疑的绿洲-荒漠过渡带在不断观测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让我们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以策勒绿洲为例对其进行剖析,作为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一种典型类型,绿洲-沙漠过渡带可以界定为自绿洲边缘(人工防护体系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边界)到植被盖度为20%~25%的固定-半固定沙地为外缘边界(绿洲与流动沙漠之间)的荒漠地带。过渡带的内缘边界为绿洲外缘的人工防护体系,包括防风阻沙林带或天然稀疏灌木林。过渡带形成是因为从绿洲到外部荒漠存在水热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导致植被、土壤、地貌等综合景观展现出过渡特征,其组成与结构模式为:由绿洲向沙漠方向,稀疏灌木林(或边缘防护林体系)地-缓起伏灌草沉沙地-起伏灌丛沙堆和高起伏灌丛沙堆地。过渡带是乡土动植物重要的保留与保护地,是绿洲与沙漠间能流物流输送交换的缓冲带、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对地貌、土壤以及植被具有保护功能,且具有重要的固碳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修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吴波  苏志珠  陈仲新 《中国沙漠》2007,27(6):911-917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荒漠化发生区域,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利用1950-1990年间全国671个气象站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分别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湿润指数的分布,然后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以及中国荒漠化发生的特点等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调整,对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荒漠化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涵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公约》定义的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及各气候类型区的划分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国。②中国的荒漠化发生在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极干旱区对应极旱荒漠,干旱区对应典型荒漠、草原化荒漠以及荒漠草原,半干旱区对应典型草原,亚湿润干旱区对应草甸草原中偏干旱的部分。③修订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总面积约4 524 089.1 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1%,其中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分别占12.6%、28.8%、34.4%和24.2%。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修订后比修订前增加1 207 056.9 km2,其中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减少,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荒漠区依照红砂的自然分布,按湿润度梯度,从东到西分别在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过渡区、草原化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过渡区及典型荒漠植被带上选取样地,对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植株体积划分等级,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对红砂种群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荒漠草原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区到典型荒漠,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红砂种群密度逐渐下降,从稳定增长型种群向成熟或衰退型种群变化,种群格局由聚集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聚集的尺度逐渐减少,在典型荒漠种群也出现了均匀分布。红砂种群级别间的空间关联性,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异质性。随着干旱化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红砂种群内部相互有利的生态关系在减弱,到典型荒漠区甚至有种群内部负向(相互排斥)的生态关系出现。荒漠区红砂群落组成简单,在典型荒漠成为纯一的红砂群落,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应重视保护与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8.
植被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对降水响应的重要指标。利用1982—2015年GIMMS NDVI3g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反演内蒙古荒漠草原的PUE,研究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地区PUE时空变化,并分析了PUE 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82—2015年间荒漠草原年均PUE为0.51 gC·m-2·mm-1,PUE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荒漠草原PUE极显著增大和显著增大的面积分别占草原总面积的35.88%、55.41%,荒漠草原PUE极显著减小的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8.70%,荒漠草原PUE整体呈现增大趋势。(2)荒漠草原不同植被类型PUE均值范围0.34—0.56 gC·m-2·mm-1。各种植被类型中,东方针茅草原PUE最大,镰芒针茅草原PUE最小。除了镰芒针茅草原与其他植被类型差异显著以外,其他植被类型间差异不太显著。从PUE变化看,除了东方针茅草原PUE呈现下降趋势,其他植被类型PUE都呈现增大的趋势。(3)荒漠草原PUE与降水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草地年PUE与年均气温相关性不太明显;草地年PUE与年均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疆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及植被演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根据近10年新疆第四纪孢粉工作的主要收获,总结了第四纪地层中出现的主要孢粉类型。阐明了新疆第四纪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森林草原、平原河谷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和草甸等六种植被孢粉组合类型。在第四纪,新疆天山南北的主要盆地处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控制下,平原植物群以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并发育低地草原和平原河谷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是干旱区中的“湿岛”,植物群以森林、草原、草甸为主。反映了新疆气候演替特点,以温暖期更加干旱而冷期相对湿润的模式,另外也存在冷暖干湿条件的多种组合。同时还对藜科和蒿属花粉在孢粉组合分类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藜科和蒿属占优势的孢粉组合中,以藜科明显占优势的组合应属荒漠,而以蒿属为主或两者相近的组合应归入荒漠草原或草原。  相似文献   

20.
氮沉降和降水格局改变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关键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依托内蒙古乌拉特荒漠草原研究站的全球变化实验平台,研究了氮添加和增减雨(+50%、-50%)及其交互作用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的影响,分析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与植被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 > 0.05);(2)降水格局改变显著影响荒漠植物群落光合速率(P < 0.05),减雨50%显著降低了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和优势种植物高度(P < 0.05),而降水增加50%没有改变群落光合速率和植被特征,降水改变下的土壤水分能很好地解释群落光合速率;(3)氮添加和增加降水的交互效应显著提高了群落的光合速率和优势种植物高度(P < 0.05),而减少降水与氮添加没有显著影响;(4)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盖度、优势种盖度、优势种平均高度与群落的光合速率呈现出指数增加关系,解释率为40%~58%。干旱极大地抑制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而氮沉降则依赖于降水增加来提高群落的光合速率,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光合速率与水肥处理下的植物生长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