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详述细基江离繁枝变型与刀额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锯缘青蟹在鱼塘中混养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藻虾混养构成海洋动植物互为有利的生态系,充分利用养殖水域,达到坛产坛收的目的。细基江离繁枝变型是鱼塘养殖的优良品种,从试验结果可推断出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30℃,17-29‰,它的最适生长水层是:1-4月为20-50厘米,5-6月50-80厘米,7-8月70-80厘米,9月35-70厘米,10  相似文献   

2.
江蓠单养混养比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从华南引入到浙江并经自然越冬后正常生长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作为试验材料,进行江蓠与水产动物单养混养效果对比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江篱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具有极明显的增氧效果,保持水体pH值相对稳定。同时,可以提高混养动物的成活率与生长率,最终使养动物增产增由,又提高了江篱的产量,而对江篱的质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几种虾、贝、藻混养模式能量收支及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围隔实验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lichevoides)和活菌净水剂的不同单、混养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系统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 983.2 MJ/m2。浮游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在各处理间无差异(0.147±0.007)%,混养江蓠显著地提高了总利用效率(0.308±0.019)%。总能量的转化效率,虾藻混养(28.36%)和江蓠单养(27.65%)最高,其次是虾贝藻混养(26.70%),对虾单养(12.24%)最低。单位净产量对饲料能的消耗,对虾单养(21.24 MJ/kg)最多,虾菌、虾贝混养(18.76~18.97 MJ/kg)次之,而虾藻、虾贝藻混养(2.64~3.24 MJ/kg)则显著地降低了饲料消耗量。实验中投喂组都有较多的能量沉积,对虾单养沉积量达到1.10 MJ/m2,虾贝混养(1.30 MJ/m2)稍高,而虾贝藻、虾菌、虾藻混养平均为0.53 MJ/m2,显著地低于对照。结果表明,混养青蛤和菊花心江蓠显著地提高了对虾养殖中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减少了能量沉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对龙须菜配子体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出色素突变体。又以真江蓠、细基江篱繁枝变型、龙须菜及其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藻胞蛋白的提取、纯化及藻胆蛋白光谱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蓠属三个物种藻胆蛋白的含量有明显差异,龙须菜的野生型藻体与突变体之间藻胆蛋白含量的差异比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江蓠属三个物种中藻胆蛋白的吸收光谱中以藻红蛋白(PE)变化最大:细基江蓠繁枝变型PE的吸收光谱有二峰一肩,属Ⅰ型R-PE,而真江蓠和龙须菜的PE的吸收光谱有三个峰,属Ⅱ型R-PE:龙须菜的不同突变型藻体的吸收光谱也有Ⅰ型和Ⅱ型R-PE之分。不同物种藻蓝蛋白也有R-PC和C-PC的差异,异藻蓝蛋白的吸收光谱及三种藻胆蛋白的荧光发射光谱也略有变化。并以光合进化的观点分析了本文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的养殖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94,18(4):9-11
虾池立体混养是应用生物学原理,根据“虾、贝、鱼”不同品种的不同饵料、栖息水层(位置)和底质要求及其相同(相近)的水温、pH值、环境因子等要素的共同特点,选择1~2个品种混合养殖在一起。达到充分利用水体的上、中、下及底(泥)层,充分利用虾(贝)类残饵(或粪便)和浮游底栖生物,有利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品种生长,从而提高虾塘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中国对虾可与坚、蚶、蛤、蛎类及海湾扇贝等贝类品种混养。1场地选择进行虾贝混养的虾池除具备一般对虾养殖地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1虾池内(指混养穴居…  相似文献   

6.
刘祖祥 《海洋科学》1989,13(3):70-70
螠蛏(见图)原为中潮带滩涂养殖贝类,一般需养殖一年零三个月才能收捕上市。近几年来,我们在对虾池内进行对虾、螠蛏混养试验,获得了成功。试验证明,虾、蛏混养,不仅缩短了螠蛏的养殖周期,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由于螠蛏摄食消耗了池中大量底栖硅藻和浮游动、植物,所以改善了虾池水质,保持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对虾生长,提高了虾池的综合效益。 1.实验场地  相似文献   

7.
黄家刚 《海洋科学》1996,20(1):16-19
我国的江蓠约有20多种。已深入研究过的有:真江蓠、细基江蓠、龙须菜、芋根江蓠、海南江蓠、节江蓠、绳江蓠、缢江蓠、凤尾菜和扁江蓠等[1-3]。近年来,在我国养殖数量最大的一种是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ChangetXiaf.LiuiZhangetXia)。该种江蓠比较容易养,故在海南、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养殖较多,成为目前南方琼胶厂使用较多的一种原料。但对这种江蓠所含琼胶的性质和组成尚未研究过,故笔者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细基江蓠繁枝…  相似文献   

8.
光照和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研究光照、温度对细基江蓠的生长率及生化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照、温度及其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以上指标。在该实验条件下 ( 15~ 30℃ ,12 0 0~ 12 0 0 0 lx)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在光照为 10 0 0 0 lx,温度为 2 5℃时生长率最大 ,光照对生长的影响大于温度 ,而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光饱和点也增高。光强是影响藻红素、叶绿素 a及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它与藻红素、叶绿素 a含量负相关 ,与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正相关。温度则是调节蛋白质及藻红素 /叶绿素 a比率的主要因素 ,它与蛋白质的含量负相关 ,与藻红素 /叶绿素 a比值正相关。温度和光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温度和盐度对几种大型海藻生长率和NH4-N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刘静雯  董双林  马甡 《海洋学报》2001,23(2):109-116
温度和盐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生长率及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H4-N吸收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上述3种海藻生长率及NH4-N吸收均有显著影响.3种海藻的生长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细基江蓠繁枝变型20~30℃,15~30,孔石莼15~25℃,15~40,蜈蚣藻20~25℃,25~35;最大日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8.66%,12.28%,2.24%;N饥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H4-N的吸收存在短期的快吸收.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H4-N吸收的最适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25℃,10~25.生长率及NH4-N吸收速率与温度和盐度之间分别存在以下关系:SGRG.t.=0.873(S-5.487)(T-9.007)e(-0.0708S-0.0745T);SGRU.p.=0.222(S-2.665)e-0.047S(T-9.98)e-0.00057(T-9.98)2.7;SGRG.f.=2.6×10-4(S-10.856)(T-11.704)e0.156T-3.36×10-6STe0.219T;Vupt=11.812(S-4.081)(T-9.221)e-0.1S-0.148T.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营养盐浓度变化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生长、生化组成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变动对2种江蓠的生长、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总氮含量、硝酸还原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有所不同。菊花江蓠生长在中等浓度(45μmol/L)的营养盐条件下最佳,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反应则依前期环境中营养盐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看,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变动为45和150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和总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而当营养盐浓度由45和150μmol/L变动为3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的上述指标则有所下降。营养盐浓度45和150μmol/L的相互变动对2种江蓠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影响不大。随着无机氮浓度的逐渐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向150μmol/L变动时,2种江蓠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而营养盐浓度由150μmol/L向3μmol/L变动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有所增强。综合比较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更容易受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影响,对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适应能力可能要低于菊花江蓠。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是海南岛当地居民的主要栽培种。本文报道了用切枝培养的方法、研究这种江蓠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适温为15—30℃,最适为22.5℃。文章对这种江蓠的耐高温习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藻、虾、蟹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受庆 《海洋学报》1990,12(3):388-394
江蓠属海产藻类,是琼胶工业的主要原料,在我国台湾省已经池养了30多年[1].对虾、青蟹肉味鲜美,是国内外畅销的海产品,青蟹还有一定的药效作用[2].对虾养殖业在我国早已兴起,青蟹养殖业近年来在我国南方蓬勃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提高可作养殖的池塘面积利用率,增加经济收益,是当前海水养殖业发展所寻求的一个新方向.1984年张起信等研究了虾、藻混养技术,提高了对虾产量[3].  相似文献   

13.
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虾池水体中溶氧量的变化与对虾的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目前国内外对于池水中溶氧量变化情况的研究十分重视。本文是根据养虾实践和我们开展的“虾藻混养”、“增氧船”两项试验总结的资料,仅就虾池水体溶解氧的来源、周日变化情况与对虾生长的关系,以及虾池缺氧的预防措施等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虾藻混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年,我们在对虾养成池中筏养藻类。根据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可增加池水中的溶氧量;而对虾的代谢物又可间接被藻类吸收,能够起到净化水质作用的原理;提出了虾藻混养试验。这样做,可使二者互利,达到增产效益。1984年试验的结  相似文献   

15.
聚缩虫病是对虾养殖危害较大的一种常见病害。以前报导的多是单养虾塘的防治技术。随着虾、贝混养技术日益提高,混养面积逐年增加,我们筛选出几种对虾、贝无毒害或较小毒性的防治聚缩虫病的药物,并已在生产中推广使用。本文主要报导硫酸铜、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三种药物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鱼-藻"和"鱼-虾-藻"混养对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生长性能、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影响,阐明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系,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了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ARGs的组成与差异,冗余分析(RDA)探讨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鱼-虾-藻"混养会促进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增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2)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主要属于变形菌门、蓝藻门、浮霉菌门和拟杆菌门,不同混养方式中优势菌属组成不同,"鱼-虾-藻"混养优势菌属多样性较高。(3)"鱼-虾-藻"混养的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大多高于"鱼-藻"混养。(4)RDA分析表明,生长性能主要与Ralstonia、Blastopirellula等显著相关,ARGs/MGEs主要与Nitrosomonas、Alteromonas、Pleurocapsa;CC-7319等显著相关。"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强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提高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加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海水养殖环境的优化,为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地区对虾养殖示范园的对虾绿色生态调控养殖试验为基础 ,侧重阐述虾池移植伪才女虫、石莼、藻钩虾、蜾蠃蜚、拟沼螺等生物群落 ,分别取得 (2~ 30 )× 10 3 尾 /m2 ,总生物量 2 0 0 g/ m2 以上的效果。以及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日本对虾及其二茬养殖方式的生长模拟、生长比较等 ,得出中国对虾 >南美白对虾 >日本对虾的结果。初步探索出 1条移植生物群落为主的生态调控养虾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盐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琼胶产量和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中用盐度为21和33的两种水体培养细基江蓠繁枝变型4个星期,测定了江蓠的生长率,并用水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分级提取法分析了琼胶的产量和组成情况。结果显示,江蓠在盐度为21的水体中生长较好,其日平均生长率比高盐度(33)组的高约58%;在盐度为33下的琼胶产量较高,平均可达藻体干重的31%,琼胶组成中以冷水提取物和40%的乙醇提取物产量最高,分别占琼胶总产量的20%以上,盐度对琼胶的组成有影响,在21的盐度下,高温高压提取物和60%的乙醇提取物产量高于同等条件下盐度为33的江蓠,而其冷水提取物产量则较低。  相似文献   

20.
王宝勤 《海洋科学》1995,19(2):10-11
1991~1992年在莱阳市盐场进行了螠蛏与对虾混养试验。试验池20亩,1991年亩产对虾74.5kg,平均体长11.6cm(表1),试验池内放养螠蛏6亩,1992年6月10日开始收获,总产螠蛏7398k8,平均壳长5.97cm,总盈利49655元,亩盈利3002元,经济效益显著。1混养池的条件除具备养殖中国对虾的条件外,尚需符合;(1)比降较大的长条形池塘(或者池内有一定面积隆起的滩面),环沟占养虾池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底质为软泥或泥沙质,涂面、水质均未受到污染;(3)换水条件较好,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