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有效地存储、管理、交流、进而充分利用正日益增多的地质资料和数据,离不开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然而,地学数据显著的空间特征和复杂的结构属性又不能简单运用常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表述、处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其对空间数据强大的储存查询和分析处理功能而鲜明地区 地普通管理信息系统,正适合于对复杂的地球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分类、检索查询、刻划表达、以及分析建模,因此,先进的GIS技术与强大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相结合,亦即是,基于GIS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用趋势,是当今地学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技术之一,本文结合我们的近期工作概述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地震事件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数据服务软件系统。它以国际著名的 ORACLE数据库为开发环境 ,以 CDSN数字地震事件数据为基础 ,借鉴 IRIS等国际地震学机构优秀的数据服务方式 ,利用 rdseed、 SAC等地震学领域流行的数字软件 ,为网上用户共享 CDSN数字地震数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窗口。本文对该数据服务软件系统及分布数据库系统作相关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卫星测地学──基础、方法及应用《卫星测地学》(Satellitengeodasie)一书的最新英译本最近问世。原书于1989年用德文出版,作者是西伯(GunterSeebe)。该书是多年来第一本试图包括卫星测地学领域所发展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应用及...  相似文献   

4.
地壳是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厚度、地壳内的分层结构、层内介质的弹性系数和地震波速度都是地壳的基本参数,确定这些参数,对地学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由于地壳结构的复杂性,各地区的差异一般很大,很难用统一的模型给予描述。因此,要确定这些参数,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地学大断面与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整理”项目的立项背景、目标、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果、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对该领域研究未来工作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在华北克拉通开展了宽频带地震流动台阵观测和人工源地震剖面探测,以及与克拉通破坏相关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观测实验研究,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海量地学观测数据.为了统一管理和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共享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基于Oracle大型数据库技术、ArcGIS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进行设计,采用成熟的B/S结构并遵循J2EE的MVC三层架构模式以Java语言进行了开发.系统实现了对相关观测数据的汇集、管理、处理和共享服务功能,提供了基于Internet的方便快捷的检索下载,以及基于WebGIS的图形化服务."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共享数据系统的建立和数据共享,将有利于科学观测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实现该计划提出的研究目标及相关地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震的成因在地学领域里(包括地震学本身)已有许多研究,其中地幔对流,相变与地震的关系是大家熟知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地学领域内对可见记录进行模数转换的需要,本文开发应用了 K-510mK2型数字采样仪与日立(HTACHI)微机组成的数值采样系统。用 BASIA 语言编写的采样程序具有多种功能且通用性强。该数值采样系统可广泛用于对各种模拟图形或记录曲线的数值采样,也可代替手工对各种模拟记录的测量,与手工测量相比,它具有速度快、读数方便、数据精度高优点等,在地震研究工作中,可为计算机数据处理及图形再现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卫星应用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卫星应用技术与地学研究很早就存在密切的联系,从最初单一的遥感应用发展到包含遥感(RS)、地理信息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多种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应用技术促进了地学理论研究和定性、定量的分析验证,加速了地球科学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地学领域卫星应用技术的主要方向和现状.  相似文献   

10.
欢迎订阅     
《地球》2012,(10):112
权威前瞻敏锐《地球》杂志创刊于1981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地球》是国土资源行业一本集前瞻性、权威性与科普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期刊,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和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深度报道国土资源(土地、矿业、新能源)开发、宣传生态保护、推介地学旅游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为弘扬国土文化、提高公众环保生态意识、普及地学知识、发展地学旅游事业等发挥着积极而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前兆数据库系统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克昌  蒋春花  纪寿文  刘春国  叶青 《地震》2010,30(2):143-151
基于应用需要, “十五”项目对前兆数据库系统重新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 吸取了此前已有前兆数据库系统的优点, 制定了《地震前兆数据库结构规范 第一部分: 固定台站观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该规范设计的有关方面, 包括对此前已有前兆数据库系统的分析、 设计时的考虑因素、 包含的内容、 规范的主要特点、 以及对有关问题的解决, 如同一台站多套相同仪器的处理等。 本文还简要介绍了库表结构, 并与“九五”数据库结构进行了查询速度比较。 基于该结构的前兆数据库系统已在前兆台网的各级节点使用。 实际应用表明, 该数据库结构具有结构稳定、 查询速度快、 表数量和表大小适中、 基础信息全面以及开放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0,(4):60-60
红石沟景区距泰宁城关16公里,由沁洋谷、沁阳斜谷、碧渊谷(红石湖)等峡谷首尾相接。景区内地貌景观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地球科学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地学科考、科普和生态旅游价值。它是福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开展丹霞峡谷地学旅游、生态旅游、自然遗产探秘游的精品路线之一 。  相似文献   

13.
蒸发岩盆地岩性判别系统是用来对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地下有利于成盐地层岩性的解释性系统,由于岩性判别使用的岩性数据库、测井数据库、专家知识库等分布在全国各地,数据结构和维护系统均不相同,难以实现实时的岩性判别.本文建立了蒸发岩盆地岩性判别模型,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应用服务、业务流程、客户应用等五层岩性判别系统框架,通过地学Web服务组件将多种分布式的地学数据融合起来协同工作.以羊塔5井测井数据作为基础,验证系统实现了分布式岩性判别的任务,并给出了判别结果,为以后地学领域构建多源、异构的分布式地学数据集成和服务共享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火山地质与矿产》2014,(2):F0003-F0003
《资源调查与环境》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质学术期刊,是在原《火山地质与矿产》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全面报道地质调查、地质科研及其相关领域中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地质研究新成果、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忠和 《地球》2021,(2):1-1
以192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为起点,中国的古生物学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辉煌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大批古生物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地学领域乃至自然科学领域都非常突出。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位资深编辑曾评价:“中国有最好的化石和最好的古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16.
利用计算机模拟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在地学领域,数值模拟已经渗透到地学研究的各个重大领域。本项目提出建立一个用于地震模拟和预报的数据库应用平台,以地壳动力学研究和强震机理研究为应用核心,将地震地质研究、地形变研究、地应力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等多种相关的学科手段的观测资料、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这些信息构建比较合理的地球模型和尽可能多的约束条件,并在有限元分析系统上进行地壳形变和地震过程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7.
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评述了三维速度图像研究的现状,简要地叙述了在全球尺度、大尺度和区域尺度内三维速度图像重建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笔者在介绍了三维速度图像同地球科学其它领域的关系之后,在对未来的展望中认为,为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这样一些基本的地学问题提供直接的地震学的证据将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为此提出了三个要解决的问题,还针对我国现有条件提出了供选择的参考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评述了用现代大地测量技术监测地球动力现象所能达到的时空辨率和准确度论述了大地测量在研究相关地学问题中的作用,回顾了以空间卫星大地测量为标志的现代大地测量近30年来对地球科学作出的主要贡献及科学意义,并对大地测量未来进一步应用于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时代的地学知识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科学研究正进入一个以建立新知识体系为核心和大数据驱动为手段的重大转折时期,从传统的百科全书式的学科知识体系到计算机可理解与可操作的知识图谱是地学知识研究的一次革命性跃迁.地学知识图谱在采纳一般知识表达的图模式基础上,拓展地学知识所特有的时空特征,融合图、文、数等地学要素,从而建立全域地学知识表达模型;发展联邦式群智协同地学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协同全球地球科学家,实现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图谱构建;发展基于深度解析的多模态地学数据动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从海量的地学文献资料中提取地学知识,实现最新、最全的动态地学知识图谱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地学知识图谱不仅可以深化现有的地学大数据分析,而且可以推进大数据驱动的高精度地质时间轴构建、规则与数据驱动的智能地图编制、地学知识演化与推理分析等研究,将进一步拓展数据与知识双重驱动的地学研究新方向,开辟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交叉的新领域,实现地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和时空大数据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20.
简介:《世界地震译丛》是国内唯一介绍国际地球科学的重要刊物,宗旨是跟踪国际地学科研前沿命题,由有关专家着重精选国际重要地学刊物上发表的地球科学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最新论文,全文译载。本刊设有“综述”、“论文”、“讲座”、“消息”等栏目,主要报道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震工程、工程抗震和地震预报、地震前兆、震源物理、岩石实验、地震减灾、地学观测及数据处理、地电地磁以及石油物探、矿山与地震和核电站选址与地震等方面的重要论文,力求权威、准确、迅速。本刊多次被确定为地震学与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并获得中国地震局优秀期刊奖和北京市优秀期刊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