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引言作者等对发现在中国河北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地层,约1.6亿年前的一件小型恐龙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CT和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化石进行分析,获取了包括软体组织上保存的黑色素体在内的宏观和微观信息,还分析了化石围岩和化石的化学组分。研究发现,奇翼龙的前肢和后肢上长一种特殊的僵直长丝状羽毛,长丝状羽毛具有多样化的黑色素体形态;具有一个长长的棒状骨  相似文献   

2.
图文报道     
正//1月13日,来自欧洲收藏家无偿捐赠的7件带羽毛恐龙化石和1件原始鸟类化石运回中国,落户辽宁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廷栋院士、刘嘉麒院士,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徐星教授,以及来自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辽宁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接收仪式。据了解,2017年1月,法国化石收藏家艾斯奎里等人委托比利时恐龙学家哥德弗洛伊特教授,给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3.
辽宁化石十大惊世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古生物门类丰富、保存精美,特别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新发现被学界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代表性分子包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身披羽毛的恐龙化石,原始的早期鸟类,早期哺乳动物,以及原始的被子植物等。  相似文献   

4.
最近,辽宁省朝阳北票市又传出令人喜悦的消息,在以北票四合屯为中心建立的面积为46.3平方公里的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内,又发现了一处大型恐龙化石出露点.5月6日经专家现场初步勘察认为,这处化石距今约1.26亿年,属蜥脚类恐龙,体长约15米,是目前为止辽宁省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立体保存的大型蜥脚类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辽宁省西部北票、朝阳、凌源、义县等地区晚中生代(130亿年)地层中,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主要特点是珍、稀、奇。其中有以孔子鸟和华亘鸟为主的两大古鸟类群化石标本,发现了近10种的带羽毛恐龙化石标本。此前,尽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中国东北辽宁省一直是探珍寻宝的热点地区:寻找发现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演化环节。1.2亿年前,该地区的火山喷发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掩埋于精细的火山灰中,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化石遗体的保存。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的一个大胆的中国农民用骨骼和羽毛状的印痕拼合成一块标本,酿出了一个科学骗局。但是今年4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季强博士和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部主任马克·诺利尔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化石:一枚保存在两块细粒石板中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是一种生活在13…  相似文献   

7.
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大多数埋藏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不同埋深化石所受风化破坏程度不尽相同。为深入研究恐龙化石的风化机理,探究恐龙化石的保护措施和方法,重点分析埋深产生的侧向压力对恐龙化石强度和破坏特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埋深因素对恐龙化石保存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围岩对恐龙化石施加的侧向压力是影响恐龙化石变形和强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弹性变形阶段,恐龙化石的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随侧向压力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当应力超过了恐龙化石极限强度后进入塑性变形,其初始强度、峰值强度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残余强度。  相似文献   

8.
山东诸城地区是闻名世界的恐龙化石宝库,这里不仅保存有数量巨大的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还发现有数量众多的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化石。到目前为止,诸城境内共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点有3处,分别为南部的皇龙沟与北部的张祝河湾和棠棣戈庄。根据前人对这3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的研究,对其发现和研究历史、足迹类型(包括非恐龙足迹)、不同类型足迹的大小和特征,以及古地理和古气候等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诸城恐龙足迹化石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由热应力引起的热破裂作用是造成恐龙化石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太阳照射条件下,由于受热不均匀及日照的长久往复循环作用,使得化石表面发生热破裂作用,导致化石表面产生裂缝,加速了恐龙化石风化。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针对恐龙化石试件的物理力学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日光辐射造成的恐龙化石温度差异分布对化石风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恐龙化石不同部位的温度差异,是造成化石内部热应力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热应力的不均匀性导致化石发生热破裂,加速了化石风化受损,因此化石保存要尽量放在恒温环境下,避免化石温度往复变化。  相似文献   

10.
宁夏六盘山地区早白垩世马东山组河湖相沉积物表面保存有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其中的孢粉是研究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对六盘山地区隆德县前庄村白垩系马东山组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赋存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研究,共鉴定出孢粉类型41属63种。剖面自下而上分为Bisaccates-Jiaohepollis、Classopollis-Jiaohe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Foraminisporis等3个孢粉组合带。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期—Albian期,恐龙足迹化石的建群植被经历了松柏类向掌鳞杉科,再向蕨类植物的转变,进一步研究认为该地区恐龙生活时代古气候经历了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温暖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变化。这与前人对六盘山地区白垩系马东山组沉积古气候环境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南东缘下白垩统新隆组钙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化石保存良好,骨松质层清晰可见,经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时代恐龙的骨骼化石。进一步发掘研究化石,对研究广西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生态环境、十万大山盆地发展演化和发展旅游地质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2021年6月广西东兴市东兴镇在建高速铁路东兴市站(站前路)发现的恐龙化石产出层位、化石产地的古生物特征、古环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化石产于侏罗系东兴组下段上部,化石散布于褐红色、紫红色厚层含钙粉砂质泥岩、含钙泥质粉砂岩、含钙质粉砂岩中,初步判断恐龙骨骼化石为经过移位或水流搬运后沉积形成的异地保存化石。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其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化石产出于炎热干燥的滨湖至滨岸环境。东兴恐龙化石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位置最南的沿海沿边的恐龙骨骼化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晚侏罗世恐龙化石发现点,其研究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以及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恐龙一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具有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科普研学和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诸城市恐龙化石资源非常丰富,全市共发现恐龙化石产地30多处,其中典型的化石产地有"库沟化石长廊"、"恐龙涧隆起带"、"臧家庄化石层叠区"和"黄龙沟足迹化石群"。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化石资源,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但在保护过程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该文根据目前保护现状,针对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土资源》2016,(12):30-31
正一个浑身长毛、世界上最小的恐龙(非鸟恐龙)被中国、加拿大等国科学家发现。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12月9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细胞》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杂志)的论文《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一个长着原始羽毛的恐龙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显示,人类在琥珀中发现的第一件恐龙标本是一条长约3.85厘米、长满毛的尾巴。根据同类恐龙的体型,研究人员推断,这一  相似文献   

15.
临沭县常林钻石省级地质公园,面积约85.85km2,属中型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园区内既有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剖面,又有丹霞地貌、恐龙遗迹化石,同时还是常林钻石的发现地。其中沂沭断裂带、岌山恐龙足迹和金刚石砂矿产地具有全国乃至国际性对比意义,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地质遗迹,在地学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6.
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揭牌。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东北边陲,坐落在距嘉荫县城12千米处的恐龙山——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是2002年经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设的,占地4650平方米。恐龙山临江而立,长约11千米,是我国境内发现最早并经科学记载的恐龙化石发掘地。截至目前,从这里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组装成13具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17.
诸城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化石丰富且保存完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保护好这一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增强化石保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文从恐龙化石防护材料角度入手,在大量试验基础上,研发制配了以甲基三乙氧基有机硅树脂以及氟碳树脂为主要原料,与纳米SiO_2共混形成的新型复合防护材料。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防护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耐老化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可作为户外化石保护的优质材料。从恐龙化石保护效果看,涂膜透明性好,可保持化石原貌的真实性,同时能提高化石的防水性,增强耐热性和耐酸碱性。该材料在化石保护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恐龙蛋化石在各个沉积盆地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恐龙蛋化石的新类型进行了扼要综述。从含蛋岩层的岩性、蛋化石埋藏的古微地貌、蛋化石在岩层中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及保存形式、恐龙蛋与恐龙骨骼化石和其他生物门类化石的共生以及恐龙蛋化石的共生组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埋藏特征。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产蛋方式及生态习性、恐龙蛋化石大量富集的机理及恐龙蛋“挂”在石板下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DNA和CT扫描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在恐龙化石经受风化破坏过程中,温度和水是起作用的两大主要因素。为了深入探讨恐龙化石风化破坏机理,有效、科学、合理地保护恐龙化石,该文将恐龙化石及围岩作为岩体,运用岩体水力学研究中温度场与渗流场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温度和水在恐龙化石风化破坏过程中的内在机制。通过建立温度场与渗流场数值模型,模拟温度场与渗流场在恐龙化石风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定性分析了温度与水相互作用对化石风化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20.
自发现了中生代白垩纪的恐龙化石标本以来,喀左县国土资源局十分重视化石标本的保护工作,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签订了《采掘恐龙化石协议书》,并着手挖掘恐龙化石标本。集中一个月的时间,把霸王龙的化石标本,基本挖掘到。同时,又发现另一个个体恐龙化石标本,经请示省、市化石管理部门的同意,先后对大城子镇的双庙村、马莲沟村,草场乡的满井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