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震前的水氡突跳,是指震前某日测氡值明显高出相邻日期的观测值的异常现象。渤海地震、海城地震和松潘地震等大震前一些水氡观测点出现明显突跳,大都是每日一至两次取样进行观测的。这里简单介绍采用自记测氡仪在一些测点观测到的日变现象。图1是北京一喷气井(无线电研究所院内)的气氡观测值曲线,一天内有较大变化,但逐时值缓变无突跳。图2是福州水化站自流井(热水)水氡观测值曲线,傍晚至夜间有高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气氡观测干扰因素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进行地下流体数字化气氡观测及将观测资料应用于震情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某些干扰因素对数字化气氡观测和水氡的影响不同。在目前所用观测仪器和方法的条件下 ,气温对气氡值的影响系数为 - 0 4 % /℃ ;气压对气氡测值的影响系数为 0 1% /hPa ;不同类型的气水分离装置对气氡观测的影响很显著 ;同一含水层的井 (泉 )出水量的短期变化可引起观测水井流量的变化 ,但对气氡测值影响不显著 ;气氡测值对逸出气流量的变化反映不明显 ;逸出气含有杂质及气路泄漏等均会引起测值的下降。结合仪器的工作原理 ,对干扰产生的机制以及排除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谭可 《四川地震》2014,(1):38-41
2013年9月龟井台水氡观测值出现大幅度下降,为了分析其原因,将SD-3B测氡仪与FD-125型两套仪器测得的氡值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SD-3B测氡仪历年观测资料,对于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以后,认为近期水氡超幅度异常变化是由于降雨骤增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引起的平衡态转换所致。井水位在-8 m处是临界点。当干旱少雨致使外来渗入补给水不足时,出现井水位低于-8 m,此时很少地表水渗入,观测井水也少有外渗流出,溶解在井水中的氡富集度较高,水氡背景值就在一个较高值的范围内变化。当降水增加致使地下水渗入增加,井水位上升,同时观测井水向外流出,造成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氡值就会出现突发性的下降,在井水位高于-8 m后,由于大量渗入的地表水稀释和观测井水向外流出带走大量溶解氡,这一状态下氡浓度会较低,水氡观测背景值在一个较低值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4.
测氡仪对比观测研究是探索仪器运行规律和提供可靠地震研究数据的支撑。文章基于使用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作为无源标定仪器对DDL-2测氡仪进行溶解氡的校准实验,开展DDL-2测氡仪氡浓度响应研究以及DDL-2测氡仪和FD-105K测氡仪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校准K值的偏差值都在4.827 6%以内,满足目前地震监测观测技术要求和仪器标定要求;(2)DDL-2测氡仪可描述动态的水氡浓度,使用Origin 2018数据分析软件对氡浓度绘制拟合曲线,为氡值变化过程提供数学模型,鼓泡过程中水氡浓度经历迅速上升期、平缓期和稳定期,稳定后氡浓度变化幅度约为5.0 Bq/L,并且变化形态不尽相同;(3)使用Origin 2018对比分析数据,发现DDL-2测氡仪与AlphaGUARD P2000测氡仪较FD-105K测氡仪氡浓度日变化响应更灵敏且氡测值曲线吻合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1985年11月26日至12月18日在福建省南靖县汤坑热水盆地进行了水压致裂试验。我们在现场使用α-600型自记测氡仪、α-400型测氡仪、CRM-4型自记测氡仪、FD-841氡管仪以及XG-3型测汞仪等几种仪器,对区内的6个钻孔和2个温泉(图1)  相似文献   

6.
高温热水孔逸出气氡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远城  张金城 《地震》1994,(6):76-81
本文通过在漳州龙师1#井开展的逸出气氡观测实验研究,认为逸出气氡作为新的地震前兆观测项目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平行样观测,同时可得到Rn气/Rn水比值,作为研究地下流体前兆的一个新的参数。并对应用电离法测量逸出气氡的连续自记观测技术进行了预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测试P2000测氡仪工作性能,利用宁波地震台ZK03井原气氡观测系统,将SD-3A型测氡仪排气管接入P2000型测氡仪进气口,2套仪器作串联并行观测。通过对1年观测数据整点值做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相关性。P2000型测氡仪具有自动扣除本底污染的功能,观测值平均仅为SD-3A仪约60%,但能记录到气氡潮汐现象,能真实反映地下流体中气氡的动态变化过程,认为可以在地震流体气氡连续观测中应用,只是收数软件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聊城地震水化试验站观测井为一热水自流井,位于聊城-兰考断裂带的上升盘,钻孔深度2337.72米,观测流量控制在6.7米~3/小时左右,水温52℃。该井水为中下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自流水,含氡量一般为3.5埃曼。因井较深、封存条件好,所以,外界干扰因素少。从几年的观测情况来看,影响水氡测值的主要因素是气温、气压等气象因素。通过几年水氡观测发现,用FD-125测氡仪和FD-105K射气仪两种仪器所测氡值  相似文献   

9.
对王3井水氡、水汞开始观测以来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清理,针对近几年该井水氡观测资料出现的年动态和下降变化、水汞观测值较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王3井水氡观测值出现的年动态变化和水汞观测值2001年的下降与增上数字化观测项目而进行的井-排水系统的改造有关;而2004年下半年水氡、水汞观测值的下降与周良1井的开采有关。文中提出了对王3井的一些改造措施,同时提出了天津水化观测井的重新选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的氡观测一直以模拟水氡观测为主。模拟水氡观测是地震监测预报中前兆观测的重要测项,一直采用定时取样、鼓泡、测值计算及数据入库等一系列人工观测手段。其观测方法落后,且带有较大程度的人为操作误差,使观测数据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鼓泡”是模拟水氡观测过程的关键环节,鼓泡操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水氡测值的准确性。通过对传统模拟水氡鼓泡装置进行改造,研制出一套适用于所有模拟水氡仪器的自动鼓泡装置,解决传统人工鼓泡过程中鼓泡时间与鼓泡速率不规范对水氡测值产生较大干扰的问题。自动鼓泡装置可降低鼓泡操作难度,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高水氡观测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大陆地震震源的观测研究、震源力学的理论研究和震源物理实验三个方面,评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这些进展包括:大陆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利用数字地震资料进行的“现代”震源参数的反演;地震断裂力学的应用和发展;非线性物理学在震源研究中的应用;岩石破裂实验的发展;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的实验研究等.指出了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对90年代以来震源物理研究的重要影响.展望了跨世纪的我国震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指出震源物理研究的进展必将在大陆地震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部分井孔稀有气体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华北地区宝龙等 3口井稀有气体的显著异常 ,并据其特征与井孔水位动态的关系 ,对稀有气体异常的成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水位下降 10 0mm ,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 0 0 0 90 % (气体体积百分比 ,下同 )左右。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岩层孔隙压力减小 ,积聚在岩层孔隙、裂隙中的气体体积膨胀溢出 ,导致井孔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含量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异常是干扰因素所致 ,不是地震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应对煤炭资源后备不足的现状,对于煤炭资源的勘探,我国加大了深部找煤及矿区外围找煤的力度,地震勘探作为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找煤、石油、天燃气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用一个实例介绍了地震勘探在深部找煤中的具体方法及取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15.
引言1 999年 8月 1 7日新疆头屯河上游庙尔沟一带发生滑坡 ,滑坡体长 70 0 m,宽 3 0 0 m多 ,滑向 1 5 0°。滑坡舌推挤到庙尔沟—昌吉公路西北边缘 ,对交通造成威胁。文中我们对滑坡的结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图 1 滑坡区地质示意图( 1)第四系  ( 2 )第三系  ( 3)白垩系  ( 4)侏罗系  ( 5 )三叠系( 6 )二叠系  ( 7)石炭系  ( 8)断层  ( 9)滑坡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landslide area1 滑坡区的区域地质条件从大地构造角度看 ,滑坡位于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凹陷。在地貌上滑坡区是头屯河侵蚀区 ,河流切割深度1 0 0 m,发…  相似文献   

16.
1980年榆中地区较为干旱,年降雨量不足多年平均降雨量的一半。但该区自1980年10月份以来地下水却普遍上升,一些泉水水质逐渐变坏,以致不能饮用。这是否是地震前兆反应,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实地考查,目的在于及时地找出变化的原因,为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是地震预测研究的核心,通过对大量的前兆资料的研究,发现利用小波多分辨分析对于前兆资料有着很强的处理功能。利用该方法对1980年以来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地震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初步得出了地球物理场(形变、流体、地温场等)的阶段性转折变化一般发生在数年强震活动组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1995年海南东方近海5.2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宏观烈度,地震序列特征,前兆异常以及地震活动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该区及附近地区仍存在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张翼  冯英  马学军 《高原地震》2005,17(3):53-58
采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对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整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倾斜固体潮鸩波潮汐因子变化曲线。分析其震兆异常特征,给出了新源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异常标准,结果发现异常与周围200km范围内的5级以上地震对应较好,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并通过了尺值评分检验。  相似文献   

20.
浅层地震勘探在沿海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中国沿海地区的第四系厚度变化较大,在大部分地区存在淤泥、黏土和砂层的多重互层情况,这种地层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十分不利,容易造成对高频信号能量的强烈耗散。沿海地区又具有人口密度大、工业干扰强烈的特点,地震波的激发、接收条件较差。文中给出了在粤东、天津和唐山覆盖层厚度变化较大的地区,利用浅层地震勘探开展隐伏断层探测的应用实例。较系统地介绍了野外工作、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阐述了在强干扰环境下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有效技术途径。所给实例中的反射波组能量强,隐伏断层的反应明显,经跨断点钻探验证,结果证实地震勘探确定的界面深度、断点位置和基岩错距等参数都是可靠的。所述技术方法对类似地区的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工程物探工作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