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太行山阜平超群的地质时代及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行山阜平超群的地质时代,陈庄群为中太古代,湾子群为新太古代早期,上覆的五台群为其晚期。该超群原道河组以上及龙泉关群的表壳岩部分为陈庄群的构造重复。以此认识为基础划分为上述两个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变形与变质发展演化的基本观点出发,在对五台群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之后。认为五台山区五台群中存在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质界面——角度不整合。代表着本区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中一次重要的地壳运动。它导致五台群的解体。命名为台怀运动。其发生的时代为太古代末。这个界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下部的角闪岩相的片麻岩系属太古界,取名为繁峙群,其上部绿片岩相为五台群,属下元古界,并且指出这两个岩群的多期变形与多期变质的一般概貌。  相似文献   

3.
山西五台山区甘泉一带呈层状夹于五台岩群中的变质砾岩,曾作为五台岩群划分为中、下亚群的重要标志。该变质砾岩层布丁状,沿着五台岩群大型复式向斜核部呈“之”字形断续出露,区域上呈一强变形带。砾岩胶结物为强烈糜棱岩化、构造片岩化的中基性火山熔岩。砾石成分为强烈塑性变形的五台岩群不同层位的滚圆度好、分选性差的复杂成分陆源物及构造、热液成因的假砾石。研究确认,在这套变质砾岩层的两侧分别存在以五台岩群不同层位为底界、以该砾岩为底砾岩的甘泉不整合和宽滩不整合,变质砾岩层分别切割所谓五台岩群下亚群和中亚群的地层。因此,甘泉变质砾岩为叠置于五台岩群之上的地层单元,不能作为五台岩群中、下亚群的界限标志,甘泉变质砾岩应从五台岩群剔除,归属于滹沱群四集庄组。  相似文献   

4.
前言出露于山西省五台山区的五台群,是研究前震旦纪地质的重要对象。百余年来,中外地质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果使人们对该群的认识不断深入、广泛。六十年代中期,山西区调队通过一比二十万平型关幅区域地质测量,对五台群的变形变质特征、地层层序与划分、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等首次做了全面的论述。所建立的地层层序已在七十年代纳入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为进一步研究五台群奠定了基础。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对该群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各个领域的发现暴露出原有认识的某些重大缺陷,揭示了五台群更多的奥秘。本文是山西区调四分队几年来在五台山区开展一比五万区域调查及五台群专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及与之毗连的太行山、恒山,发育着四套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浅变质的滹沱群以巨厚的底砾岩不整合在五台群之上.高角闪岩相的恒山杂岩是五台群深变质及部分熔融的产物,以火山岩为主体的中浅变质的五台群向东推覆在浅海碳酸盐建造的经受高角闪岩相变质的阜平群之上,两者属同时异相的沉积.它们之间的推覆韧性剪切带被过去认为是五台群底部碎屑岩(实系滹沱群下部地层)所沉积不整合。 恒山杂岩和阜平群中大面积分布着五台期侵入的灰色片麻岩.有证据表明五台群、阜平群及恒山杂岩都是在2800Ma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同时在2500Ma遭受褶皱,变质并被灰色片麻岩所侵入。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素珍 《地球化学》1988,(2):118-128
五台群和滹陀群变沉积-火山岩系,可能发育于岛弧带-不稳定大陆的成岩环境中,是经受区域变质作用的中-低级变质岩石。五台群的石咀亚群和台怀亚群具有太古宙稀土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而滹陀群(包括五台群高丸亚群)则具有后太古宙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五台群长期被多数学者作为新太古代地层,自下而上分为石咀亚群、台怀亚群和高凡亚群,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给出了一些古元古代年龄,致使五台群形成时代及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悬而未决.全面收集了五台群已有同位素年龄数据,仅锆石U-Pb谐和年龄数据就有800多组.数据显示,高凡亚群包括洪寺组和羊蹄沟组,沉积时间不早于2331±38 Ma...  相似文献   

8.
<正>五台绿岩带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是国内最为典型的绿岩带,主要由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的花岗侵入体和变质火山沉积岩组成。该绿岩带以五台群地层为主体,依据岩相学和变质级别可将五台群大致划分为三个亚群:石咀亚群,台怀亚群和高凡亚群。王家庄条带状铁建造赋存于该绿岩带的西部,产于石咀亚群的金刚库组中。  相似文献   

9.
论五台群的地质时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五台群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典型地层之一,主要出露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经过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的研究,对五台群的认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其层序的划分和地质年代的归属仍有不同意见。作者在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根据高凡亚群、淬沱群底界和侵入五台群岩体(特别是同构造早期的侵入岩)等年龄资料,认为五台群的顶界年龄大致为25亿年左右;根据金刚库组斜长角闪岩的Nd平均模式年龄、便入金刚库组石佛岩体小马蹄沟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残余锆石的TIMS法年龄和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的Nd模式年龄,提出五台群的底界年龄为2800Ma。因而五台群的地质年龄为2800~2500M2,属新太古代。  相似文献   

10.
五台群地层呈东西向分布在恒山东段中部,其北为高角闪岩相的恒山片麻杂岩,两者岩性呈渐变过渡关系,由此萌发出片麻杂岩是五台群地层部分熔融而来的思路。经过填图实践,总结出地层与片麻岩体之间存在着仍属地层范围的片麻岩层这一无序岩石地层单位,,并建立起它的填图标志。  相似文献   

11.
龙泉关韧性剪切带由五台期韧性剪切带和吕梁期韧性剪切带复合而成,五台期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角闪岩相环境下,吕梁期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绿片岩相环境下。两期韧性剪切带对五台期和吕梁期变质建造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部分地改造了阜平期变质岩。  相似文献   

12.
稀土元素(钇及镧系)做为一组地质指示剂,国外已广泛用于矿物学及岩石学的研究。随着测试技术及分析精度的提高,国内有关报道也日渐增多。近三年来,笔者在五台山区从事前震旦纪变质沉积铁矿研究,曾按不同地层、不同岩石类型采集了一批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含量测试。本文就是对其结果的初步研究。主要目的试图探索五台山区变质岩系不同构造层、不同岩石类型中稀土元素丰度及分配型式的变化,以便为本区变质地层的划分、变质岩的原岩恢复提供某些信息。  相似文献   

13.
彭大明 《地质与资源》1995,4(4):263-268
晋东北地区含金地层主要是滹沱群和五台群下亚群;主要金矿类型有①含金石英脉型;②构造蚀变岩型;③微细浸染型;④爆破角砾岩型;⑤伴生金型,找矿应注意剪切带共轭交汇处、燕山期岩体内外接触带及煌斑岩脉等。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的白云母属二八面体的2M型多型变体,其中五台群中的白云母为富含绿鳞石分子的普通白云母,滹沱群为多硅白云母。通过对这些白云母化学成分和b_0值测定,确定五台群变质条件属中低压相系,滹沱群属中高压相系。五台群绿片岩相的变质压力为0.3—0.5 GPa,滹沱群为0.5—0.6 GPa。基于白云母成分和b_0值的研究,对划分变质级别、变质类型;确定变质作用期次;进行地层对比和构造分析等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变质地体的区域变质相带和变质期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党修鹏 《岩石学报》1993,9(1):55-69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北方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地带的太行—五台山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十分发育,分布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为华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地区内,保留了早前寒武纪不同发展阶段的种种地质作用的记录。深入研究其地质历史,将对阐明华北地块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作者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该区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冰缘地貌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五台山7个冰缘地貌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3个群丛.不同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的组成多样性有明显差异,根据13个群丛在不同冰缘地貌的分布状况,可区分为共有性群丛和专有性群丛.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五台山7个冰缘地貌的综合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不同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综合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冻融草丘石海石环冻融剥蚀面石河岩柱泥流坡坎和泥流舌.冰缘地貌的海拔、土层厚度、水分热量是影响植物群落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赵东旭 《地质科学》1982,(4):386-394
对东焦式磷矿(和与之相当层位的磷矿)的时代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分布在太行山的这个含磷岩系是震旦亚界的产物;另一种认为,它属滹沱群范畴。近来,王启超等把这一含磷岩系建为东焦群,归入滹沱超群内部。对于含磷的嵩山群、榆树砬子群、大罗圈河群等的时代,也有不同认识。另外,对这套含磷岩系或磷块岩的成因更有多种不同见解。有的认为是冰碛物,有的认为是海相沉积,有的认为其中磷块岩(如曲阳)是次生富集结果,有的则认为它是热液成因,凡此等等。 根据对太行山等地的野外观测和有关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分布在各地的这个含磷岩系彼此间可以对比,为滹沱群内部的产物,系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阜平隆起南部早前寒武系划分及其形成构造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