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电阻率仪观测系统故障分析及诊断系统的初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省地震前兆台网5个地震台站的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对不同型号地电阻率仪器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地电阻率观测系统中各种典型故障的判别和维修经验,提出地电阻率观测系统建设的优选方案,建立一个初步的故障诊断系统,为地震预报人员使用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地震分析预报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的出现使得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逐渐成为主流的形变监测手段。为了推进陕西地区构造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兼顾大地测量、气象预报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陕西省地震局组织建设了陕西省GNSS连续观测系统。本文介绍了陕西省GNSS连续观测系统的构成,对基准网、网络通信系统、数据中心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具体架构进行了详细叙述,最后对GNSS连续数据在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应用做了简要介绍,今后将把系统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等相关行业。  相似文献   

3.
以西藏昌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为例,对照国外地震烈度速报建设经验,从台网密度、通讯传输、建设成本3个方面,探讨西藏昌都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可为其他地区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地震部门视频会议系统的音、视频传输质量,增强地震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内蒙古地震局建设完成了以地震行业专网为平台,基于TCP/IP技术和H.323协议,采用星型网络结构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阐述了高清视频会议系统的组成和关键技术,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为其他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断层三维动画自动生成系统以地震应急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震源机制解提供的断层走向、倾角和滑动角,通过对断层模型进行三维建模,建立断层控制点的运动方程,利用动画自动生成技术,生成发震断层的三维演示动画。利用该系统制作了九寨沟7.0级、精河6.6级地震的三维运动动画。该系统自动产出的断层三维动画,可在地震应急期间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展示直观的断层运动过程,并且结合余震分布等信息可为震后趋势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3G无线网络应用需求,提出基于3G VPDN无线网络建设设计方案,分析3G VPDN无线网络技术特点和安全性。该无线网络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表明,电信CDMA 3G VPDN网络系统在满足地震观测数据传输的同时也能保证数据安全,可为未来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信息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宁夏地震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介绍宁夏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情况、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及今后进一步的设想,为完善宁夏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徐仙鹏 《高原地震》2012,24(1):56-59
通过分析陕西省现有强震动台网在汶川8.0级地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以及对照国外地震烈度速报建设经验,研究陕西省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台网密度、通讯传输、建设成本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峥  董翔  李杰飞  曾薇  刘晓京 《中国地震》2024,40(1):251-259
我国地震监测系统历经了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变革。随着地震监测站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国家数据中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面临数万地震台站观测数据处理和存储压力。本文基于前期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公共安全信息化工程(中国地震局)建设项目等建设经验,总结地震数据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建设模式,并验证其合理性。同时以历史数据迁移归档业务为例,分析共享存储系统的服务效能,为海量观测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共享数据存储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实时区域震害评估系统RED-ACT,对2021年2月23日发生在日本福岛县东部海域的7.3级地震开展了震中附近区域的地面运动破坏力分析,包括典型强震记录分析、震中附近台站周围的建筑震损、人体感受和滑坡风险分析。基于实际震害调查结果,对比了RED-ACT系统、日本NIED-CRS系统和美国PAGER系统的震害评估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RED-ACT系统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建设中的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的建设目标、设计指导思想、台站布网原则、技术与设备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简述。福建省GNSS连续观测台网将在原有GPS连续观测站的基础上再新建30个GNSS连续观测站,连续观测站将达到41个。台网建成后,能有效监测福建省内各主要断裂带的地壳运动、重力和水准变化,同时也可为福建省内用户提供导航与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介绍了TEQC软件的功能及评价体系,其次利用TEQC软件对陕西省25个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2012~2013年观测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用TEQC软件进行GNSS数据质量评价行之有效;②陕西省25个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观测数据质量良好,满足中国地壳运动观测技术规程的要求;③泾阳、山阳、太白、延安、西安基准站数据质量较差,主要与环境干扰和仪器故障有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GNSS观测技术在天津地区获得了迅速发展.截止目前,天津已建成由11个连续GNSS观测站组成的地壳运动观测网,并获得超过2年的连续GNSS观测资料.本文详细阐述了以GNSS观测技术为主要观测手段的天津市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组网过程和布网原则,并对其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地壳运动观测网能够满足mm级地壳运动监测的要求.其对日本“3.11”地震有较强反应,远场同震位移幅度达到7-9mm;同时GNSS连续站可成功观测到站点地面沉降变化趋势,最大年沉降量接近100mrn/a.  相似文献   

14.
陕西地震监测台网震后恢复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优化台网布局和增加台网密度,新建GNSS连续观测系统,提高了地震监测能力;采用的通讯网络新架构以及OSPF路由协议,不仅提升了监测网络通讯系统的可靠性,而且取得降低通讯费用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为基础,简要说明了在省级GPS基准网建设过程中项目的立项问题,并对省级GPS基准网的选址、基建、仪器选型与安装调试、数据处理等进行了说明。还对省级GPS基准网的应用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对其他省局建设省级区域性GPS基准网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地震局GNSS连续观测台网中61个基准站多为无人值守台站,将微信企业号引入台站系统运维管理,实现对台站设备运行状态检测,并实时推送检测结果,及时进行故障排查,提升GNSS台网运行率;实现每日9时对前一日观测数据的完整性统计,并群发统计结果,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补数处理;实现台站故障类型统计,为各台站整顿及改善工作提供资料。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有效提高了GNSS连续观测台网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各基准站的实时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7.
王阅兵  师宏波  李瑜  王坦  邹锐  张锐  谭凯 《中国地震》2023,39(3):516-530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相似文献   

18.
Chinese scientists proposed that large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in mainland China are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active tectonic blocks. This scientific hypothesis explains zoned phenomenon of seismicity in space. The active tectonic blocks are intense active terranes formed in late Cenozoic and late Quaternary, and the tectonic activity of block boundaries is the intensest.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has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broad coverage, and high accuracy, and is utilized to monitor contemporary crustal deformation. High accuracy and resolution of GNSS velocity field within mainland China and vicinities provided by previous studies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different active tectonic blocks behave as different patterns of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and block interaction boundaries have intense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GPS networks operated by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since 1999, and GNSS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ing GAMIT, BERNESE and GIPSY/OASIS,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South China block as a regional reference frame for GNSS velocity field, then proposes three strategies of block division, F-test, quasi-accurate detection(QUAD),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Furthermore, we introduce rigid and non-rigid block motions. Rigid block motion can be denoted by translation and rotation, while non-rigid block motion can be described by rigid motion and internal strain deformation. Internal strain de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uniform and linear strains. We also review the usage of F-test to distinguish whether the block acts as rigid deformation or not. In addition, combining with recent GNSS velocity results, we elabo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movement of rigid block, such as the South China, Tarim, Ordos, Alashan,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that of non-rigid block, 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 Tian Shan, and North China plain. Especially,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ian Shan seem to deform continuously with significant internal deformation. In order t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active tectonic block hypothesis, we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dense GNSS networks in inner blocks and block boundaries, optimize utilizing other space geodesy technologies such as InSAR, and strengthen combining study of geodesy, seismogeology and geophysics. Through systematic summary, this paper is very useful to employing GNSS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block movement and dynamics of large earthquakes happening in block interaction bound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