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0年11月和2001年6月,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所收集的样本,对抚仙湖和星云湖水系氮和磷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星云湖的氮磷总量处在一个高浓度状态,并伴随着蓝藻水华的大爆发,而抚仙湖的氮磷总量浓度是星云湖的二十分之一到四十分之一。在雨季,抚仙湖的溶解磷和磷总量随着深度而增加,这暗示着下层滞水带对有机磷微粒活跃的降解作用以及由雨季地表径流增加而带来的大量的土壤矿石的沉积。在已测量和已发表资料的基础上,检查对星云湖和抚仙湖氮磷总量的预测。星云湖大部分外来的磷和氮从一个出口流出,但是估计进入抚仙湖97%的磷和25%的氮被埋藏在沉积物里。反硝化作用可能是抚仙湖中余留总氮耗损的原因。减少来自汇流区的总氮和总磷负荷是保护星云湖和抚仙湖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抚仙湖-星云湖水生生物与水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与星云湖两湖相连,构成一个相连湖泊的微生态系统,这在云南九大高原中具有唯一性,且二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营养状态,属于生态系统研究的敏感区域。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评价了抚仙湖-星云湖水环境指标与水生生物研究现状的内容、方法及其成果;概述了自1980年以来抚仙湖-星云湖各项水环境因子(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及生物因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浮游动物等)的相关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提出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位于中国西部的运动嵩原上的抚仙湖、星云湖及其上游的有机碳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的调查,评估出这些湖泊的有机物对水质的影响。上游漂移来的有机碳对湖泊有机物动态变化的贡献比本湖泊生成的有机物的贡献小得多。抚仙湖主要有机物的增长是由于过去的20年间湖水水质退化、富营养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云南抚仙湖、星云湖和洱海3个高原湖怕进行地球化学和湖沼学调查,确定湖水中微粒的溶解浓度和化学成分,对沉降质和沉积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湖泊的化学动态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抚仙湖、星云湖综合治理出流改道工程旨在“保护抚仙湖、改善星云湖、不影响东风水库水质”,不仅涉及到玉溪市饮用水源的保护和城市水源的长远发展规划,还涉及到东风水库、曲江和海口河至南盘江及其沿岸城市引水工程的防洪度汛,及两湖一库(抚仙湖、星云湖、东风水库)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工程实施前对工程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非常必要。对工程所涉及到的抚仙湖、星云湖和东风水库的水质、生态效应、生物交流以及流域内的相关用水工程的影响作较为全面的分析,旨在为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藏南沉错地区近1400年来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藏南沉错CC1孔的介形类动物群所提供的古环境信息,探讨近1400年来的湖泊演化。CC1孔介形类共计7属15种。据其属种,数量及生态特征,可划分为7个组合,同时发现1400年来沉错环境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1)公元6世末-14世纪下半叶沉错主要为较深水湖,其中大约在708-780年和1199-1213年湖泊迅速扩大加深;(2)14世纪下半叶-19世纪末沉错主要为浅水湖,其中大约在1454-1525年,1645-1670年和1803-1891年3个时段湖泊强烈退缩,环境极不稳定,而大约在1731-1803年湖泊发生逆向转化,湖水增多,湖面抬升;(3)19世纪末至今沉错由较深水湖转变为浅水湖,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较深水湖,其中大约在1929-1935年湖泊急剧加深,20世纪70年代以来湖泊退缩,湖水变浅。  相似文献   

7.
叶绿素浓度垂向变化影响遥感反演精度和富营养化评价。湖泊水体叶绿素浓度影响因子众多,其垂向变化规律仍是当前的研究难点。以广东省3个典型湖泊的叶绿素浓度、营养盐浓度、藻种及粒径结构等数据,分析了叶绿素浓度垂向变化规律与影响机制,并用不同函数来拟合建模。结果表明:各水体不同时期拟合函数各异,需要分时间、分区域讨论;浅水区域(或浅水湖泊)叶绿素浓度自上而下先减后增,用傅立叶变换拟合效果佳;深水区域的规律是自上而下递减明显,用高斯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浅水区域,光照和水温对垂向浓度的影响在本研究中体现不明显,但营养盐及底泥对其影响较明显;深水区域的垂向浓度变化是藻种、水温、营养盐等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富营养化是国际上普遍存在而倍受关注的问题。以国家列为“三河三湖”重点环保项目整治的滇池为首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中,有6个已富营养化。在云南省即将大规模开展湖泊治理工作之际,为借鉴国际湖泊治理及管理的方法及成功的经验,2001年11月召开了此次会议。有众多国际湖泊学权威在内的10个国家的163名专家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5个主题:湖泊治理及管理研究;湖泊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湖水氮、磷负荷与湖泊生态健康;湖泊污染与治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专家们对云南高原湖泊的治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以改善、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方法控制富营养化;清淤一定要慎重;加强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加强流域管理研究。会议最后发表了《昆明宣言》,建议建立云南高原湖泊国际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相似地理特征下湖泊变迁的差异,选择锡林郭勒草原达里诺尔湖及查干淖尔湖作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和20世纪70年代1∶10万地形图为数据源,统计1986—2016年两湖泊面积变化数据,并结合湖区附近气象站点的年均气温、年降水量数据,分析其近3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从1986—2016年湖泊面积明显呈线性下降趋势,湖泊面积从228.3km~2减少到179.3km~2,共减少49km~2;查干淖尔湖从1986—2016年湖泊面积大致呈线性下降趋势,湖泊面积从103.8km~2减少到29.2km~2,共减少74.6km~2。分析湖泊面积变化与湖区附近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关系表明,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与湖泊面积萎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对比研究在相似地理特征下的两湖出现了差别明显的演替变化,说明人为干预在一定时间内会对局部区域的湖泊变迁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和白城市境内的10个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4~9月,进行了实地水样和底泥样品采集,分析了浅水湖泊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多样性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浅水湖泊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3纲10目21科40属54种,主要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其中,软体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都为26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48.15%;丰水期优势种为白旋螺(Gyraulus albus)、平盘螺(Valvata cristata)、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小土蜗(Galba pervia)和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平水期优势种为白旋螺、西伯利亚盘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毛蠓(Psychodidae)和瑞士水丝蚓。在丰水期,道字泡水体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其它9个浅水湖泊水体都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在平水期,10个浅水湖泊水体都为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在丰水期,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的水环境因子为总氮、氨氮和溶解氧含量,在平水期,为总氮、氨氮和总磷含量。氮污染物是影响10个浅水湖泊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北岸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海岸,开发历史长,污染较为集中。通过对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根据流域生态学与管理学的原理,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1)实施老环湖公路以下农田的退垦还湖,减少农田污染;(2)拆迁湖滨带居民点,消除农村污染。(3)拆除部分规模小、污染大的旅游度假设施,消除旅游污染和景观障碍。(4)建立主要人湖口经济性人工湿地,净化面源污水。(5)恢复万米沙滩,营造自然和谐的湖滨环境。(6)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云南高原典型湖泊现代过程及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云南省境内从南到北、由低至高分布的7个典型湖泊进行钻探取样,共钻取岩芯140m,同时对部分湖泊采集了表泥样品。对湖区古湖岸阶地、层状地貌和相关地层考察研究表明:主要存在着2~3次明显的高湖岸,高湖岸已受构造作用的强烈影响发生变形;杞麓湖、拉市海、文海等分布着高于落水洞时代很新的多层贝壳层,蛇山组沉积结束于末次冰期晚期及其它相关证据说明,该区现代水系可能是最近几万年才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Fish introduction and eutrophication are important disturbances to aquatic ecosystems, especially to oligotrophic plateau lakes that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very vulnerable ecosystems. Planktivorous fish Neosalanx taihuensis were introduced to Lake Fuxian, an oligotrophic (TP 17 μg/l) deep (average depth 89.7 m) plateau lake in southwest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1980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N. taihuensis became the dominant fish species, and the total fish yield increased about threefold. Although the lake is still oligotrophic, the trophic state of Lake Fuxian has started to shift with increasing nutrient supply (eutrophication) due to an increase in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drainage basi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N. taihuensis introduction and eutrophication on the cladoceran community of Lake Fuxian by examining changes in cladoceran assemblages and abundance,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Bosmina microfossils in the lake sediment. Absolute abundance of total Bosmina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after the middle of the 1980s. In addition, dominance of Bosmina with straight antennules was replaced by Bosmina with hooked antennules. The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length of carapace, antennule and mucro) of Bosmina all decreased when planktivorous fish N. taihuensis achieved relatively large numbers. Eutrophicatio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 determining cladoceran abundance, while fish introduc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ucturing the cladoceran community in this oligotrophic, deep plateau lake.  相似文献   

14.
基于滇池水生态系统演替的富营养化控制策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郭怀成  王心宇  伊璇 《地理研究》2013,32(6):998-100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滇池开始爆发大规模蓝藻水华。滇池治理一直以提高水质为主要目标,以污染控制为主要手段。近10年来,滇池水质虽呈现明显好转趋势,但长期实施的污染控制工程并未有效抑制蓝藻水华爆发。通过浅析滇池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当前治理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生态系统稳态转换理论和一些国内外富营养湖泊治理经验,认为滇池具备在较高营养盐浓度(V类水质)下恢复清水草型生态系统的可能性,提出滇池治理可以适当降低对水质的要求,在污染物控制的基础上辅以生态修复措施的治理思路,最终实现滇池生态系统由浊水-藻型向清水-草型演替。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UTRIENTS OF SHALLOW LAKE IN THE ZHALONG WETLAN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INTRODUCTI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the water are the nu-trients limited in natural wetlands,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on the ecosystem production and the biodiver-sity(Mitsch,Grosselin,2000).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ycles have been interrupted 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