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陆解体与被动陆缘的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火山型被动陆缘是大陆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陆缘类型,其演化过程与活动陆缘一样复杂多变。随着近年来对大陆解体过程与被动陆缘演化的深入研究,对其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陆壳减薄解体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可能是火山型被动陆缘的成因,其机制是软流圈隆起的最大位置从剖面上看与地壳减薄最大位置不在一条垂线上,造成软流圈上升的岩浆在解体的大陆一侧形成火山型被动陆缘。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由两套沉积物组成,一套是大陆解体的裂谷阶段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和双模式火山岩组合,另一套是稳定陆缘的复理石组合;岩浆作用中基性岩类反应了物质直接源于上地幔的主要特点,并有部分受到地壳混染的特征;变质作用中高温低压环境主要发生在裂谷作用阶段,其特点反映了大陆解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温和减压过程,而拆离伸展阶段则被脆性变形所代替。  相似文献   

2.
火山型被动陆缘是大陆解体过程中形成的一类陆缘类型,其演化过程与活动陆缘一样复杂多变。随着近年来对大陆解体过程与被动陆缘演化的深入研究,对其沉积过程、岩浆活动以及变质作用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陆壳减薄解体的过程有许多不同的模式,不对称的简单剪切模式可能是火山型被动陆缘的成因,其机制是软流圈隆起的最大位置从剖面上看与地壳减薄最大位置不在一条垂线上,造成软流圈上升的岩浆在解体的大陆一侧形成火山型被动陆缘。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由两套沉积物组成,一套是大陆解体的裂谷阶段所形成的陆相沉积物和双模式火山岩组合,另一套是稳定陆缘的复理石组合;岩浆作用中基性岩类反应了物质直接源于上地幔的主要特点,并有部分受到地壳混染的特征;变质作用中高温低压环境主要发生在裂谷作用阶段,其特点反映了大陆解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增温和减压过程,而拆离伸展阶段则被脆性变形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阿尔泰山南缘造山带的地质研究工作中发现,在这里存在一套有成生联系的花岗深成岩和火山岩系,它们不是板块汇聚阶段的产物,而是地壳拉张作用阶段的产物,它们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我们把这种大陆边缘称之为岩浆型波动陆缘,以便与无岩浆活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火山型被动陆缘演化与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讨论了被动陆缘演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和大陆岩石圈拉伸的纯剪切模式,简单剪切主“对”被动陆缘新概念、详细论述了火山型被动陆缘形成、演化的深部构造背景及拉张期岩浆活动的壳底垫托作用,强调在陆间型褶皱带研究中拉张型过渡的划分和研究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国琦教授将裴伟等的显生宙地壳发展成熟度理论的三阶段(洋壳—过渡壳—陆壳)模式发展为五阶段(老陆壳—拉张型过渡壳—洋壳—汇聚型过渡壳—新陆壳)模式.本文按此模式讨论了新疆北部地壳发展各阶段的岩浆建造及其成矿作用,并进一步将新陆壳阶段划分出固结期.活化期、稳定期.  相似文献   

6.
壳幔过渡层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地震测量结果,造山带常见一个P波传播速度介于典型地壳和典型地幔之间的圈层,称为壳幔过渡层。这个圈层在地球物质科学领域常常被解释为壳幔混合层,形成机制不十分明确。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认为壳幔过渡层实际上可能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分异作用的产物,其密度随压力的逐渐变化是其波速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岩石圈重力不稳定的标志;也可能是软流圈物质岩石圈化的结果,是区域岩石圈逐渐冷却的象征。这个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壳幔物质交换和岩浆活动,因而壳幔过渡层的查明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吉中西保安期地层分布在敦密断裂以北,认为是该区古华北大陆板块北部褶皱带嘬下部层位,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系。从建造组合及岩石化学等方面均反映该期为拉张型被动大陆边级,该被动陆缘大致有三个连续的演化过程。推测它是在元古早期泛大陆基础上,由裂谷作用和地壳拉伸减薄作用下形成的,属拉张型过渡壳。  相似文献   

8.
新疆古生代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所有古生代造山带都是在前寒武纪基底陆壳解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间型造山带。其古生代地壳发展都经历了拉张型过渡壳—洋壳—汇聚型过渡壳—新陆壳的过程。通过对各阶段建造和构造变形的分析,基本搞清了新疆各造山带地壳演化的历史。 新疆各构造带开始由陆壳解体进入拉张阶段的时期,最早自元古宙末(北阿尔泰),最晚自石炭纪初(伊犁、觉洛塔格)。拉张阶段的主要构造环境有岩浆型被动陆缘和非岩浆型被动陆缘两类。前者如南阿尔泰、北准噶尔、依连哈比尔尕、觉洛塔格、祁曼塔格;后者如北阿尔泰、西准噶尔、南天山、东昆仑的喀喇米兰和木孜塔格、喀喇昆仑的阿克赛钦、林济塘等造山带。前者发育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后者发育大西洋型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建造。拉张阶段延续的时间一般长于汇聚阶段。所以,在新缰各古生代造山带的地壳发展历史中,拉张阶段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发展阶段。岩浆型被动陆缘是地质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地学前缘》2017,(4):320-328
洋-陆转换带是被动陆缘的特殊构造,是伸展背景下大陆岩石圈与大洋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对于理解和认识大洋和大陆的地球动力过程、机制尤为关键。基于不同的被动陆缘类型,本文总结了不同类型被动陆缘的洋-陆转换带分类及特征,同时探讨其成因机制。根据大陆边缘类型,洋-陆转换带可以划分为四类,火山型被动陆缘中以海倾反射层和下地壳高速体为特征的洋-陆转换带、非火山型被动陆缘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出露的洋-陆转换带、异常减薄洋壳组成的洋-陆转换带、强烈减薄陆壳为主的洋-陆转换带。洋-陆转换带成因模式取决于不同类型被动陆缘的伸展破裂过程,火山型被动陆缘起源于主动的火山裂谷,通过热作用来减薄岩石圈的底部进而发生地幔熔融,产生溢流玄武岩,浅表形成海倾反射体,下地壳表现为高P波速度异常且巨厚的高速体。非火山型陆缘的岩石圈横向伸展与深度相关,岩石圈变形既有均一纯剪切变形(均匀伸展)也有不对称的简单剪切变形(拆离断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认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重复出现的矿床成矿系列,可称为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新疆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带有鲜明的古生代造山带成矿作用特点,它们联系于新疆各造山带古生代地壳发展的拉张型过渡壳-洋壳-汇聚型过渡壳-古生代新陆壳的各特定阶段,与各阶段地质构造作用密不可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本身也随着地壳发展、地壳成熟度的提高而有规律地演化  相似文献   

11.
The great majority of the Palaeozoic orogenjc belts of Central Asia are of the intercontinental type, whose evolution always follows a five-stage model, i.e.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oceanic crust-convergent transitional crust-new continental crust model. The stage for the extensional transitional crust is a pretty long, independent and inevitable phase. The dismembering mechanism of the basal continental crust becoming an extensional continental crust is delineated by the simple shear model put forward by Wernike (1981). The continental margins on the sides of a gently dipping detachment zone and moving along it are asymmetric: one side is of the nonmagmatic type and the other of the magmatic type with a typical bimodal volcanic formation. In the latter case, however, they were often confused with island ar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ive-stage process of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some typical orogenic belts in Xinjiang.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南海东沙以南海域陆坡航磁异常特征的分析研究,指出引起各类磁异常的地质原因,认为本区陆坡地壳结构和陆壳相同,属于由陆壳到洋壳的过渡型地壳。同时,圈出东沙南磁性基底拗陷,推测该拗陷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含油气盆地,并对该拗隐沉积层厚度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某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山 《地球科学》1999,24(3):228-233
结合作者对中国东部的研究,探讨有关大陆地壳化学组成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包括深部地壳组成的研究方法,上地壳组成,地壳化学成分横向不均一性和元素相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造盆作用及成矿盆地的历史动力综合分类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历史分析方法与动力分析方法两种分折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综合的盆地分类方案。按历史动力综合分类,造盆作用及盆地可划分为三大类:大洋壳型、雏陆壳(过渡壳)型及大陆壳型大壳型中可细分为活动区型及稳定区型。雏陆壳型包括前地槽型及地槽前期型。大陆壳型中计有地槽后期型、地台型和地洼型。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边界问题或构造关系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构造关系的实质是洋壳与陆壳的矛盾统一和相互转化。中晚元古代时,秦岭地槽为洋壳演化区,华北地台为陆壳区,幸岭洋壳板块俯冲至华北陆壳板块之下:黑沟—铁炉子断裂相当俯冲带,其北洛南—栾川断隆是陆壳被改造而具陆缘弧性质;陆缘弧发展晚期在其南缘发育有弧前坳陷;陆缘弧之北的熊耳断坳则为弧后裂陷盆地;陆缘弧与弧后裂陷盆地之间的马超营—石门断裂为前陆断裂带。因此,秦岭地槽与华北地台的具体界线应以中晚元古代时大洋与大陆的分界线——黑沟—铁炉子断裂为准,而马超营—石门断裂仅为陆壳改造区内次级单位的分界.  相似文献   

16.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重要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德威 《地学前缘》1995,2(2):141-146
为了建立新的地球观,当代地学界把主要科学目标瞄准大陆动力学。大陆构造是大陆动力学的核心领域,涉及到盆地和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大陆岩石圈三维层块结构、大陆下地壳的热状态和流变状态、大陆地震成因和大陆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等一系列重大课题。随着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在上述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将导致大陆动力学新理论的诞生,并推动固体地球科学迅速发展,以至带来新的地学革命。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中的各岛弧(除马里亚纳岛弧为洋壳型弧外)均由陆壳型弧和洋壳型弧组成,并且左端与大陆相连,右端被后形成的岛弧所截。整个岛弧系列,从中生代末期开始发育至今,由北向南依次发展,规律明显。  相似文献   

18.
在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剥离断层起着重要的作用。剥离断层作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和伸展区隆升拗陷历史具有不对称性。伸展区剥离断层模式同样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演化。大陆开裂、洋盆形成后,洋盆两侧对应发育两种被动大陆边缘,即上盘边缘和下盘边缘。这两种大陆边缘具有互补的不对称性,本文详细介绍了其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