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庆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废弃油井众多.如何改造废弃油井,合理选择地热开采方式,成为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松嫩平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联合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成功对"松页油1井"进行了地热井改造,获取了一系列重要热效应参数,对松嫩平原腹地清...  相似文献   

2.
大庆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废弃油井众多.如何改造废弃油井,合理选择地热开采方式,成为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松嫩平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联合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成功对“松页油1井”进行了地热井改造,获取了一系列重要热效应参数,对松嫩平原腹地清洁能源的应用与推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油气资源,20世纪90年代大港石油集团公司为寻找石油在塘沽地区开凿了一大批石油开采井,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多数油井均已废弃。本文结合该区地热地质资料和油井井身结构,探索将废弃的石油井改造为地热井,并通过T38-1、T38-2井成功改造实例证明其可行性,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煤矿区地面瓦斯废弃井改造再利用,可进行采动区瓦斯抽采,具有保障回采工作安全生产,瓦斯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瓦斯逸散对环境压力等经济环保多重效益。针对这一目的,结合采动区地面井和废弃井的特点,提出废弃井“一井多用”瓦斯抽采技术思路。通过分析试验工作面开采工艺、覆岩结构及废弃井的基本情况等条件,研究并提出了废弃井优选及判识、地面井改造工艺、防护装置安设、抽采系统布置及抽采控制技术等,改进了废弃井改造射孔造缝段长度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油套环空动态调节、组合套管双重防护及筛管分级优化的安全防护方法,形成了废弃井“一井多用”地面井瓦斯抽采技术。选取晋城矿区岳城煤矿作为试验对象,完成了3口废弃井(井号为YC-50、YC-52、YC-54)再利用改造试验,其地面井瓦斯抽采量累计分别为257.88万、172.50万、129.60万m3。YC-50井改造运行后,地面井抽采范围内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大值从0.77%降至0.40%,降幅48.05%;YC-52井改造运行后,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降幅为52.38%,有效保障了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实现了废弃井“一井多用”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王培义 《地质与勘探》2017,53(1):171-178
地热能因其清洁、低碳、可再生的特点,其开发利用逐渐被人们重视。随着油田开发进入晚期,油田含水率以及废井、弃井数量逐年增加,如果将油区内的废弃井改造成为地热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东濮凹陷马厂地区马古6井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马厂地区地热地质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测井以及试油资料分析了马古6井构造、沉积以及地热条件,结果表明马古6井具有较好的地质改造条件,但同时存在热水矿化度高的特征,在后期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好防腐防垢的措施。通过对马古6井井身结构分析认为,其完钻井深、水层位置以及套管结构均有利于地热井工程改造。并对其井口、井筒、产水层以及泵室等方面工程改造条件提出了改造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培义 《地质与勘探》2017,53(4):788-793
中原油田区域内废弃井共2090口,经筛选可利用井有355口。根据这些废弃井不同的井身结构、水层位置、水泥返高等条件,确定了针对性的选井选层方法和废弃井改造工艺方案。配套研发优选了新型套管端部密封止水工具、套管鱼顶修复专用工具、套管切割方案和热储层酸洗方案,形成了废弃井改造的完井工艺系列技术和产能测试工艺技术。开展了马古6井现场改造实验,成功实施了井口恢复、储层解堵和试水测试,验证了改造方案和工艺配套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羊易地热田采灌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热储层渗流场特征,评价回灌后开采井热储流体温度的变化,在地热田首次运用萘二磺酸钠进行群井回灌示踪试验。示踪试验结果表明,ZK211与ZK203、ZK202与ZK208、ZK202与ZK403之间存在直接的水力联系,回灌水的流速为6. 44~42. 71m/d。地热田热储层渗流场方向与控制地热活动的断裂系统一致,以NNW和NEE为主。开采井温度监测结果显示,在回灌期间ZK203、ZK403井口温度未发生明显变化,而ZK208由于多通道的存在,回灌水快速到达造成热储流体降温。通过示踪试验能够指导地热田开发中回灌系统的布置,优化采、灌井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8.
王登峰 《地质与勘探》2021,57(2):430-438
油田废弃井改造是实现二次开发、重复利用资源的有效方式。东濮106井为中原油田废弃井,经过对目的层(即奥陶系碳酸盐岩热储层)以酸洗方式进行酸化改造,现已改造为地热井。经过多次配伍实验,酸液体系选择缓速有机酸系列(15%HAc),该酸液具有反应速度慢、作用距离大、二次伤害低等优点;缓蚀剂浓度选定为0.5%;最终表面活性剂采用FC-01和ABS。选取15%HAc与0.5%缓蚀剂(B溶剂),并相应添加粘土稳定剂、表面活性剂和铁离子稳定剂等药品。该研究验证了改造方案和技术的可行性,并为今后废弃井改造酸洗液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宁夏灵武市马家滩矿区的双马井田内存在着大量废弃油井,这些废弃油井对煤矿安全开采造成重大威胁。由于这些油井多为石油系统早期勘探井,其资料丢失严重。本文根据废弃油井内有害气体的含量、含煤地层与强含水层之间的间距、含油地层与含煤地层之间的间距、含油地层的水头高度与压力、含煤地层与含油地层层间干扰情况、套管破损情况等6个不同指标对煤矿安全开采的影响程度对这些废弃油井分为三类;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废弃油井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以达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苏民  赵侃  朱家玲  张伟 《地下水》2014,(1):64-65,84
本文介绍了孔径、孔密、相位和穿透深度以及相互匹配对井产能的影响,探讨了废弃石油井改造为地热井的优势,提出了针对不同储层类型、不同完井工艺方式下射孔参数的组合选择。该方法应用于对废弃石油井改造为地热井和采用射孔完井的地热井施工具有重要的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亢方超  唐春安 《地学前缘》2020,27(1):185-193
地热能赋存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是一种永久的、可再生的、储量丰富的清洁能源。地热能的开发,尤其是干热岩的开发利用,有可能成为解决人类未来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采用的干热岩开采方法被称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热储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和水力化措施对天然裂隙的依赖性,造成多数的EGS项目存在热储体积和换热面积不足、工质流量小、终端温度低,以及诱发地震风险等局限性,致使干热岩开发始终未能大规模商业化。基于开挖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E)的提出为突破传统EGS的技术弊端和规模局限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在其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系统原理、工程构想、技术优势等方面对EGS-E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EGS-E采用开挖、爆破、崩落等采矿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热储致裂系统和热能交换系统,能够大幅度降低地质环境对热储质量的限制,具备构建定制的热储空间、形成充足的换热面积,维持稳定的工质流量与温度及减少诱发地震风险等优势,为干热岩开发的商业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水热型、浅层地热能发展产生的缺点问题日益突出,以取热不取水为原则,中深层U型水平对接换热技术成为新的技术方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安地区地层岩性、地温梯度特征、热储层特征等特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中深层地热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马家沟组为良好的热传导型热储,深部地温梯度为3.05℃/100m。当马家沟组深度在3157m时,对应温度达到110.67℃。测井及注水试验结果表明,奥陶系马家沟组为极弱含水层,几乎没有流体,属于良好的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充分确定了该区地热地质条件良好、地热资源潜力巨大。为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该区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区的地热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发展对浅层地温能资源需求出发,在分析本区浅层地热能赋存概况的基础上,针对该区浅层地热能利用方式(地下水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计算了适宜区与较适宜区的浅层地热储量和换热功率,以及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出适宜滨海新区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向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可再生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祖江  金芸芸  张莱 《江苏地质》2011,35(4):401-404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涉及地质、钻探、热交换、制冷、暖通空调、建筑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关键技术问题是岩土体的热性能测试、地下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地下水渗流对地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地下热交换场特征、浅层地热能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式。只有在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设计,才能使该行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酒东盆地是酒泉、嘉峪关两市所在地,据以往石油勘探和近年地热勘查资料分析,对控制地热资源的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条件重新再认识。基于酒泉周边地段地热井实施,因水温不高而制约和影响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地热井和物探勘查资料对比,明确了热储层位和水温不高的原因,揭示出市区地热开发有利地段。并认为地热勘查方法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和地震勘探方法较已往直流电测深对勘查目的热储层有更高分辩率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地埋管热泵技术是采集地表以下200 m深度内的浅层地热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而该技术在贵州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应用和推广之所以受到制约,其主要原因是岩溶地层中建造垂直换热孔的难度大、成本较高。通过贵州省有色科技大楼附楼采用垂直地埋管式与基础桩螺旋盘管式有效组合的换热系统,在岩溶一般至中等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成功经验的介绍,为地埋管热泵技术在贵州岩溶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