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砂岩透镜体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与含油气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透镜体油藏作为我国东部油气储量增长的重点, 其成藏动力学研究对于搞清这类特殊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及定量评价和预测圈闭的含油气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结合地质分析的方法, 在对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成藏动力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及成藏动力学特征方程, 对砂岩透镜体成藏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成藏主动力包括砂泥岩毛细管压力差、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烃生成产生的膨胀力, 成藏阻力主要为砂体内毛细管阻力及岩石的粘滞力和吸附力;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能否成藏主要受泥岩排烃强度、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地层埋藏深度、泥(页岩) 厚度与砂体厚度之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在晚成岩阶段, 成藏动力大于成藏阻力, 油气开始充注, 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存在门限深度.利用成藏动力学特征模拟, 建立了成藏动力与含油性的定量关系, 还可以很好地对平面上砂体的含油饱和度分布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对东营凹陷133个隐伏砂岩体含油气性详细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砂岩体含油气性的主控因素,并应用地质统计方法和成藏动力学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隐伏砂岩体能否成藏主要受砂岩体物性、围岩生排烃条件、砂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砂岩体自身规模的影响;成藏主动力包括砂泥岩毛细管压力差、烃浓度差引起的扩散力、烃生成产生的膨胀力,成藏阻力主要为砂岩体内的毛细管阻力。模拟结果表明,实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与预测的圈闭充满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差异不大,吻合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3.
断裂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分析受断裂控制圈闭的现今含油气性,进而为油气勘探的研究和部署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为此,利用地震地质综合信息识别断裂封堵性的3种技术方法——"断面物质涂抹法"、"断面应力分析法"和"断裂横向封堵系数法",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典型的开启性和封堵性断裂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断裂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开启或者封堵的"临界值"分别为5 MPa、0.3 MPa,断裂横向封堵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只有综合应用多项资料和方法,才能对断裂对油气的封堵性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判定,发现同一断裂的封堵性随其所处地层时代、岩性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探讨了研究区断裂在不同形成期次对各种圈闭的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基于有井区的研究结果对无井地区的断裂进行了封堵性预测,为该区块的圈闭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相关分析法确定圈闭评价中关键地质因数的权重系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钻井圈闭为模型,根据各面参数评地质因素与已知钻井圈闭含油气性的相关性来确定各参评地质因数的权重系数。以塔里木盆地圈闭评价为例,应用此方法求得评价所需的各参评地质因数(构造条件、可靠程度、通道条件、储层条件等)的仅重系数,这样使得评价结果不仅具客观性,且与圈闭的含油气性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圈闭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油气圈闭定量化地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定量化地质方法评价圈闭含油气性的过程中,首先用区域地质资料、钻井资料、地震资料等建立这个地区的数值模板,其次就是把要评价的圈闭地质条件和这个模板作比较。然后给这些圈闭评分。最后用数学方法对这些评分进行计算。其计算结果就表示圈闭评价结果,数值越高,评价效果也越高。  相似文献   

6.
论油气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气化探精查技术是在盆地有利聚集区(带)进行化探和石油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评价并优选钻探目标的化探精细调查技术.它是包含样品采集、实验测试、信息提取和解释评价等为一体的系列技术.简述精查技术产生的背景,在论述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展望该项新技术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塔里木盆地,至今已发现了300多个地震圈闭层系,但它们的含油气性如何,还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评价。为此,作者应用模糊数学的原理,以已上钻的圈闭层系为模型区,并用相关响应的方法客观地确定权重系数,对各个圈闭层系的含油气性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得出了含油气有利圈闭。  相似文献   

8.
裂缝储集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储集层模糊综合评价是以岩石裂缝发育规律及其油气成藏理论为依据,以计算机为实现手段,充分利用多种地震地质信息和钻井资料,对裂缝储集层含油气性进行石油地质综合评价.最终完成圈闭储集层分类、排队、优选和决策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预探井部署设计意见和钻探圈闭的反馈评价。这里给出了在东濮凹陷的应用实例,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9.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 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 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 越高, 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源”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 “相”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孔隙空间、“势”控制着油气成藏的运移动力, 当三者联合作用时能够形成油气藏。实验结果还表明, 圈闭外部(盖层)岩相和圈闭内部(储集层)岩相粒径差别越大, 越有利于油气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从细粒低孔渗的围岩之中进入到粗粒高孔渗的储集层之内聚集成藏, 临界条件是:圈闭外部围岩颗粒粒径较圈闭内部储集层颗粒粒径小2倍以上, 或外部毛细管力较之内部大2倍以上, 也即外部界面势能较内部高2倍以上;圈闭外部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越高, 越有利油气进入圈闭内部储集层中聚集成藏, 临界条件是外部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达到和超过5%。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气成藏机理及有利区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济阳坳陷的勘探实践表明, 对岩性油藏的含油性差异、成藏机理尚认识不清, 这制约了隐蔽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在东营凹陷145个砂岩透镜体油藏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油藏详细解剖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圈闭形成时的构造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其成藏的主控因素.只有围岩(源岩) 进入供烃门限后, 其与砂体界面处的毛管压力差、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力和膨胀力3者之和大于砂体中过剩的水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 即成藏动力大于成藏阻力时, 砂岩透镜体才能成藏.当砂体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自身储集条件3方面均满足一定条件时, 圈闭才具备形成砂岩透镜体油藏的条件, 并且上述3方面条件越优越, 圈闭含油性就越好.用此方法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三中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瞿建华  杨荣荣  唐勇 《地质学报》2019,93(4):915-927
准噶尔盆地玛湖富烃凹陷下三叠统百口泉组新近发现了我国首个源上大面积连续型砂砾岩油藏群,是对全球"连续型"油气藏研究的新补充,但其成藏机理和模式并不很清楚。为加强对其的理论认识,并为下步勘探提供参考,基于油气生、储、盖、圈、运、保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并结合油气藏特征,进行了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优质充足的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油气来源、规模有效的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储层、多重组合的扇三角洲平原致密砾岩、泥岩和断裂封盖保存、沟通良好的高角度断裂输导体系、平缓连续的构造背景奠定了大面积连续成藏的地质基础。在此背景下,高成熟的风城组所生成油气,在切穿烃源灶和储层的高角度压扭性断裂沟通下,优先充注物性相对好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岩和砂质细砾岩,并且在地层异常高压促进下,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使得油气成藏表现为大型缓坡浅水扇三角洲沉积控制下的源上扇-断-压三控大面积"连续型"。百口泉组油气藏具有的油质轻且含气、微裂缝广泛发育,以及异常高压等,决定了砾岩储层虽总体低孔低渗,但依旧能够高产。在油源断裂沟通的斜坡区上倾方向,叠合地层异常高压以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河道砂砾岩的区域是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2.
火成岩油气藏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济阳坳陷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为例,通过对侵入岩体围岩的生油条件、辉绿岩体储集空间及油气运移与圈闭形成的时空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综合岩心、地球物理及试油等方面的资料,具体阐述了罗151块火成岩油气藏的特点及成藏模式。研究表明,火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油气储集层,形成具工业价值油气藏须具备一定的石油地质条件:充足的石油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由裂缝—孔隙系统构成的储集空间、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相互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源区的空间关系)及必要的保存条件等;但由于火成岩油气藏储集空间类型复杂、成因多样,其平面及纵向储层非均质性差异极大,开展对不同类型火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成因研究,是解决减小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风险及合理布置开发井网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非常规油气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非常规油气的内涵,分析了致密砂岩油气和泥页岩油气的成藏地质条件,论述了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指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战略发展方向。研究表明,中国非常规油气藏是富集在近源储集体或烃源岩的低孔、低渗的微米级纳米级的储集空间中连续油气聚集,淡化了圈闭、油气藏边界的概念。依据成藏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的差异,非常规油气藏主要指致密砂岩油气和泥页岩油气藏。致密砂岩油气藏多位于斜坡、坳陷区,具有广覆式有效烃源岩;源、储关联密切,多呈互层式;油气运移距离短,以非达西渗流为主;储集体渗透率、孔隙度极低。泥页岩油气藏圈闭概念淡化,典型的储源一体;多形成于盆地坳陷或斜坡区,泥页岩大面积连续分布;有机质丰度大,热演化成熟度高;多发育纹层结构,纳米级孔隙、裂缝储集系统;储集层脆性系数大,地层压力高。烃源岩呈现多时代、多层系、多沉积环境特征,从震旦系到第三系均有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发育,沉积环境囊括陆相海、陆交互相海相,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在时、空域的紧密伴生和规律聚集,使得常规非常规油气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形成“有序聚集”体系。对“有序聚集”的不同类油气藏进行“整一化勘探、整一化部署、整一化开采”,实现常规非常规油气整一化科学有序开发,避免整体油气资源的破坏和遗漏;从而丰富油气地质理论,促进油气勘探由“点带面”向综合有序三维空间迈进。  相似文献   

14.
陆相生油及其衍生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陆相生油而言,关键性的问题是何种地质背景是形成优质油源层和向成油转化的环境。认识之一是古气候和占构造有利因素的叠加,如“陆相、潮湿、拗陷”的学说。70年代以来陆相牛油地球化学研究在陆相油源岩的质、量,成烃转化特征、油气源对比等方面确证了陆相沉积中存在优质源岩和向成油转化的条件,并足以保证陆相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油源供给。陆相有机质的特性衍生出近年油气地学的2个热点,即煤成气、煤成油、未熟-低熟油气,并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丰收。笔者在文中提出了陆相生油的地质构架——环境控源、源控藏。  相似文献   

15.
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和目标优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气为烃源岩层系的油气聚集,属于源岩滞留气,以游离和吸附状态为主存在。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和勘探开发刚刚起步,工作基础差别较大。在含油气盆地,由于有以往油气勘探开发资料,对含气页岩发育层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气显示等基本资料,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在含油气盆地外以及油气勘探程度很低的沉积区,以上基础资料缺乏,仅有地表和部分固体矿产探井资料可供参照,工作基础薄弱。在不同工作基础的地区,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所处阶段不同,主要评价指标也不同;随着工作程度的提高,资料的不断丰富,评价指标也逐步增加。页岩气地质评价以区域地质演化分析为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含气页岩评价。主要研究划定含气页岩层段,页岩的TOC、Ro、岩石和矿物成分,页岩分布、厚度、埋深、纵向和横向变化规律等,优选页岩气富集远景区。(2)页岩含气性和资源潜力评价。主要研究页岩的含气量、吸附能力、储集空间类型、储层物性、储层裂缝及其变化规律,预测页岩气资源潜力等。(3)页岩气开发条件和开发经济性评价。研究储层温度、流体压力、流体饱和度及流体性质,研究页岩的敏感性,页岩的岩石力学参数、区域现今应力场特征,地表条件和开发保障条件,通过试验井产量数据分析开发经济条件。综合各方面因素,优选有利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岩  姜林  马行陟 《古地理学报》2013,15(5):605-614
非常规油气领域是目前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热点领域, 也是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向, 非常规油气的成藏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非常规油气与常规油气成藏的最本质区别在于非常规油气是非浮力驱动聚集, 这主要是由于致密储集层中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导致毛细管阻力较大, 同时缺乏提供强大浮力的有利条件。根据烃源岩演化与非常规油气成藏的关系, 将非常规油气资源分为油页岩、页岩油、致密油、页岩气、致密气和煤层气6种类型。油页岩、页岩油、煤层气和页岩气的源储组合特征都是“源储一体”, 而致密油气源储组合有2种类型:一种是源储叠置的临源型致密油气, 另一种是与常规油气藏类似的源储不相临、但距离不远的近源型致密油气。成藏动力学上的差异使非常规油气藏在地质上表现为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油气赋存具有明显的“滞留”或短距运移特征、没有明显的圈闭边界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充注时间,分析了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为75.56%~90.11%,干燥系数为0.79~0.93;δ13C1δ13C2值为-35.73‰~-33.80‰和-26.41‰~-25.30‰,天然气成因类型属于成熟阶段的煤成气。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黄色液态烃包裹体和蓝白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灰色的气烃包裹体,表明该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3~7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2.6 Ma以来的天然气充注。康村组早中期,吐格尔明地区烃源岩形成的原油充注至宽缓背斜圈闭中保存;库车组晚期,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与阳霞组发育良好的源储组合,天然气近距离充注成藏。  相似文献   

18.
造山带超高压变质流体中气体组成及成藏条件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传统的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几乎都是集中在盆地,而造山带作为板(陆)块的碰撞、会聚带,为无机成因气形成和释放的有利场所,是天然气地质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利用激光拉曼探针技术对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压变质流体中不仅含有CO2(>50%)、H2、N2、H2S等,还有高含量的幔源烃类气(CH4等,含量最高达23.6mol%)。同时,超高压变质带中还发育有浅层碳酸盐岩及其它含碳岩石经动力变质作用可形成大量的CO2气。大别超高压变质带中具有无机成因气成藏的可能条件,带内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韧性断层及糜棱岩可以作为无机成因气成藏的圈、盖和保存条件。本文成果可为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海域的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前景广阔,是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基地。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作用,原型盆地遭受强烈破坏,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物理勘探精度低,造成对地层与构造认识不清,油气分布规律不明。针对勘探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的主要对策是:重点开展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研究与攻关试验工作,提高方法技术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在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下,重点开展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有效烃源岩、储层、保存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工作,对区域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且地层、岩性等特征存在争议的局部构造实施科学钻探等。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藏勘探的成功或失利,取决于气藏圈闭的封堵系统和散失系统。介绍了四川盆地气藏圈闭封堵系统和散失系统的类型、分布范围和对气藏圈闭的保存和破坏作用。气藏圈闭封堵系统的优劣取决于圈闭的有效封堵面与区域盖层的有效整体封闭条件和区域水动力停滞带环境条件,封堵系统良好的圈闭,勘探成功率高。气藏圈闭散失系统由缺乏区域盖层有效整体封闭条件的剥蚀区、区域水动力自由交替带环境、通天断层或潜伏通天断层组成。散失系统导致圈闭失效,从而造成勘探失利。通过对四川盆地天然气藏的破坏与保存条件的多个实例剖析,提出在四川盆地及我国南方海相天然气勘探中应当重视对天然气藏破坏与保存条件的研究,以利于天然气藏勘探区块、目标的选择和勘探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