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本文对西北太平洋主要洋流区之间的海温距平差与副热带高压各特征量进行相关分析,讨论了由于南北海温距平差异而造成副高异常的可能机制。通过分析,给出副高异常年西北太平洋主要洋流区海温距平场的不同分布,指出影响夏季副高异常的关键海域及最佳时段,为预报夏季副高各特征量的变化趋势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西太平洋副高与极涡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副高与极涡夏季同期的相互作用及这二个系统各自前期演变对对方的“滞后”影响,同时还探讨了作为大气运动冷热源之一的太平洋冬季黑潮海温感热输送异常及亲潮海温变化对副高、极涡的热力作用。研究指出:冬季黑潮海温对夏季极涡分布的海气热力效应及冬季黑潮、亲潮海温间的不同距平分布对应着河北(华北)夏季降水过程的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吴波 《气象学报》1985,43(2):221-229
本文通过冬季黑潮海域海温与亚洲中、南部环流各月参数相关计算和感热释放参数计算以及华北平原夏季旱涝的环流分析,指出: 1.冬季黑潮海温在海气相互作用中的重要一点是对春季亚洲副高起加强作用; 2.冬季黑潮海温感热释放直接影响春季副高脊线的连续演变,冬季海温—春季副高存在季度热效应; 3.春季亚洲副高系统的调整直接影响华北平原夏季旱涝,春季副高—夏季华北旱涝存在季度相关效应。最后给出了应用十年效果良好的夏季降水予报方程。  相似文献   

4.
唐浩鹏  王芬 《贵州气象》2015,39(1):14-20
利用贵州83个台站1979—2011年的夏季月降水资料、海温、气压场、风场等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副高指数资料,利用点相关找出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利用变形的典型相关分析(BP-CCA)方法对贵州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海温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影响贵州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域为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其中尤以加利福尼亚冷流区、北太平洋暖流区对贵州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重要,关键时段为上一年7-9月;2BP-CCA第一对典型相关场分析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冷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同位相变化,而北太平洋暖流区海温与贵州夏季降水呈反相位变化,关键区海温对贵州北部降水的耦合好于南部,而对西南部的耦合最差;3前期7-9月海温与副高强度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呈EI Nino型,与副高西伸脊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布在中低纬度西太平洋呈正相关,与中东赤道太平洋呈负相关,与副高脊点的相关系数与海温和副高的强度相关分布相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为负相关区,西北太平洋为正相关区,海温分布型为LA Nina型。东北太平洋及中东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贵州500h Pa气压场及风场显著正相关,而西北太平洋海温与贵州地区500 h Pa气压场及风场成负相关,为典型的EI Nino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1951—1998年我国东部(105°E以东)59个站点夏季大雨及以上降水量资料与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借助于SVD分析方法,逐季分析我国东部极端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及南方涛动指数的遥相关,进而检测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极端降水空间分布的海温关键区和南方涛动及其显著季节(月份)。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同期太平洋SST的遥相关主要在太平洋130~170°E,5~25°N之间海域;Ni-no区域SST与次年夏季极端降水的相关主要表现在与华东地区的正相关;黑潮海域及加利福尼亚海流区春季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呈明显的负相关;冬季太平洋SST与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的遥相关主要表现在,赤道东太平洋、黑潮海域的冬季海温与华东地区、河套地区降水的正相关;我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与前一年秋季Nino区海温为负相关,与西太平洋海温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黑潮SSTA与赤道太平洋风场及ENSO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NCEP/NCAR的1950—1998年海表温度场和1958—1997年海表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潮区域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与太平洋风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从SSTA滞后风场3月起,与其关系密切的经向风关键区位于赤道西太平洋(140~160°E,5°S~5°N),纬向风关键区位于赤道中太平洋(160°E~150°W,5°S~5°N),两者对SSTA的影响均可持续6月左右;纬向风关键区的强度和范围均大于经向风。进一步研究表明,黑潮SS-TA与ENSO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E l N ino(La N ina)事件当年11月—次年12月期间黑潮海温多为正(负)异常。  相似文献   

7.
盛夏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汉光  吕灿九 《气象》1992,18(5):3-8
本文对盛夏7月份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脊线位置具有明显的低频变化,主要振荡周期为13年左右。它的变化在东亚具有明显的遥相关结构,其影响因子主要是东亚是否存在阻塞高压,黑潮区海温是否异常,菲律宾附近对流活动的强弱以及南印度副高的强弱变化。其中,东亚是否有阻塞高压存在和黑潮区海温是否异常变化,对盛夏7月份副高脊线位置的异常偏南或偏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夏季西太副高位置与中国地温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1—2003年间逐月的500 hPa高度场、环流特征量和全国141个测站逐月的3.2 m深层地温资料,分析了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位置的变化与中国深层地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副高的脊线位置与中国大陆一些区域的深层地温的关系明显,高相关区域在100°~115°E,30°~45°N之间。6月份,沿30°~35°N有一准东西向的高相关轴线,7月高相关带北移至34°~40°N,8月高相关带北移到40°~45°N。中国深层地温与西太副高北界也有明显的相关区、高相关轴线,与西太副高脊线的情形相似,但高相关区比西太副高脊线偏东,北界位置主要在105°~120°E,30°~35°N。在西太副高偏南和偏北的年份,所选区域的深层地温有明显的不同。西太副高脊线偏北年份深层地温偏高;偏南年份地温偏低,并且从前期1月就已开始。在各月地温的变化中,两组年份基本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9.
黑潮海温与我国汛期降水及东亚高空流场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永康 《气象科学》1989,9(3):263-275
本文利用月平均资料对黑潮海表水温与我国汛期(5—8月)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指出前期(1至4月)海温与汛期降水相关场大致呈稳定的纬向分布。对海温与东亚低阶流场谱分析表明,该海域海温对西太平洋副高强度的滞后响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贵州夏季降水场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非同步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丹  王瑾 《贵州气象》2000,24(1):3-7
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对冬季、春季北太平洋海温与我省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合成分析表明贵州多雨年份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从西北-东南呈负-正-负-正的里平分布,少雨年份则呈相反的分布。SVD方法揭示了海温场和夏季降水奇异向量分布型,海温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1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冬季海温场第1奇异向量呈北正南负的距平分布,且黑潮区为负距平。与之对应,夏季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春季海温第1奇异向量西北太平洋为正距平,黑潮区为负距平,暖地海区为正距平,NINO4区北侧海温(0~10°N180~150°W)与加利福利亚负距平区连成一片,在NINO3区有一正距平区与之对应,降水第1奇异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的负距平分布。海温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贵州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11.
董克慧 《浙江气象》2002,23(2):7-10
通过对夏季副高的各特征量和综合指数的分析,找出副高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冷暖位相(即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事件)的相关关系,从而通过海温的异常可以预测次年夏季副高的强弱及位置,对我国夏季范围降水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EOF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以西北地区东部81个测站1961-2010年夏季降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夏季降水异常主模态与前期和同期北半球500hPa、同期EL-Nino及74项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夏季降水的前三种主模态分别为东西差异型、南北异常型、河西走廊区域差异型,它们分别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9.78%、13.14%和7.78%。(2)夏季降水第一主模态与前期冬季1月北太平洋涛动(NPO)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强弱变化可作为后期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一个前期信号,其第一主模态与夏季东南象限(152.5°E-157.5°E,72.5°N)极涡的深浅显著负相关,同时欧洲东部-新疆北部大片负相关区与太平洋区显著正相关中心的分布特征与有利于造成夏季降水偏多的"西负东正"高度场相一致。(3)青藏高原东侧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对EL NINO的响应程度要高出其它区域。(4)西太平洋副高(以下简称:副高)面积偏大,强度偏强,夏季降水偏多,西太平洋西伸脊点偏西,夏季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发布的850 hPa风场和OLR场以及福建38个站月降水资料, 分析了福建夏季旱涝与东亚夏季风及西太平洋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旱涝与夏季风强弱及副高南北位置密切相关。涝 (旱) 年在东亚季风系统中的热带季风环流出现异常加强 (减弱), 副热带季风环流则出现异常减弱 (加强); 涝年副高平均脊线位置偏北于27°N附近, 旱年则偏南于24°N附近; 由春入夏, 再由夏入秋副高南北位置的季节位移, 涝年先是急速北跳, 而后又急速南撤, 旱年却进退平缓。旱涝年东亚中高纬度环流亦表现出不同特征, 涝 (旱) 年一般没有 (有) 出现阻塞形势, 中纬度纬 (经) 向环流发展, 副热带锋区北抬 (南压), 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夏季副高位置南北偏离影响夏季各月降水及其分布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各区海温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的共同影响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44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1998,22(5):718-726
根据1951~1986年的海温资料,作者在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分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同期和前期各季太平洋(60°N~50°S, 120°E~70°W)海温异常的关系。分析表明,对应不同雨型,无论同期或前期整个太平洋海温距平分布的基本形势都有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西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和热带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的异常。这两个海区的海温变化明显,而且与其周围(西北太平洋呈“>”形,热带太平洋呈“<”形)的海温存在反相的变化。这种结构既反映了海温的纬向热力差异又反映了海温的经向热力差异。指出西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各种海温距平不同配置的共同影响,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还表明,各雨型海温距平的配置有很强的持续性,而且与前期各主要洋流区海温的变异有关。根据前期太平洋大范围海温距平分布的特征和演变的过程以及ENSO预测,可为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异常降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主要研究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和地表温度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以及异常大降水产生的下垫面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黑潮区海温与同期长江流域的降水存在明显正相关,北方地区夏季降水与靠近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存在明显负相关.(2)夏季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降水异常场之间的相关分析(SVDI)表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海温由La Nina多发期向El Nino多发期转变后,长江流域向异常多雨转变,而其北方和南方地区则向异常少雨方向发展.(3)中国东部区域降水与陆面温度的明显相关区有:(a)春,夏季热带非洲和夏季亚洲大陆部分地区地表温度与当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b)春季4、5月份部分亚洲大陆地表温度与当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有明显负相关.(4)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长江(1954,1998和1999年)或江淮(1991年)流域几次特大异常降水的下垫面条件是黑潮区为海温正距平,同期欧亚大陆主要为正地表温度距平场.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中下游夏季(6—7月)旱涝的东亚环流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温、盐度资料,通过动力计算等方法估算了24°N断面源区黑潮热输送量,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关联性.结果显示,源区黑潮热输送存在着显著的准2a和约16a的低频变异特征,但其变化周期有着明显的时域性及季节差异;近50年来,源区黑潮热输送呈长期增强的线性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前期和同期热输送变异对我国夏季降水的指示性有所不同,而夏季源区黑潮热输送的异常增强可能通过引起南海北部及邻近海域的海温(升高)及水汽输送异常(西南异常气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偏多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79—2015年6—8月逐月降水资料、2011—2015逐日降水资料、国家气候中心副高指数及NCEP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贵州夏季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副高位置发生变化时贵州暴雨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贵州夏季大部分区域的降水与副高面积指数、强度指数为正相关,与脊线位置、西伸脊点为负相关;当副高面积增大或强度增强时,对应贵州夏季降水偏多;降水偏多时,6—8月副高的位置偏西或接近平均年份;降水偏少年,副高位置偏东或接近平均年份,且无论偏多(少)年均具有逐步北推东退的趋势。(2)面积指数、强度指数与降水在2~4 a较为显著的凝聚共振关系,二者基本为同位相变化;副高脊线位置、西伸脊点与降水具有2 a的凝聚共振关系,二者与降水均呈反位相变化,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的变化明显超前于降水的变化。(3)贵州6—8月出现暴雨天气时,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具有逐步北推的趋势,且贵州暴雨日数先增加后减少,西伸脊点具有逐步西进的趋势,且贵州暴雨日数逐步增加;当脊线位置位于25°—29°N或西伸脊点位于90°—100°E时贵州暴雨日数最多。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环流形势异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惟丰 《气象》1992,18(8):16-21
1991年江淮暴雨洪涝与副高位置异常稳定有很大关系。5—7月副高的异常偏强,与日本以南黑潮区暖水和副高北侧密集海洋锋区的存在,特别是热带印度洋西部海温负距平发展引起瓦克环流发展和菲律宾附近上升运动加强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0.
热带海温异常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压涡度方程模式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华北夏季降水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西太平洋副高会前期加强,位置异常偏北,后期位置偏东;华东25°N以南多低槽活动,华北上空低槽活动少;华北东部盛行南风,长江中下游盛行北风扰动,不利于水汽向华北输送。这些形势都不利于华北降水。(2)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降低,副高减弱,不利于华北降水;华北上空多低槽活动,是有利于降水的形势;渤海、朝鲜半岛盛行北风,而贝加尔湖及其东南方向为强南风,冷暖空气不易交汇,华北降水稀少。(3)西太平洋暖池海温降低对华北降水的影响不象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那样显著。(4)极涡变化和热带海温异常之间的对应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