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燕山西段杏石口组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近几年来1:5万区调新资料,首次确认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八宝山地区晚三叠世杏石口组的客观存在;并就其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孢粉组合及地层接触关系进行了论述,通过区域对比,探讨了杏石口组的建立对研究冀西北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及构造运动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杏石口组次层型的武厂剖面存在下部层位发育不齐全、构造破坏严重且有后期脉岩侵入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该文对承德县上谷娘娘庙杏石口组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观测,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砾岩夹少量砂岩透镜体; 二段主体为一套细碎屑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发育1~2层煤线)。在系统总结古生物特征、孢粉组合及同位素年龄数据等资料基础上,认为杏石口组的沉积时限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怀来县晚三叠世冲积扇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怀来地区发育一套由角砾岩组成的类磨拉石建造。角砾岩的角砾成分可分为三层,它们分别来自于新元古代长龙山组,古生代馒头组与张夏组,它们的堆积顺序与本区地层顺序完全一致,这种与“重矿物反剖面”原理相违背的地层序列反映了它形成于特殊的构造背景,根据岩层上下的接触关系,植物饱粉及上覆地层的同位素年龄等特征,可确定为晚三叠世杏石口组,研究表明,这套沉积是在印支运动背景下,受北东上黄旗-乌龙沟深大断裂控制  相似文献   

4.
京西门头沟南大岭组玄武岩古风化壳及其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人将河北宣化地区中生代地层与京西中生代地层对比,而且地层名称也相同,如杏石口组和南大岭组等。根据宣化于洪寺南大岭组玄武岩顶部粘土风化壳的发现,推断京西南大岭组玄武岩很可能也存在古风化壳。经过野外观察、采样和测试,证实古风化壳及其再沉积粘土岩确实存在,只是因为区域变质作用将粘土岩改观后,难于辨认。   相似文献   

5.
从构造特征论北京西山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印支运动在滨太平洋区的重要意义,一向为地质学家所关注。尤其自七十年代以来,对燕山及北京西山地区的印支运动的迹象及其性质的论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对本区印支运动性质的论述,多局限于观察具体露头上下两套地层间的交角之大小。因而多数人把下侏罗统或杏石口组与下伏双泉组(属晚二叠世或部分属早三叠世)之接触关系视为平行不整合。而把北京西山古生界及双泉组(以下合并简称古生界)岩层形成的构造,简单地归因于燕山运动之结果。  相似文献   

6.
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时环境的剧变。三叠纪时期刘家沟组至二马营组均为河流相沉积,其古流向自东向西,而杏石口组沉积期变为快速堆积的山麓冲积扇相砾岩,古流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杏石口组一段至二段的沉积特征记录了该时期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抬升及剥露过程。杏石口组中碎屑锆石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U-Pb年龄范围可分为3组:2025~2565Ma、1659~1888Ma和193~691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97±6Ma,表明杏石口组的砂砾岩沉积时代应晚于197±6Ma,即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侏罗世。笔者曾获得下板城盆地北侧王土房杂岩体中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91±1Ma和207±1Ma,其与本文获得杏石口组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及两枚花岗岩砾石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97±6Ma和206±2Ma、207±2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与王土房杂岩体同期侵位的岩体在杏石口期发生了快速抬升剥露。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及剥露的构造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燕山褶断带前180Ma构造幕发生时代应在197~180Ma期间。  相似文献   

7.
燕山西段印支运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区调新资料分析研究,初步证实了印支运动在燕山西段下花园地区的客观存在,该运动发生晚三叠世杏石口组形成之前,运动方向是来自南北方向强烈挤压,致使本区中新元古代-古生代寒武纪地区发生明显皱和断裂,并伴有中基性岩脉侵入,该构造运动对后侏罗纪煤系地层的发育,分布和构造变化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完成"河北1/5万新杖子、承德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选取了更具代表性的承德县上谷乡杏石口组剖面进行了实测和研究,并将其细分为两个岩性段,一段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砾岩夹少量砂岩透镜体;二段主体为一套细碎屑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发育1-2层煤线)。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泥石流沉积、辫状河道沉积、筛状沉积、漫流沉积、河道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共7种沉积成因类型,进而归纳出杏石口组一段属于冲积扇沉积相,包括扇根、扇中和扇缘3个沉积亚相;杏石口组二段为河流沉积相;晚期局部沼泽化,形成河沼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杏石口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地层学杂志》2012,(3):578
<正>为总结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我国在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进一步研究和推进我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的新发展,并及时进行全国地层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经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决定于2013年上半年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会议由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主  相似文献   

10.
全国地层委员会是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全国性学术协调组织。1999年是“全国地层委员会”成立40周年,自1979年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召开以来已过去了20个年头,广大地质工作者热切盼望的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将于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将总结交流、讨论4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地层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果及存在问题;讨论拟定21世纪我国地层工作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讨论新修订的《中国地层指南及说明书》;产生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会议将组织对三峡剖面、冀北辽西中生代地层和蓟县元古界剖面进行地质…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论评》1983,29(1):30-30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  相似文献   

12.
《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涵义和使用范围。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副主任尹赞勋、程裕淇、卢衍豪,地层委员会晚前寒武纪地层小组全体人员,地层分类小组和办公室部分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系地质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正式出席会议的共42人。  相似文献   

13.
由福建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97队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合著的《闽西南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及植物群》一书,已于近期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天湖山矿区童子岩组地层为例,详细叙述了闽西南早二叠世晚期含煤地层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对该地层的地质时代,古  相似文献   

14.
由长春地质学院米家榕教授主持的地质矿产部研究项目《中国环太平洋带北段晚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及古地理》,经过数年的研究和总结,已于1988年完成,并于当年12月24日在北京通过最终评审。 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过去几十年来关于陆相三叠纪地层及生物化石研究,一直是个空白。自从70年代中期,米家榕教授主持并联合有关单位首先研究和报道了吉林浑江晚三叠世地层及植物化石以来,本区若干地点陆续发现了同期地层和动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5.
《地质学报》1983,57(1)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地层委员会约请地层分类组组长王鸿祯同志作了“从地层规范观点论震旦一词的使用及对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的报告;还委托地质  相似文献   

16.
张守信 《地质论评》1959,19(11):529-530
一、专题会议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已于10月28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第一阶段的专题会议。出席专题会议的为全国地层会议的部分代表,其中大部分为我国著名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界知名人士,以及生产单位代表和青年地质工作者。会议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由地质部地质科学院朱效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18-21日,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六次常委扩大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会议由王泽九和穆西南副主任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寿嘉华主任、殷鸿福副主任,张洪涛、沙金庚副秘书长,全国地层委员会科学顾问杨遵仪院士,特邀专家李廷栋院士、任纪舜院士、沈其韩院士、乔秀夫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层典》成果评审验收消息1994年12月11日至15日编典办在北京召开会议,对《中国地层典》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和白垩系四个断代的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评审委员会由程裕淇(主任)、杨遵仪、王鸿祯、王泽九、张良弼、叶天竺、赵逊、汪啸风、赖才根、林...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历史,指出了建立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为精细表达和刻画北京平原第四纪地层特征,在全国地层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地层细分的目的、考虑因素和分区原则,最后针对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徐刚  赵越  吴海  张栓宏 《地球学报》2005,26(4):299-308
本文根据重新理清的辽西凌源牛营子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层序及时代,讨论其区域地层对比.晚三叠世晚期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崩滑流为主的碳酸盐角砾,其为区域印支期构造运动的造山记录,与京西、冀北杏石口组、辽西北票羊草沟组(坤头菠罗组)可以对比;早侏罗世水泉沟组与京西、冀北南大岭组、辽西北票兴隆沟组层位相当,且各组火山岩时代基本相同;中侏罗世早期郭家店组底部含煤段与京西上窑坡组、冀北下花园组中部、辽西北票组中上部植物组合面貌一致;中侏罗世中期郭家店组砾岩段是燕山期构造变形主幕的产物,北京西山龙门组、冀北下板城下花园组上部、辽西北票海房沟组都是该期的记录,层位相当;辽西中侏罗世中晚期蓝旗组底部的时代为158±1Ma,与京西、冀北髫髻山组安山岩的同位素年龄总体一致.这说明差异较大的燕山板内造山带三叠纪-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记录显示了相似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