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许焕斌 《气象》1982,8(8):38-38
读了《气象》1982年第6期《再论“巨淞”的形成》一文后,我们对该文有两个论点答辩如下: 一、关于冰雹融化后夜间冷却成冰的可能性问题 在《对“大雹乎?巨凇也!”的进一步探讨》(见《气象》1982年第4期)一文中,我们在说明“巨凇”不可能产生后,为了留有余地,不全盘否定《淞也!》一文的观点,在最后的结语中,以“除非是……”开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雨淞和雾淞哪里最多,哪里最久? 所谓雨淞就是过冷却雨滴降落在低于0℃(雨淞出现温度范围一般在-1℃~-5℃)~1电线、物体和地面上,结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它也叫冰凌. 新疆雨淞分布特点是:北疆多,南疆少.其中北疆沿天山一带最多.例如  相似文献   

5.
天气报观测时15分钟内、航空报观测时10分钟内出现的现象都是“观测时的现象”.当观测时先后或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天气现象时,应合并选码. 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生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时,现在天气电码的选择,可以说是合并选码,也可以说是按大码编报原则.因为雨、毛毛雨、雾都有单独编报的电码,而雨淞、雾淞却没有相应的电码,但编报电码中有雨或毛毛雨并有雨淞结成和雾并有雾淞生成的电码,且电码较雨或毛毛雨、雾单独  相似文献   

6.
对“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淞结成”的理解在陆地测站地面天气报告电码(*D一of皿)现在天气现象电码表中.电码48、49、56、57、66、67所反映的是“观测时有雨(毛毛雨、雾)并有雨(雾)琳结成”。对这些电码我站理解不一,争论较大。一部分同志...  相似文献   

7.
吴孝祥 《气象科学》1994,14(3):267-274
本文统计了江苏省近十多年来雨淞分布概况.对南京地区一次雨淞过程与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雨淞与降雪天气过程在形势场、风场、温湿场及云图云系、云物理等方面的特征上有显著差异.同时还分析了雨淞结冰的一些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5):F0004-F0004
1、凝冻灾害及防御措施气象上将强冷空气的入侵造成局部地区或大范围地区气温剧烈下降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在受寒潮入侵影响出现降雪、霜冻、冻雨等低温阴雨天气时,常常在电线、树枝、地面上形成坚固的冰层(俗称“凝冻”或“桐油凝”),由于降雪常与雨淞同时发生,所以在贵州通常称为“雪凝”天气。  相似文献   

9.
《大气科学》编辑部: 贵刊三卷四期刊登了洪世年同志对“候风地动仪”的考证文章,得出了该仪器“不是件测风仪器”的正确结论,对此深表赞同。但对“候风”两字的解释,认为“风”含“方向”之意,“候风地动仪”就是“地震方向观测仪”。对于这一认识,我觉得值得商榷,因之特作此辨。 按“风”字的释义颇多,其中有一义为:“落也。《吕氏春秋·审时》:‘如此者不风’。”即是说,“候风地动仪”者,伺望仪器上八条龙口中各自所衔的铜丸,看哪个方位的  相似文献   

10.
在34种天气现象中,“=”、“∞”、“S”都是使水平能见度在10.0km之内的视程障碍现象,它们的特征不一定完全符合《规范》规定,加之,我们地处湘西南,“∞”和“S”出现机会较少,对“∞”与“S”的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都还不够深刻.所以,在实际观测中,如果不准确地掌握“=”、“∞”、“S”三者的区别,就难免出现记录上的差错,引起记录失真.例如在我局就曾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习惯性地早晚记“=”,中午就记“∞”或“S”;有的把相对湿度作为“=”和“∞”、“S”区别的唯一依据;有的还没有记录过“∞”  相似文献   

11.
1988年2月24~27日,安吉和德清两县的部分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受到雨淞袭击,大批竹林、树木损毁,通讯、交通中断,共计损失数百万元。一、天气形势与发生机制这次雨淞属于典型的“先暖后冷”的南方型。其天气形势特点如下:1.地面有冷空气经山东半岛、江苏南下影响我市、使本市各县风向都转为东北风,气温从24日开始明显下降,安吉、德清23到24日早晨气温由7.0、6.9度下降为1.5和1.4度。2.850 HPA 华北锋区随西风槽东段的东移而南下,长江下游一带气温普遍下降,南京  相似文献   

12.
冬季雨淞观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丽 《贵州气象》2007,31(4):45-46
针对测站或测站附近有雨淞,但雨淞架导线上无结冰的实际问题,提出有电线积冰观测的台站,气簿-1天气现象栏和电线积冰记事栏如实记录,现在天气WW报66,934RR组固定编发"93400",与同行者们共商,以提高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次暴雪、雨凇、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崇洲  贝敬芬 《气象》1992,18(4):48-51
本文分析了一次罕见的暴雪、雨淞、冰雹天气过程,指出:晚冬、早春季节,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增强时,若500hPa西藏高原南侧有明显的长波槽发展东移,随着槽前暖湿平流的加强、东扩,将使低层(850hPa)江南锋区和暖切变稳定加强并北抬到江淮流域和鄂西北地区,使上述地区出现大范围、连续性暴雪天气。此外,由于南支槽前暖湿平流的加强东扩,导致700hPa长江中游地区出现爆发性增温增湿,形成具有潜在不稳定的大气送温层,产生大范围雨淞冰冻天气,并伴有“雷打雪”、冰雹等强对流不稳定天气。  相似文献   

14.
张志尧  张志敏 《气象》1975,1(8):10-11
晴好的夏天和初秋,在黄昏和凌晨,经常可以看到天空中显现出一条青一条白有时呈粉红色的光带,温州地区俗称“蓝冲”。浙江北部、江苏一带称为“青虹(音jing)白虹”;福建、广东、广西称为“青龙卷”天缆”“青气”等等。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看天经验,对“蓝冲”与未来天气变化的关系,也有不少描述。例如:“上  相似文献   

15.
有雨淞的天气里,在蒸发器外常有一层雨淞。地面观测规范在蒸发的观测中没有规定具体清除办法。日常观测工作中,一般采用小刀刮,敲打震落的办法,速度慢,而且对蒸发器有损害。通过试验,用热毛巾清除雨淞,速度快,不影响蒸发量,对蒸发器又没有损害。  相似文献   

16.
去年12月10日,从08时至19时连续下雨,中间短时内夹降有冰粒,19时后转降雪,上午起测站附近的树枝,电线、百叶箱顶上和一些物体的迎风面上都结着冰,屋沿的瓦片上也悬挂着冰棱柱。根据这些现象一些观测员曾提出过这种结冰现象是否为雨淞?当天组织部分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集体观测,结果看法不一没有确定记录雨淞。  相似文献   

17.
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滴或雨滴的冻结物以及除露、霜以外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总称为淞。气象观测中有雨淞、雾淞两种天气现象。除这两种外,还有多种,其中水淞较为常见,目前虽未列为气象观测项目,但因其对气象记录可能会造成影响,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胡金松 《气象》1977,3(2):23-23
出现在高积云或层积云上的虹,我们暂称它为“云虹”。有农谚日:“东虹日头西虹雨,虹在当中有大雨。”这“虹在当中”实际指的就是云虹。这种现象都发生在汛期即6—8月的早晚,在早晨则出现在西方和靠近天顶附近的高积云或层积云上,在傍晚则出现在东方和靠近天顶附近的高积云或层积云上。图1是1964年7月18日18时的云况描绘,量1的浓积云,快速地由西南方移入,中云(C_M8)和高云 (C_H8)由偏东  相似文献   

19.
“大漠孤烟直”中的“烟”不像是“龙卷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晚报》1998年9月11日以新华社兰州专电刊登了《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大漠孤烟直”中的“烟”是“龙卷风”》。我认为将此“烟”说成是“龙卷风”,不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都缺乏依据。现提出商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联千古名句是唐代诗人王继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途中所著《使至塞上》诗篇中的一句绝唱。句中“孤烟”为何物?历来有多种说法。现在甘肃的李正宇先生和宁瑞栋先生认为,这种“孤烟”是一种气柱,更可能是沙漠戈壁滩上常出现的一种“龙卷风”,是一种天气现象。首先要弄准“龙卷风”为何物?根据气象…  相似文献   

20.
《气象科技》1975,(1):2-4
是“听天由命”还是“制天命而用之”,掌握其规律,让“天”为人类服务,在这个问题上从来都存在着两种世界观、两条路线的斗争。儒家和法家对待“天”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孔老二等奴隶主阶级的卫道士们,利用当时劳动人民对自然界还处于不甚了解的情况,提出了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要奴隶们服服贴贴地服从他们这些“大人”、“圣人”以及代表他们利益的“上帝”的命令,不能“犯上作乱”,以达到其维护和复辟奴隶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