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青藏高原东部牧区26个气象站30年的大~暴雪过程资料,以雪灾形成的主导因子—持续积雪日数的长度作为灾情评估的等级标准,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冬半年持续积雪日数倚大~暴雪过程的累积降水量、过程平均气温、过程最大积雪深度和过程最低气温降幅4个因子的回归方程。经F检验,所有方程的回归效果达到十分显著或显著的水平,从而建立了大~暴雪过程雪灾灾情实时预评估方法。通过1996~1999年的试用,表明这种预评估方法,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和业务化的潜力,可作为雪灾情报服务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应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1996年各月雪灾档案资料,结合文献[1] 选用的长期预报因子,进行多组判别分析,最后得到高原牧区雪灾强度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3.
用多组判别法作高原牧区雪灾等级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文林 《四川气象》1999,9(3):23-24
应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 1996 年各月雪灾档案资料,结合文献[1]选用的长期预报因子,进行多组判别分析,最后得到高原牧区雪灾强度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找出了雪灾指标——相对湿度。用离均系数进行计算得相对离均系数S_(fo)。凡S_f≥0为雪灾年,S_f<0为非雪灾年。通过对雪灾形成前的环流特征的分析,表明雪灾的出现是一种天气异常的表现。最后利用方差分析的周期外延方法,用PC-1500计算机算出了1985年和1986年的相对湿度,预报出1985年有雪灾,1986年无雪灾(均与实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1961-2008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海高原45个气象站1961-2008年冬季(10月至翌年2月)和春季(3-5月)积雪深度资料,按照DB63雪灾标准分类的等级,并结合实际灾情研究了青海高原雪灾时空尺度、强度及发生频次等的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来青海高原除了特大雪灾发生频次变化趋势不明显外,其他等级的雪灾发生频次年际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青海高原南部的玉树、果洛、黄南南部、海南南部及海西东部地区是雪灾发生的高频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东部地区极少发生雪灾。雪灾发生频次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8年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青海高原牧区雪灾等级预警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在分析导致雪灾的因素及其预报的基础上,对雪灾进行等级划分,然后计算导致雪灾的各因子的隶属度和权重,最后通过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得出预警雪灾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牧区雪灾等级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牧区雪灾标准,气象条件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因子,此外,雪灾还与牧草丰歉、牲畜状况、草场类型、草场载畜状况以及承受灾害的能力有关。要对幅员辽阔的广大牧区发生的雪灾迅速作出评估,除气象因子外,其它致灾因子就目前条件还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所以本评价标准仅限于考虑气象因子与雪灾的关系。本文依据积雪掩埋牧草程度、积雪持续日数和积雪面积比等三项指标,来制定中国牧区雪灾发生的等级指标,将灾情等级分为轻灾、中灾、重灾和特大灾四级。  相似文献   

9.
摘要:本文选取累积降雪量、最大日降雪量、连续降雪日数、积雪深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大风速和日最小相对湿度7个气象因子构成城市雪灾气象指数。通过对城市雪灾气象指数的范围划分,得到从低到高的5级城市雪灾气象等级,并给出等级描述及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20  
利用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1967-1996年雪灾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雪灾的总趋势是增加的,特别是后冬,这可能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雪灾指数周期集中在2.0-3.6a和5.4-7.5a两个时段。后冬雪灾在1985/1986年前后存在着由偏少向偏多的突变。利用SSA-MEM方法可以预报雪灾冬半年未来2a趋势,后冬未来1a趋势。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内蒙古地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冬季(11月至次年3月)的降雪、气温和风的资料、近14a的雪灾灾情资料及牧草资料,运用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并采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部的风险度模型,对内蒙古牧区49个旗县的雪灾风险指数进行评估,并做出内蒙古牧区雪灾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雪灾风险等级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阿巴嘎旗、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满洲里市、鄂温克旗、苏尼特右旗、镶黄旗、锡林浩特、正蓝旗、乌拉特后旗雪灾风险次之;牧区雪灾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中西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12.
童文林 《四川气象》1998,18(1):10-13
利用阿坝州气象局提供的1967-1996年各月雪灾资料及500hPa环流特征指数资料,经遥相关分析,建立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之间的联系和阿坝州雪灾长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地区雪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玲 《内蒙古气象》2007,(1):10-11,14
分析内蒙古地区雪灾的形成特点和影响成灾因素,综合归纳大雪、暴雪形成机理、气候特点、天气形势和客观预报方法,以及新技术在雪灾监测和评估中的应用,最后给出雪灾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等级(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宁  李林  王军  李兵  李海凤 《气象科技》2012,40(4):676-679
利用1951—2008年青海高原雪灾实际灾情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各年份雪灾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并进行排序,参照了计算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干旱在全部干旱中所占比例的过程,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的阈值,制订了基于实际灾情的雪灾指标。并对几次典型雪灾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的雪灾等级与DB63雪灾标准基本一致。在青海高原牧区,用雪灾造成的实际牲畜死亡率来确定雪灾等级指标,评估雪灾受灾程度,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不同类型降水回波的自动识别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降水回波的特征,选择了4个识别因子——面积复杂度、强度梯度、强中心强度和面积因子,形成一个可以自动识别3种类型降水回波的3层判别系统。  相似文献   

16.
《高原气象》2021,40(3):486-494
青藏高原雪灾是该地区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其变化成因一直备受关注。利用青藏高原72个台站逐日积雪资料及Hadley中心海温月平均资料,采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最优反馈模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雪灾频数对关键区海温异常模态的响应关系,探讨了海温异常对雪灾频数的贡献度及产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雪灾频数对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El Ni?o型模态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响应显著,两个模态对雪灾频数的贡献为45.9%。雪灾频数对海温异常的响应主要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异常实现,热带太平洋第一模态(TP1)海温强迫时,500 hPa高度场上亚欧大陆中高纬自西到东呈现"+-+"形势,形成典型的两脊一槽型;热带印度洋第二模态(TI2)强迫时,主要引起中低层水汽异常,阿拉伯海暖湿气流进入高原南部,西北太平洋湿润气流进入高原北部,为降雪提供了水汽条件,在此高低层配置下易出现多雪灾年。  相似文献   

17.
选取西藏高原北部牧区的13个气象站冬半年(11月—次年4月)的1980—2007年逐日积雪深度和最高、最低、平均气温资料,对藏北牧区草场的融雪量与气温关系进行了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融雪率和最高、最低气温的方程,给出了藏北草场的融雪日数、逐日积雪深度的计算方法,得出草场雪灾等级评估产品,实现在一场降雪后根据日常天气预报业务制作草场逐日积雪深度的预报产品,并实时评估雪灾的严重程度,为草原雪灾气象服务提供定量化参考产品。对2008—2009、2009—2010和2010—2011年的三个冬半年进行了预报效果评估,1~15d的逐日积雪深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不超过2cm;积雪日数误差不超过9d,误差在1d以内的占78.5%;雪灾等级的准确率约为84%;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能为藏北雪灾评估提供参考。该方法的缺陷在于,由于没有准确的定量降雪预报产品,故没有考虑后续降雪量的新增积雪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果洛由于持续降雪致使中北部发生雪灾,其中甘德达到了重度雪灾标准。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及各种物理量场对造成此次雪灾的五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获得一些对果洛冬季降雪有指导意义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初步揭示了影响阿坝牧区造成雪灾的冷空气的源地、移动路径、强度、引导冷空气上高原的有利环流形势。提出了因地形的作用使冷空气在雪灾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为监视和预报雪灾天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初步揭示了影响阿坝牧区造成雪灾的冷空气的源地、移动路径、强度、引导冷空气上高原的有利环流形势.提出了因地形的作用使冷空气在雪灾过程中产生的特征,为监视和预报雪灾天气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