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超  郝金明 《测绘科学》2013,38(4):26-27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原有的利用水准测量进行沉降监测的方式遇到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理论上推导了使用GPS静态测量代替水准测量进行沉降监测带来的差别,并通过数值分析证明了对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这种差别在1mm以内。最后对两者的实际测量精度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两者在杭州湾跨海大桥沉降监测中测量精度相当。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长跨海大桥之一,大桥主体工程于2003年顺利开工建设,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为了大桥在运营期间的健康运行,采用了分段沉降监测方法对大桥进行了沉降观测.结合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特点,设计了沉降监测路线,提出了监测技术要求,对监测设备、监测标志、标志安放方式和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主要从杭州湾跨海大桥首级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可行性研究、策划、实施结果,按“PDCA”模式,总结经验教训,为同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两跨”(跨越杭州湾天堑,跨世纪)、“双百”(营运时间超百年,投资总额逾百亿)已尽显世界跨海第一长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气吞山河的景象。在远观其浩大气势之余,我们试图走近杭州湾大桥,去解读大桥的百年梦想究竟将如何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5.
根据GPS静态测量以及全站仪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施工放样中的实际应用,探讨远海大型工程施工测量放样的具体应用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址区域发现大面积天然气,采用地震方法探明该地区地层结构及油气分布状况是合理开发油气以及为保证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建设和运行安全的需要,杭州湾跨海大桥桥址水域宽20余km,条件十分困难,用常规定位测量方法作业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在实时导航定位中采用现代GPS-RTK技术,实现了水上远距离、大范围的地震勘测提供导航与实时精确定位。在该工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GPS-RTK数据采集时间与地震勘测时间步调一致,为解决潮汐近10m高差影响采用了海边水准测量以检核GPS-RTK高程(因GPS-RTK高程测量误差较大)并采用事后差分技术来提供震源三维坐标等措施,为地震空间定位分析提供了保障。对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在文中均有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简述GPS静态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根据GPS静态测量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探讨GPS静态测量在远海大型工程中具体应用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杭州湾跨海大桥上部结构控制和施工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杭州湾跨海大桥高级控制网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讨论用GPS建立桥上施工控制网的方法和用全站仪进行上部结构工程测量的技术。实践表明,该技术满足特大桥梁工程施工的精度要求,对海上桥梁施工测量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跨海大桥首级GPS控制网的设计与施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挺 《测绘通报》2005,(10):33-36,43
杭州湾跨海大桥首级GPS网施测采用先进的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技术,在布网设计、打桩建墩、GPS观测、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均精心设计、严谨实施,成果质量优良.为后续的工程施工建设打下很好的基础,也可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地理空间信息》2008,6(6):I0001-I0001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0年,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以桥梁为主的专业勘测设计院,现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共勘测设计了公路,铁路,市政等大型,特大型桥梁600余座,其中长江大桥40座,黄河大桥23座,跨海大桥15座,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1.
《地理空间信息》2009,7(1):149-149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始建1950年,是国内唯一的一家以桥梁为主的专业勘测设计院,现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共勘测设计了公路、铁路、市政等大型、特大型桥梁600余座,其中长江大桥40座,黄河大桥23座,跨海大桥15座,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2.
《地图》2005,(4):8-9
2005年5月25日,中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全线结构贯通,并将于年内通车。东海大桥工程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历时35个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13.
在高大建筑施工中,高精度的标高传递测量是施工测量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杭州湾跨海大桥高大索塔标高传递测量为例,提出了全站仪垂直向上测距法高差测量,较好地解决了高大索塔施工标高控制的问题,实践证明该法是恶劣环境下高大建筑物高程传递测量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满足施工的高精度要求和保证工期.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地形情况和设备条件选用前方交会法 杭州湾北岸地区中段(平湖县乍浦镇~金丝娘桥)岸线长约20公里,托断面线方向取10公里为测区范围。陆域除乍浦东有几座小山外,其余范围内地形较平坦,也无突出地物。认海面上看,仅见到长着高芦苇的海塘大堤,背影一片灰雾,能见度极差。湾中水域宽阔,无雾风大,无风有雾,大潮流大达13节,测量水深工作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提出特殊的桥墩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在实际跨海大桥桥墩水平位移监测工作中进行应用分析。研究和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跨海大桥桥墩墩顶的水平位移量,适合在运营期跨海大桥桥墩水平位移监测中运用。  相似文献   

16.
1986年以来杭州湾围垦淤涨状况卫星遥感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86年以来8个时相的TM/ETM+遥感资料,调查杭州湾围垦淤涨情况。在几何校正、图像拼接的基础上,提取多时相的岸线; 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岸线动态变化、围垦淤涨状况及其趋势。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杭州湾岸线演化主要是由人工围垦和滩涂养殖引起。  相似文献   

17.
采用TM、SPOT-5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完成了杭州湾1987、1995、2003和2009年滨海湿地提取和分类。研究了4期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利用状况、面积,以及时空格局变化情况,研究显示:1987~2009年期间,杭州湾滨海湿地主要表现为滩涂湿地的逐年减少和库塘湿地的逐年增加;1995年之前湿地变化以自然驱动力为主,之后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对近海域、滩涂不断开发,尤以南岸为主;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典型的沼泽草甸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4~2015年间4景TM、ETM遥感影像图,利用ENVI软件输出4幅不同时期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分类图,分析其变化规律,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30 a间杭州湾滨海湿地中的自然湿地逐步向人工湿地转变,必须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县地处杭嘉湖东部平原,东邻杭州湾,南部有少量的山,全县境内河流纵横,是水网地带。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桑园分布在河道两旁,有的夹在水田之中,地面大平小不平。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最大浑浊带(turbidity maximum zone,TMZ)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年际变化显著。为探究杭州湾水域TMZ和表层悬浮泥沙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优选1984-2015年间30幅Landsat卫星影像,建立杭州湾水域表层悬沙浓度反演模型,模型经实测数据验证,平均相对误差为23.3%。对每张卫星影像进行悬沙浓度反演,进而提取TMZ面积数据。结果表明,杭州湾悬沙浓度面积分布类型均为正偏分布,且偏态系数由0.63增长至2.03,高悬沙浓度区域占比不断缩小。杭州湾各区域悬沙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北岸芦潮港站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减幅达73%。杭州湾TMZ面积年化下降率为4.57%,大于长江和钱塘江年输沙量的年化下降率3.74%。河流来沙减少和潮滩围垦导致的当地泥沙来源减少及水流携沙能力降低是影响TMZ面积降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