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发菜生长繁殖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发菜在自然生长和人工培养条件下,以纵裂的方式进行繁殖,生长和分裂通常同步进行。发菜在生长的同时,藻体增粗、伸长变宽呈带状。在带形发菜上有明显的分裂线,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线从发菜的先端或中部分裂出新的纤细的发菜子体。新的发菜子体逐渐发育为成熟发菜。  相似文献   

2.
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是近年来新兴的绿色环保固沙材料,是目前沙区生态恢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用于人工生物土壤结皮培养的荒漠蓝藻等生物体的产量是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限制因素。为了解荒漠蓝藻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分离于腾格里沙漠蓝藻结皮中的优势荒漠蓝藻——具鞘微鞘藻(Microcolus vaginatus)和念珠藻(Nostoc carneum)为对象,探索了实验室条件下接种密度对荒漠蓝藻生长和培养水体pH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具鞘微鞘藻和念珠藻生长进入稳定期的时间提前。在生长初期,具鞘微鞘藻在0.35、0.95 mg·L-1密度下的干重显著高于2.13、6.59、13.42 mg·L-1密度下的干重,生长后期则相反。在生长前期和后期,念珠藻在0.04~0.32 mg·L-1密度下的干重和总质量均显著高于0.86~2.59 mg·L-1密度下;具鞘微鞘藻在6.59~13.42 mg·L-1密度下的总质量显著高于0.35~2.13 mg·L-1  相似文献   

3.
以格陵兰岛西部、冰岛沿海和楚科奇海的芬迪亚历山大藻为受试对象,并以缅因湾的芬迪亚历山大藻藻株做为参照,从沉积物或海水中的休眠孢囊或营养细胞中分离到12株目标藻种,并在实验室建立纯培养系。然后对这些地域的藻种在不同光照下生长特性的比较、对毒素含量进行研究,发现芬迪亚历山大藻在持续光照条件下最适的生长光强范围是38—91μmol×m~(–2)×s~(–1)。另外,在所有分离到的12株藻细胞中均未检测到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2(dc GTX2),大部分藻细胞都在光强较强时,即生长速率低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毒素含量和毒性。  相似文献   

4.
土壤基质、湿度及接种量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荒漠藻结皮作为一种生物结皮,在防风固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作为荒漠藻结皮的优势物种,人工接种后能加快荒漠藻结皮的形成。本试验通过研究模拟生态环境下不同因子对荒漠藻结皮形成的影响,寻找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生态条件。结果表明:在快速形成荒漠藻结皮的过程中,荒漠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并且随着接种量和土样含水量的减小而依次降低。通过对不同区域土样上荒漠藻生物量的测定发现,柴草方格沙障区土样中荒漠藻生物量最高。因此,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生态条件是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土样含水量为10%,土样类型为柴草方格沙障土样。  相似文献   

5.
珊瑚藻是钙化红藻中的主要类群,是珊瑚礁中的重要组分,并在珊瑚礁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珊瑚藻为珊瑚礁体建造提供大量的钙质物源,壮大了珊瑚礁钙质体;2)珊瑚藻具强依附粘结等作用,能将破碎的生物残体等进行裹覆胶合和绑结,构建成抵御强风浪的珊瑚礁体格架;3)珊瑚藻坚硬的钙质面为珊瑚幼虫的附着生长提供硬质基底;4)珊瑚藻通过光合作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珊瑚藻的高初级生产力,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高效物质循环。当前珊瑚藻的研究重点包括珊瑚藻对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等环境胁迫的响应,以及珊瑚藻的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时空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对珊瑚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其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6.
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含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白洋淀草型与藻型水域溶解氧变化规律,通过连续调查,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水域溶解氧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草型水域与藻型水域的溶解氧平均含量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平水期上升、丰水期下降;在一定范围内,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及沉水植物呈现出二次多项式关系;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为二次多项式关系,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指数关系;草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含量呈负相关,藻型水域中溶解氧含量与氨氮含量呈正相关,与硝态氮、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利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年代建植的人工植被固沙区和相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和温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在4.31~16.6 mmol·m-2·h-1;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植被恢复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小于52龄人工植被区,但显著高于1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叶绿素a含量和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模拟降雨量<1.1~1.5 mm,不同人工植被区和自然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着模拟降雨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但当1.1~1.5 mm<模拟降雨量<5 mm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随模拟降雨量的增加无显著增加;不同植被区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3 ℃时,藻结皮的固氮活性显著低于最热月的均温(24 ℃)。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狐尾藻、金鱼藻和伊乐藻3种沉水植物在秋季对人工湖泊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沉水植物对人工湖泊水质均有净化作用,狐尾藻和伊乐藻对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57.24%和57.18%,金鱼藻去除效果略差,为51.74%;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均不显著,其中狐尾藻的去除效果较好,为13.35%;3种沉水植物均能将pH值6.0的弱酸性水质转变为pH值8.5的弱碱性;狐尾藻和金鱼藻对色度的去除效果最好,均为71.43%,伊乐藻为64.29%;全盐量去除效果最好的是伊乐藻,为67.73%。  相似文献   

9.
铜离子对鳗池优势藻生长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desmus quadricauda)4种鳗池常见优势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铜浓度对4种藻生长、生理变化及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对铜比较敏感,40~640μg.L-1对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随铜浓度升高越来越显著,而该浓度范围的铜对于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则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4种藻的竞争实验中,对照组中铜绿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占优势,40μg.L-1和640μg.L-1浓度中小球藻和四尾栅藻逐渐占优势,当浓度达到1 280μg.L-1时,4种藻均受抑制.SOD和MDA的检测结果显示,随着铜浓度的上升,4种藻的SOD酶活力先升后降,说明低浓度铜胁迫会导致抗氧化酶活性上升,活性氧清除能力加强,随着铜浓度的不断升高胁迫加剧,藻细胞内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受到干扰,SOD活力开始下降,细胞膜过氧化作用增强,MDA含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
紫外辐射增强对不同发育阶段荒漠藻结皮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自然植被区、51龄和2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为研究对象,模拟研究了2%紫外辐射增强对不同发育阶段结皮叶绿素a含量(Chl-a)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紫外辐射增强显著抑制了51龄和2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Chl-a含量(P<0.05),紫外辐射增强后不同发育阶段藻结皮的Chl-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②紫外辐射增强显著抑制了3个植被区藻结皮的净光合速率(P<0.05),紫外辐射增强处理后,自然植被区,51龄和26龄人工植被区藻结皮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8、2.2 μmol·m-2·s-1和1.9 μmol·m-2·s-1,比对照分别下降了21%~49%,12%~22%和24%~59%。方差分析表明,紫外辐射增强后,3个发育阶段的藻结皮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增强通过降低荒漠藻结皮的光合色素含量,减少了结皮的净光合速率,从而会对荒漠区藻结皮的生产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龙利群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02,22(6):581-585
在温室中对两种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在微生物结皮和流沙对照上的萌发和出苗状况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在湿润和干燥状况下,苔藓结皮和藻结皮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状况的影响,完整的和破坏的苔藓结皮和藻结皮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状况的影响,总的来说雾冰藜(Bassia dasyphlla)在完整的苔藓结皮和破坏的两种结皮中出苗率均较高.完整致密的藻结皮能阻止雾冰藜的根接触土壤从而对其出苗设置了物理屏障.小种子植物小画眉草(Eragrostics poaeoides)因其种子较大,种子植物有相对大的土壤接触面积和具有特殊的结构须根,从而较容易克服结皮造成的物理屏障,穿透完整致密的结皮层而到达土壤.在破坏的微生物结皮中小画眉的出苗率略有降低.水分处理仅对雾冰藜的出苗有显著影响.在湿润处理下雾冰藜的出苗率要高于在干燥处理下的.因此,自然状况下年降雨量和分配状况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这两种植物每年幼苗出苗率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这两个种群在人工固沙区分布格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西藏日喀则流沙固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1995年首次在西藏日喀则进行固沙植物的引种试验,大多数中国内地固沙植物不适应该地的流动沙丘,沙面高温和生长季短是主要制约因素。沙木蓼和籽蒿表现最好;油蒿种子不能成熟,因此不能做后续植物;乡土植物砂生槐在播种当年出苗率低、生长缓慢,只能用做后期植物。在西藏日喀则,有效的植物固沙程序是:在保护措施(草方格沙障、砾石层)下,在流动沙丘上播种外来种沙木蓼、籽蒿和油蒿或移栽籽蒿,同时播种乡土植物砂生槐。在沙木蓼和籽蒿种群衰退、油蒿种群未衰退但不能靠天然下种自行更新时,砂生槐开始发挥固沙作用,并最终凭其适沙特性和长寿命接替先锋固沙植物有效地固定沙丘。选择乡土固沙植物应将重点放在蒿属和锦鸡儿属上。  相似文献   

13.
寡营养细菌(Oligographic bacteria)及其固沙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的下层(沙物质层)分离到一株寡营养细菌,G +;细胞大小在0.328~0.746×0.171~0.240 μm;菌落圆形;直径5 mm,白色光滑,隆起明显;兼性好氧;该菌可在含碳量1~15 mg\5L-1培养基、10~70 ℃、pH值 5~11的环境中生长,较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15~37 ℃;最适pH值范围为8~9;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大量的黏多糖,室内培养72 h黏度可达9 000 mPa·S。将黏度为1 500 mPa·S的菌体培养液喷洒在流沙表面后,能够形成可以粘连沙粒约6 mm厚的寡营养细菌结皮层,该结皮层不仅能够固沙而且具有一定的减缓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临泽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通过对1986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TM2,3,4波段组合影像的解译判读,揭示了14a间临泽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河西走廊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临泽绿洲面积总体扩大,尤以耕地面积扩大了34%左右;而未利用土地14a中减少了0.71%;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也有较大增长,增幅在11.39%左右。综合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在生态环境演化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藻类结皮自然恢复后抗风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风沙物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风洞实验研究藻类结皮对起动风速、摩阻风速、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等的影响,探讨未破坏藻类结皮和一定程度破坏后自然恢复藻类结皮抗土壤风蚀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完好结皮还是自然恢复后的结皮,都可以提高结皮的起动风速、摩阻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结皮的起动风速大于17 m·s-1,摩阻风速在0.62~1.21 m·s-1之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在0.03~0.13 cm之间。同时给出了摩阻风速和风速之间以及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摩阻风速之间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结皮对两种一年生植物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15,他引:16  
龙利群  李新荣 《中国沙漠》2003,23(6):656-660
在温室实验和野外调查中,分析了两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小画眉草(Eragrostics poaeoides)和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的幼苗在苔藓结皮、藻结皮和流沙上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两种植物的幼苗存活率均表现出在苔藓结皮上最高而在流沙基质中最低。两种植物幼苗存活率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小画眉草相比较,雾冰藜的幼苗在萌发后根生长较为迅速,在3种土壤类型中和干湿两种水分处理下,雾冰藜较小画眉草均具有较高的幼苗存活率。在干燥处理下,生长在有结皮土壤中的两种植物的植株干重大约是生长在无结皮土壤中植株的5倍。增加水分能降低植株幼苗的死亡率,促进植株生长;增加水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因土壤基质差异对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年降雨量的多少和分配状况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这两种植物每年幼苗存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这两个种群在人工固沙区盖度和分布格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浑善达克沙地作为京津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沙源地引起了生态学界的广泛关注。榆树是浑善达克沙地的优势种,榆树疏林在浑善达克沙地成缀块状分布,对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多样性维持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的结果显示:榆树种群的平均胸径为25.40 cm,最小胸径为6.37 cm,缺乏幼树,种群更新不良。榆树邻体格局研究显示:榆树种群呈丛分布,取样个体到最近邻体距离的平均值是7.13 m,在4 m以下的占55.0%,10 m以下的占72.6%。两个个体互为最近邻体的榆树占了71.4%,具有成对现象,成对现象对榆树有明显影响。最后对榆树疏林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沙石质建筑垃圾不同覆盖方式防风固沙效益,在野外对不同覆盖方式的风蚀风积量、风沙流特征、土壤水分、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覆盖方式年风蚀量较流沙减少了91%以上,其中平铺覆盖方式固沙效果好于带状和方格覆盖方式。平铺覆盖方式和流沙风沙流结构呈幂、指数函数分布,带状、方格覆盖方式呈多项式函数分布;(2)不同覆盖方式较流沙显著提高了土壤容积含水率(P<0.05),平铺方式保水效果好于方格和带状覆盖方式。覆盖度30%平铺、1.5 m×1.5 m方格和宽1.5 m带状土壤各层平均容积含水率比流沙分别提高了3.1%、2.8%和1.5%;(3)不同的覆盖方式较流沙显著增加了植被盖度(P<0.05),其中平铺方式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覆盖度30%平铺植被盖度较流沙提高了5%。1.5 m×1.5 m方格覆盖方式植被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植被盖度最高,较流沙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19.
斜插板挡沙墙设计参数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石龙  蒋富强 《中国沙漠》2014,34(3):666-673
本文基于FLUENT欧拉双流体非定常模型,对不同设计参数的斜插板挡沙墙周围风沙两相流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挡沙墙透风率越小,积沙量越大,但沉积的沙堆越靠近挡沙墙,越容易被埋,透风率宜设计为25%~40%;插板倾角小于90°,背风侧沉沙区紧靠挡沙墙,大于90°,背风侧沉沙区与挡沙墙存在一定的距离;插板倾角在90°~135°时,大部分沙粒沉积在挡沙墙周围,防沙效果最佳,结合工程造价,倾角宜取110°~135°;背风侧有效影响范围区内,风速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风速轮廓线分别呈左“V”形分布与倒“S”形分布;风速一定时,背风侧空气动力有效阴影区范围随挡沙墙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挡沙墙高度一定时,背风侧沉沙区随风速的增大向下风向移动;挡沙墙高度越大,承受的风压越大,工程造价越高,综合考虑工程造价及防沙效果的基础上,挡沙墙高度建议采用1.5~2.0 m。  相似文献   

20.
 于2010年4—6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缘流沙地进行风速、风向和输沙量同步观测,利用观测到的28组数据对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5~8 m·s-1的风速区间内,总输沙率随风速增长速率较慢,大于8  m·s-1时增长迅速。在较小风速时,4个高度层(1 cm、3 cm、9 cm和19 cm)的输沙比率变化不明显,当风速大于6.6 m·s-1时,1 cm和19 cm高度输沙比率的调整较为明显,前者减小而后者增加,中间两层(3 cm、9 cm)则维持一定波动。不同的蚀积条件对于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平均跃移高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表沙粒的吹蚀和堆积过程。在4种常见的描述输沙通量垂向分布的模型中,Zingg的修正幂函数具有最好的拟合程度,但反映的风沙流信息最少,简单幂函数的参数包涵了最为丰富的风沙流信息但拟合程度最差,指数函数同时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和参数意义,Fryrear的幂函数则与指数函数恰恰相反。在沙物质以极细沙为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指数函数较之简单幂函数能更好地描述该区域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验证并补充了风洞实验的结果。综合比较认为,指数函数能更好地描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