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城郊观光农业是在大中城市郊区这一特定地域上,以城郊农业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城市化和城郊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高涨密切相关。城郊观光农业已出现多种类型,其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进行合理布局。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对城郊观光农业的类型、布局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顶山市城郊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区位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城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三次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规律,探讨了建国以来中国城市产业结构演化的过程,并分析现阶段城市三次产业的发展特点,从而认为,城郊农业不容忽视;第二产业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为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总体水平、内部结构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专家笔谈:市场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编者按】为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形势,促进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服务,推动农村经济跨上新台阶.本刊在1994年增设,“市场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专家笔谈栏目.笔谈函发出后,得到了地理学界、农学界、经济学...  相似文献   

5.
我国保护地农业及其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地农业是一种人类强烈干预自然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形态,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许多有别于一般农业的特点。尤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保护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环境条件。因此,本文在阐述保护地农业特点的同时,着重论述了保护地农业所蕴含的基本问题-主动生态,并且,也讨论了我国保护地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专家笔谈:市场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刘胤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农业综合开发是当前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的广度不断拓宽,深度也向纵深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所以,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简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种新途径。以农业产业化在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践经验和重要作用为依据,提出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今后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城郊农业生态系统。应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可以更加本质的了解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影响该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表明:(1)在能值投入中,以水资源为主的环境能值投入较大,而可更新的有机能所占比例较小。与干旱半干旱区其它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相比,乌鲁木齐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能值密度处于比较优势,而可更新有机能/总能值与能值投入率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今后,应当继续优化能值投入结构。(2)在能值产出中牧业能值产出较大,系统生产优势度明显,但各生产系统之间的耦合力仍需加强,农户的经济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应调整农业产出结构,实现各级生产力的最大程度耦合。(3)通过总的比较来看,城郊农业生态系统有着较低的能值投入,较高的能值产出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区应当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以增强农业的产出能力和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业发展形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作为农业大省,面临加入WTO、市场经济、买方市场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培育新的农业发展优势,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迫在眉睫。针对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七个方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英男  龙花楼  李裕瑞  马历 《地理研究》2022,41(6):1623-1636
农业绿色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亟待探索农区农业生产转型与其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地域类型,从而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类型学视角采用判别法将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城市近郊现代集约型、城市近郊传统经营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型和城市远郊传统经营型。从拉力、支撑力及引导力的视角,构建以“发展主体适应-要素变化-环境响应”为主线的分析框架,解读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的动力机制和特征。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系统转型负向环境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在增产增收的目标导向及区域自然条件约束下,资本、技术及劳动力的非理性投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扰动。将农业生产系统转型与环境效应的耦合类型划分为城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城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城市远郊现代集约高强度污染型和城市远郊现代集约中度污染型。基于以上分析,从普适性与异质性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优化调控策略,以期实现平原农区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健康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城郊地区随着其距城市的远近而在产业结构上表现出环层特点,即由内向外延伸的环带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高效种养业。它们共构了独特的城郊经济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对城郊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城郊化空间特征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34  
城郊化是大都市生命周期中的重要阶段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进入了典型的城郊化过程。根据1985-2000年遥感影像和1992-2000年2000多个土地开发样本资料,在GIS的支持下,通过对比北京80-90年代城郊化空间特征,概括出城市用地5种扩展方式和廊道效应作用下的波浪式扩展过程。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带来的巨大投资规模,预测北京大都市城郊化的3个圈层、8个扇面和6条廊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杨忍  张菁  陈燕纯 《地理科学》2021,41(2):232-242
基于村庄规划详细调查数据库,采用空间集中度和功能识别等方法,深度剖析广州都市边缘区村域尺度乡村发展的类型分化及其动力机制.结果 表明:①广州都市边缘区村域乡村功能的空间梯度差异特征明显.乡村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城区向城郊逐渐减弱的分异特征,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则由城区向城郊逐渐增强态势.以乡村主导功...  相似文献   

14.
比较利益学说与农业地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坚持以比较利益为原刚指导地域分工和合理开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生产优势相一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北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形特征及复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多种发展功能相融合的背景下,以形状属性的空间演变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城郊区域总体、平原区、近郊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波谱分析显示,在近中郊、远郊、山区3个基本圈层的基础上,以前门为中心3种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周期交错分布。分形和Hurst指数的分析进一步显示,虽然城郊区域总体农村居民点斑块受多种因素影响,其空间结构复杂但却不具有分形特征;而地形单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区(7-76km)、乃至深受城镇化、产业化、农区非农化影响的近郊平原区(7-49 km)的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结构虽然简单但却具备分形特征。后2种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空间演变与其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进程存在着差异。总体上,北京农村居民点处于承接大都市空间扩展与农业、农村、农民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规划的策略也应不同。  相似文献   

16.
因地制宜地在大中城市城郊建立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是缓和我国大中城市畜产品供需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石家庄市城郊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条件进行分析,论述发展城郊畜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其发展战略问题提出规划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城乡转型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转型成为解析区域乡村人地关系演变的重要窗口。科学诊断中国传统农区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及其存在的核心问题,可为调控农业生产政策和完善乡村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论文以中国传统农区黄淮海地区为例,以农业生产转型的类型划分为突破口,系统诊断不同农业生产转型类型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案。研究发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尺度分析法是分析农业生产转型阶段差异的有效手段;空间弹性视角下,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转型类型可以划分为传统农耕型、现代市场型和城郊休闲型3类;传统农耕型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农业劳动力转型的失调、缺乏核心产业支撑及实际城镇化率较低是限制乡村有序转型的关键问题;现代市场型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状态和小农户的有效组织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难题;城郊休闲型地区完善农户的市场参与方式和降低资本风险是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针对各转型类型的差异化问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8.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区用地急剧向城郊扩张,城郊用地结构性冲突与矛盾突出。以武汉市汉南区为例,应用GIS R/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征: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突出农业大区地位,建设用地增长迅猛,集中分布于纱帽、邓南、湘口等中心城镇;结合SPSS因子分析,建立用地结构适宜性评价模型,开展城郊土地利用结构的适宜性评价:汉南区土地利用方式基本适宜,在中度适宜及其以上的比例达到60%,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城镇发展保持较好协调程度。但仍存在突出的用地结构性问题:农用地斑块比较零碎,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低,大规模围垦对湖泊、坑塘、河流、湿地产生较大胁迫;居住与工矿用地相对分散,侵占农田现象较严重,据此提出了汉南区土地利用调整方案和协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广州都市农业旅游深度开发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文君 《热带地理》2005,25(3):263-267,282
广州都市农业旅游呈现发展速度快、起点高、规模大和效益好等特点,但也存在缺乏规划、项目趋同、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显、品牌不强、发展无序等问题。今后应当依托地方农业旅游资源特色和各种优越的发展条件,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旅游、园艺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农业博物馆旅游4种类型,按北部山区、中部城区农业区、城郊田园、南部滨海4大空间区域合理布局,并通过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品牌带动、挖掘文化内涵、突显农业科技、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等策略和措施,推进都市农业旅游和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郊旅游开发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直接推动着旅游经济和城郊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开发引起政府、投资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受到研究界的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城郊区域都可以进行旅游开发,它是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多种因子综合反映的结果;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主体、旅游开发者和旅游介体在城区与城市郊区之间的一种推拉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是通过具体的驱动力因子来影响城郊旅游开发的选址和特色定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