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强  李琼  王永安 《地震研究》2011,(2):136-142
对云南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的形变累积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跨断层形变观测期,云南地区强震发生前3年内,水准、基线的形变累积率多数有较明显的变化过程,而且一些测项的累积率在临震前会发生加速或转折性变化;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的跨断层形变累积率梯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丽江7.0级地震前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表明丽江地震前跨断层形变累积率在空间分布上及演化过程中有一定的分布特征。以丽江-剑川断裂为界,其西部震中附近的断层形变累积率相对较低,而其东部周围的则较高,且震前存在累积率减小的调整过程。由此可见,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形变累积率高的地区,而通常发生在多年形变累积率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的地区。通过多场地断层形变累积率的计算,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结合其它手段资料,对地震中、长期危险区的判定及中短期危险性的判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短水准短基线观测资料反映出的川滇几个断层活动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四川及邻区(云南省境内)的32个地壳形变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场地观测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研究四川及邻区主要是川滇块体内各活动构造带的断层活动习性、量级和时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处理1967年以的多期长水准及1977年以来多个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场地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叉口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在整个南北构造带上为一上升区,形变速率不高,该地区垂直活动表现为山区相对上升,平原或分别地相对下沉,跨断层的短水准短基线变化,表明该区处在张性应力场中,本文还特别分析了1989年石棉5.3级地震的震前,震时又震后的地壳形变特征,并发现类似石棉地震前的及在泸定一石棉间的德妥一带有  相似文献   

5.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2004,27(4):301-307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分析处理云南地区1997~200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通过对该区域Ms≥6.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提取大姚6.2和6.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的1—20个月内,该区域发生Ms≥6级强震概率较高,R值对预测该区域Ms≥6.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媛  陈长云  李腊月  周伟 《地震》2023,(1):1-14
跨断层形变测量在寻找地震前兆信息和强震预测预报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青海门源M6.9地震前,祁连山—海原断裂带上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有着显著的前兆异常。本文基于截至2021年12月的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利用时序分析法、形变异常强度分析法和垂直形变累积率分析法等,提取震前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震前中短期断层活动情况及其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在NE—SW向挤压和NW—SE向水平剪切共同作用的动力学背景下,震源区垂直形变趋势累积处于高值,具有一定的应变能累积背景;在震前5年时间,靠近震中的断层运动发生偏离线性的“迟滞”现象,且在震前2年内异常空间分布具有向震中迁移集中的特征,表征靠近震源区地壳应力快速积累,应力局部化增强;震前半年内,距离震中60~120 km范围多个场地表现为一致性的、与挤压受力背景相反的张性异常变化,这种异常现象指示近震区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微动态调整、断层局部出现预滑动等变化。  相似文献   

7.
运用云南地区1997~2002年的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研究了姚安Ms6.5、永胜Ms6.0级地震的形变前兆异常特点。以断层运动速率与基准值之比定义异常参数R值,定量分析了云南地区1998~2002年的形变异常及其与区域强震的关系,提出强震预测指标。结果表明,R值出现异常后的3~20个月内,区域内都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对北天山地区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_S6.2地震周边300 km范围内跨断层精密水准资料进行分析,运用二倍均方差对异常进行判定,计算出2012~2016年断层的趋势累积率Dc,认为地震前存在着一定范围的应力积累、加速运动、尖点突跳等中短期前兆异常,地震发生在形变异常显著及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率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9.
山东地区长水准与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地区跨同一断层长水准与短水准的观测资料,结合历史主要震例,根据其变化特证,进行断层垂直形变特征与异常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内陆长水准和跨断层短水准资料所反映的断层活动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运用变化率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山两地区跨断层流动短水准资料变化特征,发现:在张北6.2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特别是地震孕育中短期阶段,断层活动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且一致性好,主要表现为:①断层异常活动集中在震前3.5-0.5年且存在阶段性,断层异常恢复后发生地震;②断层异常活动性质发生剧烈快速的变化,离地震发生越近断层异常活动幅度越大、变化率越快;③山西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异常特别是前中短期异常变化主要集中在山西带的北部地区,范嗣主要集中在震中周围500km左右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自1983年陆续安装钻孔体应变仪以来,尤其是“十五”计划以来,已开始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可信的观测资料。本文仅就部分钻孔体应变资料的地震短临异常作一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李媛  刘希康  刘峡  周伟  杜雪松  张立成 《地震》2017,37(2):106-114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跨断层短水准资料, 采用形变异常强度、 断层合成速率和断层形变趋势累积等多种研究方法, 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全面分析了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的应变背景、 断层活动和短期形变特征。 结果显示: ① 该地震处于垂直形变累积率的高值区, 应变积累程度较高; ② 断裂带之间存在显著的运动差异, 发震断裂震前中短期运动速率显著增强, 并造成区域运动的不均衡, 西秦岭局部地区应变积累增加; ③ 随着强震的逼近, 震前显著异常场地分布明显向近震区迁移和集中, 且异常强度也随之增大。 以上结果对强震发生危险地点和发生时间有短期指示意义, 因此, “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认识地震前兆信息, 对地震孕育背景判定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区域精密水准重复测量资料中分离提取区域性垂直应变率与跨断层形变观测相配合生成的动态图像方法,分析了发生于滇西和祁连山-河西地形变监测区及附近的丽江(Ms7.0)、门源(Ms6.4)等中强以上过程中的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孕震过程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的时空非均匀性与应变能积累状况的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根据区域垂直应变率动态信息判定中短期强震危险区的判据。  相似文献   

14.
Burst strain disturbance—A new test study on fractur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Beforeanearthquakeocuurs,deformationvariationsobviouslyappearinseismogenicareaandnearbywhichwerereportedalot.Earl...  相似文献   

15.
通过倾斜矢量法和垂直形变剖面图分析法,对安庆Ms4.8地震前肥东短水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肥东台短水准数据在安庆地震前出现异常变化.对比分析了安庆地震与九江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的差异,认为安庆地震和九江地震的震源机制不同,震前应力积累在肥东台附近的不同类型可能是两次地震前肥东短水准异常形态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海原小山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相对标定和异常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宁夏海原小山yRy-4型钻孔应变仪进行实地相对标定后,数据比标定前有明显好转,资料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验证了海原小山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相对标定后的潮汐因子灵敏度明显提高,稳定度明显改善,出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相关性明显增强,各元件均有正常背景。对比钻孔应变各元件观测数据变化曲线,在固原ML3.8级与定西ML6.6级地震震前出现的扭曲、转折、恢复现象,是地震前地下应变积累和调整所致,表现出明显震前的短临异常变化。释放能量较小的地震,曲线扭曲、下降、转折的异常变化幅度较小,反之变化较剧烈,但短临异常变化的时间基本在震前10至15天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流变断裂力学研究了地震孕育过程.与弹性力学不同,它是一个不可逆的时空过程.由于介质的粘性,外力功的一部分花在粘性耗散上,只有弹性应变能是地震发生及震后过程可利用的能量.我们将弹性应变能从总能量中分离出来,并就标准线性体给出了简洁公式.以海城地震为例,计算了两个共线不等长断层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其周围区域的应力场和能量场的时空变化图象及应变能积累曲线.结果表明,应变能分布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不均匀,能量积累在孕震初期较快而在后期渐趋平缓.由此讨论了某些地震前兆,认为当能量增加速率较大时某些早期前兆可能出现,比如唐山地震10年前出现的某些异常可能就是这种早期前兆表现.  相似文献   

18.
流变介质中亚临界扩展前地震孕育过程的能量积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流变断裂力学研究了地震孕育过程.与弹性力学不同,它是一个不可逆的时空过程.由于介质的粘性,外力功的一部分花在粘性耗散上,只有弹性应变能是地震发生及震后过程可利用的能量.我们将弹性应变能从总能量中分离出来,并就标准线性体给出了简洁公式.以海城地震为例,计算了两个共线不等长断层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其周围区域的应力场和能量场的时空变化图象及应变能积累曲线.结果表明,应变能分布复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不均匀,能量积累在孕震初期较快而在后期渐趋平缓.由此讨论了某些地震前兆,认为当能量增加速率较大时某些早期前兆可能出现,比如唐山地震10年前出现的某些异常可能就是这种早期前兆表现.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鲁东-黄海活动地块构造背景和历史地震活动特征,探讨了该地块强震前中期阶段地震活动的演化图像,得到该区域强震前中等地震密度增长率能够较好反映强震前中期阶段的异常特征。根据该区域近百年来地震活动基本格局的演化总貌,结合当前应变积累水平,加深了对这一地区今后地震趋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震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性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通过对地震前后的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的参数的计算、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提取出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异常(曾小苹等,1990)。为了进一步开展对该方法研究工作并使其在我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得到应用,我们使用了静海台的地磁记录资料,分析计算了该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确立了该方法应用天津地区地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