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太阳活动峰期黄河径流洪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计分析发现,太阳活动峰期黄河径流,洪水及入黄泥沙量垃发生较明业的变化,其中,当处于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单周峰期时,黄河干流主要站的年最大流量,入黄泥沙及兰州至三门峡区间的天然年径流量均较常年偏大,当处于太阳活动周期变化的双周期峰期时,黄河径流,洪水及入黄泥沙量相对偏小,这些结果,不仅可为黄河径流,洪水及入黄泥沙量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依据,而且还助于对黄河流域水文气象要素长期变化原因的进一步认识和  相似文献   

2.
黄河径流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兰州至三门峡区间黄河的径流量变化与太阳活动存在较密切的联系。为探讨两者联系的中间环节,文章进一步就太阳活动与极冰、极冰与大气环流,以及大气环流与黄河径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太阳活动——极冰——大气环流——黄河径流”的联系方式。这些,不仅为径流量的长期和超长期预报提供了依据,而且将有助于水、沙长期变化成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暴雨洪涝灾害频发的现象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和损失,结合我国有关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对洪涝灾害预报方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回顾。随着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暴雨洪涝灾害预报的方法由简单的数值统计方法发展成为水文模型预报法,从简易的经验模型、水动力学模型,到集总式水文模型,再发展到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水文模型预报方法,结合气象水文耦合预报实现实时洪水预报并进行动态评估,不断提高洪水预报的精度和预见期,为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提供可靠数据和决策依据。最后,在总结归纳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暴雨洪涝灾害预报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不断提高水文观测技术、加强分布式水文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耦合、加强与气象模型的耦合等方面的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暴雨洪涝灾害预报准确率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基于小波分析的组合随机模型及其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文圣  李跃清  向红莲 《高原气象》2004,23(Z1):146-149
提出了一种随机组合预测模型利用Mallat算法对水文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对应尺度下的概貌(低频)分量和细节(高频)分量;分别对概貌分量和细节分量建立随机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叠加即为原水文变量的预测.将该模型用于黄河三门峡站年径流预测中,并与传统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组合模型充分利用了现有信息,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5.
水文气象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琳娜  包红军  田付友  梁莉  刘莹 《气象》2012,38(2):147-154
从面向流域的定量降水估测与预报、流域水文模型、水文气象耦合预报三个方面系统介绍水文气象研究进展。研究指出,融合天气雷达、卫星遥感及实况降水等多源信息是精细化定量降水估测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多模式降水预报集成技术是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精度的重要途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方向;引入定量降水预报的水文气象耦合预报模式可以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水文集合预报是水文预报方法的有效解决途径,而数值预报模式与水文模型的双向耦合模式是另一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乔春贵  王君  梁钰  杨立志 《气象科学》2023,43(3):358-369
利用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25°×0.25°)和黄河流域加密的气象水文实况资料,分析了降水集中期的气象水文特征。结果表明:平均中纬度低槽、南亚高压和阻塞高压偏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北,且异常偏强是造成2020年8月黄河中游持续性强降水的主要环流背景;水汽输送较常年同期偏多,来自东海和孟加拉湾的东南和西南暖湿气流沿副热带高压边缘不断输送到黄河中游地区,并和中纬度低槽携带的冷空气在此交汇形成持续性的强降水。水文特征分析表明,导致潼关水文站出现3次洪水的较大面雨量,主要来源于潼关以上的8个子流域;2020年8月的洪水超过2011年9月的,为潼关站近20 a来的最大的洪水过程;5号和6号洪水连续超过编号标准的时长,为120 h和44 h,最大流量达6 300 m3·s-1;流量开始增加的时间落后降水开始的时间12 h~3 d,峰值落后降水结束的时间12 h~4 d;黄河支流水文站的流量峰值与水文站所在子流域降水范围、量级呈正相关,流入潼关站的流量从大到小依次为龙门站、华县站、状头站和河津站。历史对比表明,2020年8月黄河中游累积面雨量为近30 a来最大,北部6个子流域面雨量表现更为极端,降水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陆晓静  苏占胜  谭志强 《干旱气象》2014,(1):120-122,127
利用宁夏1991~2010年20 a凌汛期水文和气温序列资料,研究了宁夏凌汛期特征、凌汛灾害发生主要时段,黄河封河、开河集中期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宁夏凌汛特征为封开河时序相反,小流量、高水位行洪,受强冷空气影响较大;凌汛灾害主要发生在封河和开河期间;日平均气温正负转化日期与封、开河期有对应关系,宁夏封河集中期在12月20日至1月19日;开河集中日期在2月13~20日。在凌汛关键期结合MODIS遥感数据对凌汛灾害监测防范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气象水文耦合的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包红军  王莉莉  沈学顺  李致家  黄小祥 《气象》2016,42(9):1045-1057
从洪水预报中定量降水预报应用进展、面向洪水预报的流域水文模型研究进展、气象水文耦合预报不确定性研究进展三个方面系统介绍气象水文耦合的洪水预报研究进展。研究指出,融合预报员预报的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是提高面向洪水预报的流域降水预报精度的重要方法,中尺度集合预报技术是提升流域局地性强降水预报能力的主要途径;概念性与物理性相结合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面向洪水预报的流域水文模型发展方向;水文集合预报是考虑气象水文单向耦合预报不确定性有效解决技术,贝叶斯系列模型可为分析气象水文预报不确定性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82年7月29日至8月1日,豫西北地区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的大暴雨,主要暴雨中心位于黄河三门峡以下的伊洛、沁河流域。本文从分析长期天气变演过程着手,结合8209号台风的影响,对洛河中上游造成的这次大暴雨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石岚  冯震  徐丽娜  韩胜 《高原气象》2012,31(5):1446-1453
以黄河万家寨水库流域河口镇至万家寨坝址区间(下称河万区间)为研究区域,利用GIS/RS技术获取了该流域水循环空间分布信息,构建了黄河河万区间流域的SWAT模型,采用输入模块、水文单元和河网汇流对入库径流进行了模拟运算,并根据头道拐和万家寨水文站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对2000—2009年万家寨水库的入库月径流量进行了系统的模拟、敏感性分析和参数率定,并用2000—2006年数据进行了模型校正和用2007—2009年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同时对运行结果做了误差分析、降雨—径流关系分析及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SWAT模型基本上能反映河万区间的月径流水文过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进一步预测降雨径流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0~1999年全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的夏季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功率谱诊断方法提取了夏季各月降水的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与少的年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其上空的水汽变化以及水汽输送量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的年份,其上空为较为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其上空为明显的水汽辐散。选取多雨年(1982年)及少雨年(1997年),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2.
气象水文模型耦合在黄河三花间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预报的有效预见期越长,预报精度越高,其对防洪减灾的价值就越大,而气象水文模型的耦合是延长水文预报有效预见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选取黄河流域三门峡水库以下、花园口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积为研究区域,基于空间分辨率为90 m×90 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构建数字流域水系,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降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并将之作为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降雨和蒸发计算的输入进行关键站点的水文预报,实现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与大气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的单向耦合及定量降水预报与洪水预报的结合,为花园口防汛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2012年与2010年的流量滚动预报结果相比,2012年预报结果的效率系数较大,径流深相对误差较小,说明2012年预报效果较好。对预报结果分析表明,实测的水情资料完整性直接影响预报结果,而滚动预报时间段的增加,水文预报的初始场对径流预报的影响逐渐减弱,水文预报的精确度逐渐提高,预报的效果变好。  相似文献   

13.
应用NOAA-AVHRR资料监测四川干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罗秀陵  薛勤  张长虹  云中龙 《气象》1996,22(5):35-38
重点阐述用AVHRR的CH4反演的下垫面温度监测四川中部旱情的方法,结果表明,遥感下垫面温度与干旱指数线性相关很好,其空间分布与地面旱情分布基本一致,用遥感下垫面温度结合地面气象,农气,灾情等实时资料可快速,实时监测大面积夏旱动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干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裸露地表、部分覆盖度地表和全植被覆盖地表3种不同下垫面类型为着眼点,详尽地阐述了相应下垫面类型下不同的干旱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其监测的优劣。下垫面为裸露地表时,微波遥感法具有广阔的前景;部分覆盖时双层模型法较好,但模型复杂,应注重经典双层模型的简化;全覆盖时各类监测方法各有优劣。提出未来干旱遥感监测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对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干旱监测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沁河流域实测径流对环境变化的定量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6-2000年沁河流域降水、耗水量和入黄武陟站实测径流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武陟站实测径流变化的事实,辨析了影响实测径流变化的原因,并在确定基准期的基础上,建立了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关系,分离出了由降水、人类活动中引耗水及下垫面条件变化引起的实测径流变化量。分析结果表明:沁河入黄实测径流减少趋势明显,1972年为突变年份,且降水的减少、人类活动引耗水的增加和流域煤矿开采、地下水超采和水土保持措施等综合作用致使实测径流减少。人类引耗水、气候变化及下垫面条件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总量为70.6 mm,其中,引耗水致使实测径流减少为17.6 mm,贡献率为24.9%;气候变化影响量为35.6 mm,贡献率为50.4%;下垫面条件变化影响量为17.5 mm,贡献率为24.7%。  相似文献   

16.
新疆气候对地表水资源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初探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单相关、典型相关及逐步回归方法, 分析了新疆气候对地表水资源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得到以下几点新认识:(1) 新疆气候对地表水资源时空变化的影响, 以北疆为最大, 东疆最小, 南疆居中。(2) 揭示了北疆、东疆、南疆气候场对其地表水资源场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形式。(3) 发现在北疆及东疆, 水文年降水是决定其地表水资源场时空分布特征的主导气候因子, 5~9月平均温度是辅助气候因子, 它通过影响蒸发对地表水资源起减少作用, 但在东疆5~9月平均温度对其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要比北疆大些。南疆5~9月平均温度是决定其地表水资源场时空分布特征的主导气候因子, 高山区前2年的水文年降水为辅助气候因子, 它通过冰川融水的形式对当年的地表水资源起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estimate a transient response of the local hydrological cycle and vegetation cover in the African monsoon area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s, a simple two-dimension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model coupled with a carbon cycle model for the soil was used. The key difference from other models is that we take into account a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tion root system in the underlying surface. As our calculation shows, this feedback is responsible for a long-term transient response of local hydrological cycles to the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case of a four component vegetation system - tropical forests, savannah, semi desert and desert, (and 2 °C ocean surface water warming), a new steady-state is reached in about 1500 years.In previous works of other authors, the increas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s during Holocene or Last Interglacial could be explained only as a result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parts of Africa. However, from paleodata indicates, the temperature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regions of Africa rather decreased during warm epochs of geological past: Holocene optimum, Last Interglacial and middle Pliocene climatic optimum. Our simple model simulations agree with both paleoprecipitation and paleotemperature data.  相似文献   

18.
大面积地表湿润程度的间接表示方法和陆面蒸发量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明  陈俊贤 《气象学报》1991,49(2):253-256
本文指出,一个可用一般气象观测资料计算得出的量,即气温与小块湿润地表的温度的差值,可以用来反映同一地区大面积地表的湿润程度。并由此得到一种计算陆面实际蒸发量的方法。此概念对于遥感地表湿润程度也是有用的。 1.湿润地表温度的计算 在当地气候条件下,一小块充分湿润地表所具有的地表温度称为湿润地表温度。若当地地表已充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7年航片数据、1986和2000年两期遥感TM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源区气候变化观测数据,分析了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和陆面生态系统变化对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 a来,长江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3.5%、3.6%和28.9%,黄河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2%、7.0%和13.6%,江河源区低覆盖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增加;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率分别为0.27和0.31℃/10a,降水的变化趋势在长江、黄河源区分别以0.36和0.07 mm/a的速率递增,气温持续升高和由此引起的冻土退化是导致高寒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陆面生态系统退化对源区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在降水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长江、黄河源区径流系数分别由1960年代的0.16和0.28下降到21世纪的0.12和0.21,且降水-径流关系减弱,出源径流趋于减少,洪水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水源涵养指数持续减小。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功能,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e research describes the experience of using digital models (of terrain, soil, and vegetation) for the underlying surface of the catchment for develop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open-source SWAT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hydrological model.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for the Komarovka River basin (616 km2) is simulated with a daily resolution using the data of Primorskaya water balance station and the modern observation network of Primorye Administration for Hydro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calculated and measured runoff hydrographs are generally in good agreement, and the model is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of mid-latitude rivers where rainfall floods prevail. The model well reproduces average water years, underestimates the peaks caused by intense rainfall of the typhoon origin and overestimates basef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