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没有多段电雷管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高37米,倾角85°之天井的放炮工作,保证爆破效率,保证安全,确是一个难题。我队解决这个问题是采用了“集中点火”的办法,经过多次试验及实际应用证明,完全合符要求,从而解决了无多段电雷管放炮的困难。现将初步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手搖爆破器缺少的情况下,采用B电池放炮箱有很多好处,首先就是:1.B电池比A电池省,一块B电池当每天放炮5次,每次放4—6个炮时,如果保存得较好,可用2—3个月。2.由于B电池的电压高(45伏),可以减少误炮。3.采用B电池放炮箱,可以保证安全。  相似文献   

3.
豫西煤田勘探施工区处于低山丘陵、山前坡地,卵石、砾岩层密布,潜水位深或无潜水等困难的地震地质条件,难以钻井至潜水面下放炮。坑炮又得不到有效反射波,在有耕地处采用多个浅井(砾岩面以上)组合放炮,对农作物损害严重。这使地震勘探工作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4.
受地物影响,炮点的理论变观方法(恢复性放炮法)只能是三维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的一种补救措施而已,它只保证了设计覆盖次数不变的目的,而不能保证道集内炮检距和方位角不变的目的。一方面,变观后要求所有的炮检距均满足最大炮检距的限定条件显得过于苛刻;另一方面,对地层倾角较大或煤层埋藏较浅的勘探区,一个区的最大炮检距允许值也不一定是一个确定的值,通常的做法是取平均值。据此,提出了三维变观80原则,即在变观炮点不多或不集中时,只要变观炮点记录中有80%的炮检距或不低于80%的道满足最大炮检距要求,就可认为变观是成功的。这种实用的变观方法,对三维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工作有较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电气爆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既安全,炮煙又少,因而在爆破工程中,都力求以放电炮来代替放火炮。然而,由于許多地区缺乏电源,手搖爆破器又不經济,因而妨害了电气爆破的广泛应用。一些沒有放电炮的施工單位,为了避免导火線引火可能遇到的速燃导火線的危險,和縮短点炮时間,減少炮煙,曾先后进行各种技术試驗,其中比較成功的有点火筒和一次点火。虽然这些方法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必須指出,导火線引火所具有的缺点,并未能彻底根除,如炮煙仍然很大,增加了通风时间;更严重的是在天井、地井中放炮,对爆破人員的安全还不能保障,同时加工麻煩(特別是一次点火)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矿井地震勘探超前预测数据采集过程中多采用人工放炮,操作时间长、安全隐患多等缺点,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规定,采用TCP/IP和EDSL混合组网传输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具有远程多炮控制、盲炮集中处理和环境瓦斯浓度监测功能的系统。经过测试,该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因前方地质情况不明诱发的次生灾害,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矿井地震勘探超前探测作业过程中操作时间长、安全隐患多、有线系统铺设困难等缺点,依据国家及行业相关规程规定,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炮无线通信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采用多级中继实现远程通信,采用配接瓦斯传感器检测炮点瓦斯浓度参数,采用嵌入式系统集中管理遥控放炮、盲炮处理、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传输,采用井下防爆计算机进行实时数据解释等关键技术问题。经过工程测试,该系统铺设方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地震勘探作业中因前方地质情况不明诱发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8.
《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10(3):65-68
目前我国煤田地震,多数采用有线电话回线法记录爆炸信号,其弊病较多。如用折射波法进行勘探时,地震站与爆炸站相距二、三公里,每天出工都得收放较长的电话线,费人费时费料,且经常发生断线或被剪故障,影响工作。有时因炮井深药量多,药下井后爆炸线、计时线常被拉断放不响炮,有时计时线在炸药起爆后断得不干脆,造成无信号或存在较强的信号感应,影响记录质量,增加废品率。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队测井人员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认真看书学习。在工业学大庆的群众运动中,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利用废旧器材,大搞技术革新,试制成功一台By—6型选发器,从而实现了在地面自动控制选择井下放炮的炮位,而且每次下井炮数可由原来的4—6炮增加到12—18炮,提高了放炮效率。另外,此选发器也可用于多种仪器组合下井,在地面控制分别选测各种测井曲线,可节省接换仪器所需要的辅助时间。   相似文献   

10.
山区复杂障碍区的模型正演表明,利用井炮采用常规恢复性放炮(或重复放炮)进行数据采集,因在障碍区相应部位失去中小偏移距数据,不仅不利于单炮静校正分析及浅层速度模型的建立,同时受其影响,深部煤层反射波也难以得到准确的空间归位。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在复杂障碍区内,可根据目地(的)层埋深采用非炸药震源(机械震源、锤击等)进行混合震源数据采集克服这一难题。混合震源采集既可准确获得障碍区相关静校正分析数据,实现浅层速度模型的反演与重构,又可对混合震源采集资料利用多域联合保真去噪、子波一致性、振幅一致性等技术进行保真、保幅处理,克服混合震源资料在相位、频率、信噪比、能量等方面的差异,实现复杂障碍区下深部煤层反射波准确的空间归位及精细成像。  相似文献   

11.
一、利用500米钻机废横、立轴齿轮及300米钻机废立轴齿轮制造直径为50毫米及直径为42毫米钻杆矢锥:过去我们曾用合金钢制作矢锥,由于没有掌握材料性能,虽曾加工过30多个,分别进行了油淬与水淬,加热炉也分别采用了烘炉与电炉,但在淬火的一批矢锥中,或由于硬度不够,或因产生裂纹,没有一个取得成功,后来利用钻机废横、立轴齿轮料代替,效果很好.因钻机废横、立轴齿轮为40号铬钢,淬火性稳定,淬火后的硬度也合格,所以制出来的矢锥硬度、强度均达到技术要求,并且节约了大批合金钢.经初步鉴定,其质量并不低于外购矢锥.  相似文献   

12.
东滩矿一采区范围内村庄较多,施工的12束地震测线都经过大小不同的村庄,为保证村庄下叠加次数达到设计要求,利用KLseis采集系统进行特观设计,具体为:在大、小中疃,由于目的层埋深在660m左右,故采用村外加大炮检距放炮的方法,在后屯和东、西程家庄,由于目的层埋深浅,最大炮检距不宜超过550m,因此采用村内小药量(0.3~0.5kg)放炮的方法,确保障碍物下煤层反射波有足够的叠加次数。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云浮硫铁矿矿石自燃的原因与防治关键词矿石自然断裂带地热异常降温广东省云浮硫铁矿采用潜孔钻和牙轮钻穿孔爆破,在钻孔和装药放炮过程中曾发生过炮孔矿石自燃、钻进过程烧坏钻头、炮孔装药后冒烟自燃等3次事故。为查明黄铁矿矿石自燃的原因,对爆破炮孔在钻孔后...  相似文献   

14.
节理几何特征对预裂爆破效果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冰  李海波  王长柏  刘亚群  夏祥  马国伟 《岩土力学》2011,32(12):3812-3820
运用有限元软件AUTODYN 2D计算爆炸荷载与离散元软件UDEC模拟节理岩体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节理几何特征对预裂爆破的影响。通过计算可知,预裂爆破时炮孔间的节理组对预裂成缝的影响明显,当节理法线与炮孔连线夹角在一定范围内时,预裂缝沿炮孔连线方向的平直程度随节理与炮孔连线夹角的增大而逐渐趋于平直,其中当节理组与炮孔连线夹角为90°时成缝效果最好,裂缝与炮孔连线基本重合,与理论分析较一致;节理间距对预裂爆破有较大影响,相同条件下节理间距越小,越难形成连通裂缝,减小炮孔间距有利于小节理间距情况下的预裂缝贯通  相似文献   

15.
以前,我队在浅井施工中是用导火线点火放炮的。这样做非常危险,容易发生事故。经过山地工作人员讨论和研究后,提出了在地面点火放炮的方法:经过几  相似文献   

16.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吕梁山脉中段西部黄土塬区,其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常规规则束状观测系统难以取得有效波地震记录,考虑采集因素和施工特点,决定采用沟中激发、较少炮数、较多接收道数、较多排列线数、颇具灵活性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在实地踏勘和试验的基础上,利用采集软件对所获得的地震采集参数进行多次论证,以调整排列片的大小及炮点位置,合理编排放炮顺序,确保各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兼顾资料处理和施工是否方便。实例表明:该区采用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较好地解决了CDP分布以及资料完整性问题,处理后的剖面,其煤层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信噪比较高,主要目的层波组反射特征明显,可连续对比追踪,达到了采集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长排列大容量准三维地震勘查技术指的是通过单一组合震源放炮、单条长电缆接收的传统二维采集方式的高密度采集,在处理中按照三维处理流程,采用五维插值技术进行面元规则化处理,使覆盖次数和不同炮检距覆盖分布较均匀的三维地震数据体.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海洋湍流异常发育的海域,能较好地提高中深层的地震成像效果,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本文主...  相似文献   

19.
爆炸荷载作用下裂隙岩体内损伤范围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红兵  徐颖  宗琦  傅菊根 《岩土力学》2007,28(4):795-798
通过电法CT成像技术,探测微量炸药爆炸前后裂隙岩体深孔之间电阻率的变化,查明探测切面内的岩体损伤裂隙发育形态和空间展布。通过实验可知:微量炸药爆炸后在裂隙岩体的炮孔深部可以形成一定范围、一定数量和一定宽度的裂隙,其中裂隙形成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炮孔口深的2/3处,当炮孔深度3 m,装药量为330 g时,在眼深1.5~2.5 m处裂隙较为发育,炮孔间距为1.2 m~1.5 m时,可在岩体内部形成贯通裂隙。  相似文献   

20.
井壁取芯是煤田测井工作重要的验证手段之一。特别是在煤层与顶底板围岩物性差异不大,电性反映不好的矿区,用于煤层定性或层厚控制的井壁取芯工作量都将大大增多。以往使用的井壁取芯器,包括上海地质仪器厂生产的JQX—1型和各野外队自制的取芯器,外径均大于55毫米。炮体是棱面形,且大多数类型的炮体是固定在一个柱体上的。这样的取芯器即使在75毫米口径钻孔中使用都极不安全。不但能被掉块卡住,很多情况下会被打出的弹头卡住,因此试制小口径井壁取芯器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