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涛 《中国沙漠》1996,16(1):71-74
草莓在粗质风沙化土地上栽培时, 如何保证草莓所需水分、养分的供给是一个重要且难解决的问题。经过试验研究, 采用保水间层栽培能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在栽植区土壤中铺设保水间层或覆盖地膜均能提高植株成活率, 提早1周左右产果, 大幅度增加产量, 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在草莓栽植区30cm深处铺设高20cm的保水间层, 可增产134.4kg/亩, 获得201.6元净经济收入。保水间层与覆盖地膜结合使用, 则净增产291.6kg/亩(130.7%), 获638.4元纯收入, 相当于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增产原因是土填含水量(生长期内)始终保持在最适宜草莓需要的范围内, 且可防止养分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2.
李晓云 《中国沙漠》2000,20(Z2):114-119
通过品种引进、试验和鉴评,筛选出适宜于豫北沙地栽培的优良果树品种28个;栽培实践表明,高接换优技术和控冠促果措施以及生长调节剂的结合使用,是提高果树成花率、坐果率及产量的有效途径。通过丰产园栽培试验,提出矮化无病毒苹果丰产栽培,和梨"矮、密、早、丰"的配套栽培技术,及和土肥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科学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张华  李晓云  荔克让 《中国沙漠》2000,20(Z2):141-145
油桃设施促早栽培是国内近年来兴起的一项高新农业技术,为了促进油桃设施栽培在豫北沙地的稳步发展,使之成为沙地高效开发的果产业之一,本文根据果树设施栽培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借鉴国内油桃设施栽培的成功经验,结合豫北沙地自然、社会经济的状况,建立沙地油桃高效设施栽培模式,提出适宜的设施类型、结构,适栽品种,配置模式,栽植密度及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于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增强机制已经被大家认可,并且磁化率被广泛作为古夏季风强弱变化的代用指标。红黏土伏于第四纪黄土之下,同为风成沉积物,对红黏土磁化率增强机制的研究程度不高,且对强发育红黏土获得比较低的磁化率值的原因不清楚。本文通过对佳县红黏土进行系统岩石磁学分析得出:(1) 红黏土磁性矿物种类以磁铁矿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磁赤铁矿、赤铁矿;磁性矿物平均粒径为PSD颗粒;强发育层含有较多的软磁性矿物,弱发育层含有较多的硬磁性矿物。(2) χ、χfd和χARM两两之间表现出很好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红黏土中含有大量SP和SD颗粒亚铁磁性矿物,这些细小磁颗粒是在成壤过程中产生,成壤作用导致古土壤层磁化率升高。(3) 红黏土χfd、χfd%值较高,说明经历较强的成壤过程,成壤环境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类似,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黄土-古土壤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栽培条件下甘草的甘草酸及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年生相同人工栽培条件下的不同种甘草及2种不同栽培措施的乌拉尔甘草为分析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苯酚-硫酸比色法对其甘草酸及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比较甘草酸与甘草多糖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筛选出乌拉尔甘草的最优栽培措施。结果表明:甘草酸含量顺序为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黄甘草〉光果甘草;多糖含量以光果甘草3.76%为最高,其余3个种间含量相差不大。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表明:(1)对于播种3年生乌拉尔甘草,以甘草酸含量为评价指标,最优栽培措施为:灌溉量4500m^3/hm^2、二铵0kg/hm^2、种子(对照)、尿素0 kg/hm^2、播种量90kg/hm^2;若以甘草多糖含量为获取目标,最优栽培措施为:灌溉量1500m^3/hm^2、二铵300kg/hm^2、种子(包衣,尿素0.5%浸泡24h)、尿素300kg/hm^2、播种量90kg/hm^2。(2)对于移栽3年生乌拉尔甘草,以甘草酸含量为评价指标,最优栽培措施为:灌溉量1500m^3/hm^2、移栽苗(对照)处理、二铵0 kg/hm^2、尿素0kg/hm^2、株距5cm;若以甘草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最优栽培措施为灌溉量3000m^3/hm^2、移栽苗(对照)处理、二铵150kg/hm^2、尿素300kg/hm^2、株距10cm。  相似文献   

6.
我国枣树品种有700余个,枣果多在9月份成熟集中上市,上市鲜果竞相降价销售,影响枣农收益。目前,能提前一个月、延后一个月上市的大果形、鲜食型特色品种更是寥寥无几。 针对“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规律和“人人讲食疗,个个求保健”的需求,我所近年对全国各大枣区栽植的鲜枣进行了广泛的对比研究试验,开发培育出超前一月上市的极早熟、矮化型泾渭鲜枣和延后一月上市的极晚熟、极耐贮、矮化型泾渭大雪枣,均为大果形稀有特色品种。 一、泾渭鲜枣 1.性状稳定。成熟、果形、综合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奈曼地区沙地引种葡萄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瑾  王康富 《中国沙漠》1993,13(1):41-49
1985—1989年从四个不同的葡萄果树带引进71个品种,在奈曼沙漠化土地上栽植,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葡萄具有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生长迅速,产量高的特点,栽植4年的葡萄鲜果平均产量为21.9吨/公顷,最高达33.1吨/公顷。并根据葡萄生物学特性总结沙地葡萄栽培管理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灌木,高0.6—1米,栽培可达3米。多分枝,老枝向上伸展,灰黄色,同化枝淡绿色。叶退化,长1—3毫米,与托叶鞘结合。花常2朵生于叶鞘内;花被近圆形,粉红色,中部带绿色,果期反折。瘦果圆卵形,红色或褐色,长1.5—20毫米;具窄翅,翅宽2—3毫米,表面具突出脉纹,翅末端具稀疏刺毛,刺毛基部扁平,中部以上有不规则2—3次分叉,顶叉短。一年二次结果。在吐鲁番5月花期,6月初果期,9月中花期,10月中果期。在策勒5月底花期,6月中果期,9月底花期,10月中果期。  相似文献   

9.
对滇东地区石漠化伴生"红裸土"典型发育地带的表层样品的有机质和酸碱度分析表明:"红裸土"表层有机质含量范围为0.60~38.5(g.kg-1),平均值为13.49(g.kg-1);酸碱度在4.20~5.72。不但"红裸土"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呈中强酸性,且"红裸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酸碱度成弱正相关。这一特征与同区域有植被覆盖下的表层土壤相反,与其他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土壤表层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这些特征说明"红裸土"可能是形成石漠化过程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以囊果碱蓬(Suaeda physophora Pall.)、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两种植物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一次昼夜温差(温差为27 ℃)变化对两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NaCl胁迫下,同期囊果碱蓬的PSⅡ潜在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降低幅度较小,而梭梭则有较明显降低,而且囊果碱蓬显著高于后者;同期光合量子产量Yield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以囊果碱蓬最大并显著高于梭梭,说明囊果碱蓬较梭梭具有强的对盐分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变化的忍耐能力,其机体在盐分和较大昼夜温差变化下,并未受到较大的损伤,而梭梭的光合器官在相同的条件下却受到了较大的损伤,证明了囊果碱蓬更适合生长于同时具有盐渍和较大昼夜温差的地区。②通过实验发现梭梭的Yield值和ETR值到下午基本上能恢复到早上的水平,说明了其在前期的胁迫条件下,虽然光合器官上受到了破坏,但仍然能够通过光合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持机体的活性。③囊果碱蓬在本实验条件下,光合器官虽然没有受到损伤,但200 mmol\5L-1 NaCl抑制了其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草莓施用硅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硅肥在草莓上施用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硅肥对草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硅肥能够促进草莓的营养生长,使草莓株高增加1.9 ̄2.5cm,硅肥能促进草莓的果实增大,使外观鲜红圆润、有光泽,经济价值提高。施用硅肥可使草莓产量增加19.1% ̄28.7%。  相似文献   

12.
攀西地区具有发展各类果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根据攀西特色水果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条件,在大区域背景下,分析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明确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的市场定位:大力发展早熟枇杷、石榴和晚熟芒果及深加工,以品质的优良、上市时间的优势占领高端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攀西地区特色水果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Corsac fox (Vulpes corsac) and red fox (Vulpes vulpes) diets often consist of small quantities of vegetation, including fruit and seeds that may represent important sources of energy and nutrition. However, details of the species consumed are few, but may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role of foxes as seed dispersers. We analyzed scats of corsac (n = 408) and red foxes (n = 533) collec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Mongolia from June 2006 to June 2007. We found 13 seed species in corsac scats, the most common being Allium polyrhizum, Asparagus gobicus, and Tribulus terrestris, and 12 species in red fox scats, the most common being Amygdalus pedunculata, Corispermum mongolicum, and T. terrestris. The proportion of scats with seeds varied significantly by season for both foxes. Seeds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winter, and least frequently during the dispersal period in autumn for both species. We detected no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 of scats with seeds between species seasonall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fruit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diet, especially during winter when availability of other prey items is low, and that both foxes may facilitate seed dispersal of some plant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李涛 《中国沙漠》1990,10(2):54-61
南昌风沙化土地主要有风成沙丘(沙地)和沙质沉积阶地(硬梁地)两大类。风成沙地粗沙含量高于80%,0~80厘米土层田间持水量低于5%,水分渗漏速度39.44毫米/分,有机质含量低于0.12%。硬梁地粗沙含量38~64%,田间持水量10~14%,有机质含量低于0.4%。缺乏Ca、Mg、B、N等元素。风沙化土地不适宜果树生长,植株矮小、枝条纤弱、生长量小、经常表现出缺素症,葡萄生长率低于7%。果树正常生长必须补充大量的水、肥、才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可采用客红壤土改良沙土、保水袋栽培、下垫隔水材料、间种绿肥等方法来提高风沙化土地地力。  相似文献   

15.
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邱国锋  张正栋 《热带地理》2001,21(2):173-177,18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 现代生产 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科技 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选取12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为研究案例,探究了其红色旅游高质量演化特征,并运用多案例的定性比较法和典型案例的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培育路径。结果表明:(1) 案例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地区差异显著,六大子系统中增长动力、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升水平尤为显著。(2) 案例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极差化特征。具体引致各发展类型失配的障碍系统存在差异,且其主导障碍因素呈现由内部资源优势向外部环境协调转化的过程。(3) 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六大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增长动力是核心因子,增长结构是共生因子,增长方式是非敏感因子,增长形态是敏感因子,增长成果是外部性因子,增长基础是支撑因子。(4) 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全方位扩大红色旅游的正外部性效应、优化数字经济格局下的红色旅游共生环境、激发红色研学的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共三大关键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The coincidental reregulations of horti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 and New Zealand (NZ) are the context for this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ossibilities for the global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FF&V) complex. Both regions developed specific post-war regulatory frameworks that have provided considerable periods of market and organisational stability. Presently, the FF&V industries in both the EU and NZ are experiencing regulatory restarts, in which the uniformities of the domestic commodity chains are being removed and new growth opportunities are being afforded. These opportunities privilege different nodes within the commodity chains, leading to direct and - more profoundly - indirect impacts. The analysis is based upon interviews with key informants in the EU and NZ, supported by secondary data. At the time of this analysis the reregulations are in their formative stages and so 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se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thus far, and to sketch the potential outcomes in a broad sense. In both regions FF&V marketing organisations are privileged and effectively relieved of their former grower-community responsibilities. They are thus able to exploit new value-adding opportunities and pursue strategies focused upon fruit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the spread of risk, and brand marketing.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α-萘乙酸钠(α-NaNAA)对辣椒果实生长的调控作用,以陇椒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荒漠区日光温室辣椒果实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对α-NaNAA的响应。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的α-NaNAA能显著增加辣椒果实长度、果实直径、果皮厚度、单果重和干物质积累速率。与对照相比,喷施α-NaNAA加快了果实前期的生长速率,缩短了果实的生长期,处理后20~30 d是辣椒果实迅速增大的时段;提前了果实干重快速增大的开始时间,延缓了结束时间,使果实干重显著增大,而且以35 mg·L-1浓度效果更显著;在辣椒果实的单果重相同时,使果实的成熟期提前10 d左右。喷施α-NaNAA显著增加了辣椒果实的脱落酸(ABA)、赤霉素(GA)和玉米素(ZR)含量,而对吲哚乙酸(IAA)平均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分析表明,辣椒果实的单果重与果实生长期中ABA、GA、IAA和ZR的平均含量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层荒漠”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谷松  彭华  闫罗彬  陈智 《地理科学》2016,36(4):555-563
“红层荒漠”是一种分布在红层母岩上的特殊土地退化景观,又称为“红层劣地”。其形成过程被称为“红层荒漠化”,指红层区受人为干扰,地表原有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在外动力综合作用下,土层快速侵蚀,基岩或其风化壳裸露,土地生产力衰竭的极端土地退化过程。红层荒漠在粤、赣、湘等南方湿润区有较多的分布,荒漠化严重的区域一般是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研究红层荒漠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丹霞地貌的研究成果,认为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红层荒漠具有景观独特、资源稀缺、颠覆常识、生态科普、综合构景等特性,具备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与很强的开发可行性。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开发服从保护、特色强化、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重视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普旅游等开发方向,可开发成为红层荒漠观光、红层荒漠科教旅游、生态农业示范旅游、红层荒漠山水旅游、红漠乡村旅游以及摄影主题旅游等景区。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从资源特点、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谋划,与周边同类景区错位发展,与邻区其他景区加强联合,实现区域旅游互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山东泰山地区湖北海棠居群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花、果性状对该地区的4个湖北海棠居群间的形态变异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湖北海棠花、果性状在所选取的4个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但这种分化是一个连续的变异过程,居群间的分化与居群生境的异质性有很大的关系;湖北海棠花、果的整体性状在4个居群间表现出一种海拔梯度变异,即随着分布海拔的升高,萼齿长、萼筒长、花柄长、果长、果径均有逐渐变小的趋势;并对泰山湖北海棠变种区别于模式变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