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盐关微地震群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清源  胡毓良 《地震地质》1993,15(3):247-252
盐关微地震群的活动局限在矿区内,地震都是微震和极微震。地震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微震活动,初动呈象限分布的双力偶滑动型震源机制,S波能量高于P波能量。另一种是极微震,初动几乎全负,P波能量高于S波能量,呈非双力偶的张破裂向内爆炸型的震源机制。两种地震的成因都是采矿诱发地震,不能做为仙女山断层向北延伸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测定地方震参数的方法很多 ,如果已知 4个以上台站的 P波及 S波到时 ,通常用和达法、高桥法等经典方法 ,这些方法都未考虑台站的海拔高度及地球曲率的影响。笔者在文中给出了一种用“自由平面”定位地震的方法 ,消除了台站的海拔高度及地球曲率给震源参数带来的误差。1 原理方法的物理模型 :1假设震源为点源模型 ;2假设介质均匀、连续、具各向同性。在上述模型下 ,P波、S波射线为一直线 ,若已知第 i台 P波和 S波的到时差为 Ti,则其震源射线方程为Di=VTi .   (i=1 ,2 ,3 ,… ,n) (1 )式中 Di 为第 i台的震源距 ,V为虚波速度。设台站…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矿山地震的混合源机制问题,并根据内源矩张量分解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较合理的点源混合机制以及拟合求解方法。这相当于利用P波初动振幅进行相对矩张量反演,对于区分双力偶事件和非双力偶事件是有意义的。在简化情况下,对1987年发生在门头沟煤矿的15次事件进行了讨论,发现它们大多属于剪切事件。  相似文献   

4.
各向异性ATI介质剪切位错点源P波远场辐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设震源区为ATI介质,传播介质为全空间各向同性介质情况下,给出了剪切位错源P波远场辐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震源区各向异性对远场P波振幅和震源球的影响。结果表明,震源区裂隙密度,裂隙方位等参数的动态变化导致P波远场辐射花样也随之动态变化,同时也会造成非双力偶百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认为,在井中对中小地震的非双力偶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5.
重新审核了地震学文献中的两条基本原理,即远场弹性位移与动态断层面上的滑动速度成正比,以及地震断层上的平面动态滑动与双力偶体力等效等两条基本原理。我们指出,如果断裂发生于具有一定厚度的断层上,并且向前扩展的裂纹端部附近存在强度弱化区的话,则在与其等效的体力中会有一个附加的单力偶项,且在远场位移中也会有一个与向前扩展的强度弱化区内的应力降随时间增加的变化率成正比的附加项。我们还指出,与单力偶等效的体力并不违背牛顿力学原理,因为单力偶转矩为断层区内的旋转所平衡;于是,裂纹便辐射出扭转波与旋转形变场。  相似文献   

6.
饱和多孔微极介质的波动方程及其势函数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亚元 《地球物理学报》2005,48(5):1132-1140
土是由一定尺寸大小颗粒所构成的多孔介质,具有明显的颗粒特性,当土颗粒间的孔隙被流体(如水或油)充满时则成为饱和土.利用微极理论和Biot波动理论的研究成果,把饱和土中多孔固体骨架部分近似地视为微极介质,孔隙中的流体部分视为质点介质,获得饱和多孔微极介质的弹性波动方程.借鉴Greetsma理论,建立了饱和多孔微极介质弹性本构方程力学参数与相应单相介质弹性参数的相互关系,使饱和多孔微极介质弹性波动方程中的物理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易于在试验中确定.运用场论理论把饱和多孔微极介质的波动方程简化为势函数方程,建立了饱和多孔微极介质中五种弹性波的弥散方程,数值分析了五种简谐体波在无限饱和多孔微极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结果表明,P1波、P2波和剪切S1波的波速弥散曲线与经典饱和多孔介质基本相同,当频率小于临界频率ω0时旋转纵波θ波和横波S2波不存在,当频率大于临界频率ω0时,θ波和S2波的传播速度随频率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静态弹性介质中力及力偶产生位移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性介质中力及力偶产生静态位移的空间特征是理解剪切位错源以及有限断层面在半无限弹性空间产生静态位错的基础。本文对这些理论作了简单回顾推导,将其产生的静态位移转换到球坐标系中,并绘出了三维情形下集中力、单力偶和双力偶在弹性介质中产生的位移场辐射花样。  相似文献   

8.
地震震源机制(用等效于岩体破裂的力描述震源几何形状及其强度)通常被模拟为矩张量(MT),将震源描述为一个点。然而,有时这种近似是不够的,因为地震辐射会由于震源的有限范围而持有方向性。转换为矩张量就可能产生有偏差的机制。Adamov和íleny(2010)进行的综合研究说明即使是纯双力偶(DC)震源其机制中也出现假非双力偶分量。他们的方法设计了减少假震源分量,通过二阶矩方法来评估假分量在记录中的影响并将它们从数据中去除。在本文中,我们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具有大非剪切分量的5个中等到大的区域地震事件。它们大多位于预计主要是纯剪切滑动的大构造断层。我们研究了著名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上的一个地震、太平洋地区的3个地震以及玻利维亚的一个地震。在多数情况下,非双力偶分量实质上减少了,机制的几何形状基本上保持不变。这证实了这样的假设,由于忽视了矩张量检索的常规程序中震源的有限性,区域矩张量解中的部分非双力偶分量可能是假的。此外,由二阶矩(震源椭球和破裂速度矢量)提供的震源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多数与先前研究中的断层几何、余震分布及破裂速度估计一致。  相似文献   

9.
非双力偶地震:观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研究都假设地震有双力偶震源机制,它对应于平面断层上的剪切运动。但是,许多具有很好观测的地震辐射图形从根本上偏离了这个模型,指出了基本不同的源过程。如滑坡和火山喷发这类平移过程激发的地震波与纯力一致,而不是与双力偶一致。某些火山地震也具有单力机制,可能起因于岩浆液的平流。其他火山地震有接近补偿线性向量偶极的机制,可能是岩浆侵入引起的。火山或地热区以及矿山的浅震常常含有各向同性分量,显示出爆炸或向内冲击的极性体积的变化。这种机制与包含剪切和张性断裂的机制一致,它们可被高压、高温液体促成。矿山内的巷道是可封闭的洞穴。深源地震发生在上地幔多形相变带内,在这样的深度上不会发生粘滑失稳。它们的机制倾向于是偏移的(体积不变),并非双力偶,而且对它们的源过程了解甚少。自动全球矩张量服务机构的常规报告从统计上表明,大震具有明显的非双力偶分量,但要证实这类结果需要对每个事件作仔细审查。  相似文献   

10.
将震源附近的特殊地壳构造区简化为二类模型.它们具有异常的密度、波速和一定的几何尺度.依据双力偶点源模型下远场垂直向 P 和 SH 波位移公式和由本文模型推导的反射系数、辐射花样和走时差计算式,分别计算了远场 P 和 SH 波理论图.结果表明,若近源特殊构造的密度、波速值小于地壳平均值(模型Ⅰ),则它对远场地震图的影响可以忽略;反之,若特殊构造介质参数值大于震源区平均值(模型Ⅱ)。则它在一定情况下对远场地震图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以往的工作中均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1.
李东升  周蕙兰 《地震学报》1993,15(3):269-275
将震源附近的特殊地壳构造区简化为二类模型.它们具有异常的密度、波速和一定的几何尺度.依据双力偶点源模型下远场垂直向 P 和 SH 波位移公式和由本文模型推导的反射系数、辐射花样和走时差计算式,分别计算了远场 P 和 SH 波理论图.结果表明,若近源特殊构造的密度、波速值小于地壳平均值(模型Ⅰ),则它对远场地震图的影响可以忽略;反之,若特殊构造介质参数值大于震源区平均值(模型Ⅱ).则它在一定情况下对远场地震图有较大影响.而这种影响在以往的工作中均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12.
折射波法探测断层的模拟试验——记录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折射波法对断层进行勘探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观察到上、下盘的正常折射波及棱上的绕射波,而且还可以看到因绕射、透过所产生的一些次生异常波.这些波郁同时在记录上出现,并构成一幅复杂的波形图.如果不能一一地识别它们,并掌握它们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就无法正确地识别及解释断层.以往一些文章多半讨论板状介质边缘上的绕射现象,而未涉及上、下盘同时存在时,折射法记录上可能出现的次生绕射、折射波. 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了超声波脉冲地震模拟仪进行了实验,对不同大小断距情况下的折射异常波及次生波进行了研究,回答了有关断层勘探中必须阐明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用波场转换进行倾角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波场的一种转换,称为消除倾角影响变换(DART),它将满足双平方根算子方程的叠前波场转换成满足单平方根算子方程的波场.后者可以进行常规的动校正和水平叠加.事实上这种转换是消除动校正时倾角影响的一种倾角校正(DMO)方法.这是Stolt偏移法在DMO中的类似,它只需利用快速傅氏变换(FFT)以及附加的插值运算就可实现.文末附有算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等离子体二流体方程出发,推导了适于描述赤道扩展F(ESF)层小尺度湍流的二维静电模型方程.对模型方程进行了线性分析,并且导出了描述波波相互作用的三波非线性耦合方程,以此为基础详细讨论了若干情况下的非线性稳定性和能谱簇射过程.结果表明,赤道F层不仅可以存在正能波,而且可能存在负能波;正能波和负能波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爆炸型不稳定性;各种可能的三个波(如三个正能波,二个正能波和一个负能波,等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非线性不稳定性,导致不同形式的能量簇射,例如能量可以向大波数方向簇射,也可相反,还可能同时向大和小波数方向簇射等。  相似文献   

15.
Aleksseev和Mikhailenko研究出一种波数求和法,它把有限积分交换同有限差分计算结合起来,除做些数值计算外,不涉及近似.但数值各向异性引起剪切波速度偏差,如果泊松比大于0.4,这种偏差是不可接受的,除非选择每个波长内的网格点数远远大于在有限差分计算中一般认为足够的值.为了克服其它非常有效的模拟方法适用性方面的这种局限性,将此方法应用于速度矢童弹性动力学方程.这样,代替解波动方程的二次双曲线方程的解,而求一次双曲线方程的解,在一个交错的网格内完成有限差分迭代.除了克眼柏松比异常高情况下的数值难点之外,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到用于模拟液体层的规则. 用新的方法,根据简正振型研究水的反射,结果发现,对真实的海底速度来说,仅有P波存在临界和超临界状态.这意味着在液体层内,压缩波被吸收,而能量则通过转换剪切波漏入底层.这些漏泄压缩简正振型的性质类似于剪切简正振型或假勒夫波的性质.因为它们都起源于频散的多模式压缩波的转换,所以在海底产生的剪切波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复杂波列,发现这个波列掩盖了在偏移距vsP剖面中来自目的层的反射.  相似文献   

16.
推导了估计地震双力偶(DC)源三维空间旋转角的新的简化公式。导出公式的复杂性依赖于所需角度估计的准确性和期望解的完备性。该解比本人1991年根据四元表示提出的算法简单。我们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这些新的表达式可以写成数行计算机代码,从而可对不同方法得到的双力偶解及地震震源机制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在完全弹性介貭中,弹性波的传播問題已經研究得比較深入,尤其用射綫法来解决波的传播強度問題,有了一套完善的方法。实际上,大地岩层近于粘-弹性介貭,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內摩擦的作用,振幅随距离逐漸衰減。衰減規律,現在均根据經驗公式来确定。在理論上,虽然可以通过解波动方程的方法解决这問题,但所得結果,即使极簡单的問題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完全弹性介貭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形,但如应用射线法,則变得較为方便。  相似文献   

18.
各向异性研究对地下介质精确成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及宽方位地震数据采集日益普遍的情况下,成像必须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是基于双程波动方程的较为精确的数值解的成像方法,所以相对于其他地震成像方法,它具有很大的优势,譬如不受反射界面的倾角限制、偏移速度结构合适时能够使回转波及多次波正确成像.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可使用标量波方程来模拟波场.而在各向异性介质中,P波和SV波是相互耦合的,即不存在单纯的标量波传播,通常利用能代表耦合波场中P波分量运动学特征的拟声波(qP波)进行偏移成像.本文中,我们推导出了TTI介质下qP波控制方程.该方程可采用显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求解.通过声学近似,若沿对称轴方向的剪切波速度为零,对于对称轴方向不变且ε≥δ的模型来说,可得到稳定的数值解.但对于TTI介质来说,由于沿对称轴方向各向异性参数是变化的,声学近似会引起波场传播及数值计算的不稳定.因此,我们提出了正则化有限横波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最后,给出了Foothill模型的测试结果及某探区实际资料试算结果,展示了采用这个方程进行复杂TTI模型正演和高质量逆时偏移成像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实际资料应用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场的影响.射线扰动理论和Bo。近似在地震研究中被广泛地用来描述慢度扰动对体波和面波本文研究了用这两种方法计算扰动波场表达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射线方程的辛对称论证远场近似中两种方法对慢度扰动一阶方程解和渐近射线级数的首项解的一致性.从而说明几何射线的影响:象走时扰动、射线弯曲和聚焦,在刀心m散射公式中都包括了,但这些影响是很小约.波.描述这些影响的传播公式也适用于包含平滑变化的非均匀弹性参考介质的体波和面波.  相似文献   

20.
用B-样条双正交小波拾取P波到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波包含有许多震相,这些震相蕴涵着丰富的地球物理信息,反映了震源、传播路径等介质的特征,识别这些震相对于了解震源机制、地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特性是很重要的.地震事件检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地震发生前后提供地震的相关信息,以减少或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由于P波和S波的特殊性,地震事件检测主要是识别P波和S波以及确定它们的到时,因此准确而高效地确定P波和S波到时方法的研究成为众多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