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可地浸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的成因是基于水成铀矿成矿理论 ,其形成与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有关。铀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是在层间氧化带中进行 ,其形成中伴随着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 ,层间氧化带型砂岩型矿床上可观察到明显的自然电位异常 ,其起因不同于电子导电体形成的氧化还原电场 ,而是在于发生在层间氧化带中一些非平衡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混合电位。层间氧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按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化学条件等的不同 ,顺着水流方向 ,一般可将层间氧化成矿带分为 3个亚带 :氧化带、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详细讨论了其自然电场的形成机理,建立了数学计算模型,并对常见形态矿体的自然电位异常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曲线特征,讨论了自然电位异常地形校正方法,并给出了一种斜坡地形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模拟曲线。最后,以一个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自然电场形成的原理及在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根据氧化带与还原带的自然电位变化特征,利用自然电场法可以确定盆地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由此推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大体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4.
自然电位测井数值计算中的激励源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自然电位测井的高效正演计算,以定量研究各种因素影响,针对自然电位的激励源-偶电层的分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自然电位产生原因及偶电层对自然电位贡献的分析,认为只有泥岩井壁、侵入带中砂泥岩界面和侵入带与原状地层分界面处的偶电层对自然电位测井值有贡献,而研究砂岩层处的自然电位异常,则仅考虑由侵入带与原状地层界面处的偶电层即可。通过直流电场与静电场的类比,推出了偶极源的面电流密度表达式,并通过计算研究了均匀介质中侵入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自然电位曲线形状随侵入深度增加而变得平缓,异常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5.
贺建国  李洪璧 《铀矿地质》1996,12(4):224-228
砂岩型铀矿床的产出常与层间氧化带密切相关。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及还原带的特征,可为铀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根据层间氧化带的形成特征,探讨了产生自然电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已知和未知铀矿化地段的工作,总结了层间氧化带在地表的自然电场分布特征,利用自然电场剖面测量曲线的梯度变化拐点确定氧化带前锋线──氧化还原过渡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包括8篇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球物理及核物理方法的摘要。其中包括地震,电法,重磁,气体场等地面勘查方法及视电阻率,自然电位,井径,井斜,流量,瞬发裂变中子等测井方法,以及室内和野外的X荧光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其中地面-钻孔电位测深--三维地电法勘探,地下气体场的研究,X射线荧光法,计算机预测层间氧化带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数据库及系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找矿模式等反映了在前苏联寻找可地浸砂岩型铀  相似文献   

7.
谈成龙 《铀矿地质》2001,17(1):56-63
本文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矿物晕的一般特征为依托,介绍几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矿物晕的非常规探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百红  林蓓 《地质与勘探》2003,39(Z1):99-102
油气藏上方存在自然电位异常,经典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氧化还原电池效应所产生的.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油气藏上方自然电位异常空间变化大,甚至还出现明显的正异常现象.模拟油气微渗漏气泡上升迁移的实验表明,由于气水界面偶电层具有明显的负ζ电位,不同数量气泡在不同盐度水溶液中上升迁移时均起着一种天然的负电荷流的作用,因此可产生一定的自然电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微渗漏气体运移生电模型.该模型为自然电位资料预测油气藏的埋藏深度提供了定量解释依据.初步研究表明,自然电场的性质和异常强度与地面测量资料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以 《新疆地质》2002,20(2):141-145
研究表明,在伊犁盆地南缘产出一条东西长达近百千米的铀及伴生元素成矿带,在我国境内依次产出有509、510、511、513及512铀矿床,此外还有多个铀矿化异常点,其中511、513、512等矿床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受层间氧化带控制非常明显,从巳知矿床的成矿环境和特征出发,阐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分布及控矿规律,通过不同层位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及同一层位不同地段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总结出了伊犁盆地南缘含铀矿层间氧化带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古层间氧化作用是发育于盆地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某一阶段的层间氧化作用,由此所形成并被保存的铀矿床被称为"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柴北缘地区中、下侏罗统含煤岩系的广泛发育,为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的强烈隆升剥蚀是层间氧化带及相应类型铀矿化的发育期。喜山期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使原层间氧化带及相应成矿系统遭受强烈改造,保存并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古层间氧化带型根据其改造、破坏或保存特点的不同,划分为褶-坳保存型、褶-断保存型和抬升破坏型3种改造亚型。褶-坳保存和褶-断保存2种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能以盲矿形式有效保存,是今后重点找矿方向,如北大滩和冷湖石地26铀矿点。抬升破坏亚型使得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体呈残留状或被剥蚀掉,找矿潜力不大。在总结不同改造亚型地质构造特点和找矿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典型古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成矿模式,并综合分析了其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桂东县流源地区的成矿规律与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区内矿脉主要受NE向断裂控制,地球化学异常有效地反映了各矿床点的分布.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控矿规律,分析了异常区的预测矿种及找矿意义,预测了两个多金属矿远景区,为区内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潜在铀储层内部的层间氧化作用与铀成矿作用同时进行而且密不可分,(古)层间氧化带被认为是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运用岩芯和钻孔资料以及各分带的岩石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信息识别古层间氧化带,结合铀储层中具有古氧化性质和还原性质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地给予古层间氧化带以空间定位,并据此可以划分出古完全氧化带、过渡带和还原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铀储层规模、隔挡层、暗色泥岩及煤层等因素对于古层间氧化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收集整理龙川江盆地已有的1200个钻孔资料及9个施工钻孔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岩性_岩相_地球化学剖面图58张,研究了盆地内砂岩型铀矿基本特征与成矿模式,并对不同构造部位矿体的定位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发育于造山带内部的小型山间盆地,由于盆地规模小,物源丰富,砂体发育厚度大,再加上地层时代新,后生氧化作用发育不充分,氧化带发育部位上、下翼有部分砂体不能被完全氧化。典型的潜水层间氧化带除具有与层间氧化带相似的舌状体前锋氧化还原界面外,在舌状体翼部亦形成上、下翼氧化还原界面,从而发育氧化带前锋与上、下翼3个板状或透镜状铀矿体,既不同于定位于层间氧化带前锋部位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卷状铀矿体,也与定位于潜水氧化带底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的层状、似层状铀矿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水成铀矿理论的地质预测和评价预测,在对松辽盆地西南部上第三系地层结构、岩性岩相特征、古气候、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等控矿因素研究基础上,预测了成矿远景,认为舍伯吐地区、开鲁地区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地段,为本区进一步铀矿普查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典型砂岩型铀矿床实例分析,本文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床的分类特征及其与盆地流体演化的关系,以及盆地流体演化史分析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中的重要性,同时对铀在流体中活化、迁移、沉淀机制及砂岩型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In infiltrational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zone of supergenesis, uranium ores occupy a definite position within the epigenetic zonation series arising in consequence of paragenetic changes imposed upon the already formed rock and succeeding each other spatially in an orderly sequence. The following four zones were determined and mapped: the zone of surficial oxidation in the outcrops themselves; the zone of horizontal oxidation, along aquifers and below the ground water table, invariably confined between some two epigenetically unaltered water-impervious horizons; the zone of uranium accumulation over unoxidized rocks and in contact with the zone of horizontal oxidation (this zone consists of three sub-zones; gray low-grade ores, black ores, gray ores); unoxidized rocks. — IGR Staff.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祁连岛弧带红灯沟矿床的形成背景、构造演化,以及金矿化研究分析认为,红灯沟矿区位于汇聚板块边缘最重要的金矿成矿带上,矿床赋存于一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矿体主要发生在韧性剪切带中,构造变形越强,矿化越好。成矿物质为深部来源,可能与隐伏酸性岩体的成矿作用有关。后期的张性填充石英脉是重要的成矿构造。根据矿床的成因,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图,指出了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8.
层序地层学已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勘探与开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砂岩型铀矿床找矿勘探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本文对比了砂岩型铀矿与油气成矿特点;研究了砂岩型铀矿与层序地层体系域的体系;提出高水位体系域是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目标,低水位体系域下的切谷是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有利部位,水进体系域一般不利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最后,作者展望了层序地层学在陆相沉积盆地内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