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文期及其在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循环理论和地文期理论是地貌学的重要的基本理论。中国大陆在古近纪之前构造比较稳定,以低平的准平原地貌为主。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喜马拉雅运动拉开了序幕,中国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逐步形成了高原、高山和盆地构成的复杂地貌景现。侵蚀循环和地文期理论是研究上述地质历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在讨论侵蚀循环问题的一些新认识、新思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地文期在中国新生代黄土和古地理环境研究中的意义,希望加强研究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同期异形在岩溶地貌演化中的意义——以黔南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毕坤 《中国岩溶》1984,3(2):56-66
<正> 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自1899年戴维斯提出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循环演化模式以来,对我国影响甚深。1903年维里斯用地文期划分了华北地区的地貌演化阶段。华南地区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建立了三个地文期,1944年杨怀仁首先在贵州提出了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的划分,用循环演化说而来的地文期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地文期的主要核心是地势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并按高程划分成不同时代的多层剥夷面,而且认为各地史时期形成的地面基本上未被改造而保存至今,出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的工作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划分不同级别剥夷面的混乱局面。持地文期观点者用高程作为对比条件。数十年来,用地文期阐述地貌发育历史进展甚微,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3.
贵州的多级剥夷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论述剥胰面的基本概念及工作方法。以图切地质地貌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划分了贵州区域性多级剥夷面及地文期。认定贵州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是间歇性持续上升,总体西高东低的地势为历次溯源侵蚀夷平范围渐次缩小而成。  相似文献   

4.
构造-地貌-气候耦合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地质事实表明,构造、地貌、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三者的阶段性耦合,即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耦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群发和空间上的群集。从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的关系及耦合作用的分析入手,通过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论述,建立了地文期、构造节律、气候旋回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模式。依据现有资料,对三峡地区滑坡的群(高)发与地文期、构造、气候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就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地文期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隆起与黄河发育历史有密切关系,黄河地文期既反映黄河发育的各个阶段,也与青藏高原隆起的阶段性相对应。根据最近对黄河阶地及地文期的研究,将黄河发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黄河雏形期,时代为上新世,黄河至少已达到河套地区;2)河湖并存期,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黄河已达到共和盆地,沿黄河及大的支流出现若干湖泊;3)大黄河期,晚更新世至今,沿黄河的湖泊消失,现今黄河的基本面貌形成。  相似文献   

6.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钱学溥 《中国岩溶》1984,3(2):27-33
<正> 华北地区的山地,在燕山运动以后,没有经历剧烈的造山运动,基本是同步振荡式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表现为剥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华北山地十分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面与多级河流阶地。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在华北地区,古老的剥蚀面很少保留下来。因此,对唐县期以前的地文期论述较少。1980年,笔者在平顺县赵城附近找到了完整的岩溶剥蚀面。既而进行了一些测绘、钻探和孢粉鉴定等工作。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成果,对华北地文期和岩溶发育历史的划分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清水侵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兰英 《第四纪研究》1998,18(3):284-284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学者对北京西山和黄河中游地区的研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华北地文期。李吉钧等曾把冰期、地文期与黄土一古土壤序列纪录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以探讨我国的环境变化。近年来我们对“清水侵蚀一马兰堆积”地文旋回的命名地——北京西山清水河河谷及斋堂盆地马兰台等地的马兰砾石堆积物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成果,也许这些资料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文旋回在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内涵。在清水河流域许多地点都有类似于马兰台出露的马兰砾石堆积物,典型者见于燕家台、梁家台、青龙涧小台等地。其共同特征是:l)分布在清水河支沟与清水河交汇处嗽叭状的支沟沟槽内52)地貌形态上兼有冲积锥和冲积扇的特点,平面是窄扇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喀斯特区地文期辨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1,18(3):182-186
本文根据碳酸盐岩溶速率及地质年代测定等有关新的研究资料,对贵州高原喀斯特区传统地文期提出质疑,其论点主要有三:(1)下第三纪时的喜山构造期不是构造定静期,当时的地面远未达到剥蚀夷平的速度。“大娄山期”剥夷面不太有可能形成;(2)“山盆期”夷颊是由定型于上新世末的喀斯特准平原面,经新构造大幅度抬升发展演化而成,由于遭受长期的喀斯特叠加发育及剥蚀降低,其地质时代与地貌年代 已相关工甚远,两者不能相提并论;(3)贵州高原喀斯特层状地貌发育,至上而下主要有三级:Ⅰ级夷平程度高,称夷平面;Ⅱ、Ⅲ级剥蚀夷平程度低,称剥夷面,其地质时低分属上新世末及下、中更新世;但其以峰林为主体的地貌形态,则主要是中更新世以来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南岸地貌第四系发育受控于气候、基准面及区域构造,沂沭断裂带的新近活动是该区域地貌第四纪发育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地形分析、流域水文分析、历史地貌分析、第四系厚度与历史构造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地貌第四系发育与断裂带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河流下切深度自西向东依次减小;典型河流河间地比率自西向东增大;分水岭向东迁移。(2)第四系西薄东厚,区域第四系厚度分布受断裂带控制。(3)沂沭断裂带控制了潍北组的区域分布,控制了区域第四纪沉降中心,影响了全新世中期最大海侵范围。第四纪沉降主轴与断裂带之间的几何关系表明沂沭断裂带在第四纪具有右行走滑性质,区域地貌第四纪特征为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提供了地貌第四纪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南部红土型金矿成矿背景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王砚耕 《贵州地质》1998,15(4):299-304
分布在贵州西南部的红土型金矿,是9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的金矿类型,产于扬子陆块内部的造山带外带,系金及其相关元素的高背景区,面型隆升的喀斯特高原地貌及上,下二叠统之间的喀斯特不整合。其主要控矿因素是;丰富的卡林型金矿作为矿源母岩,新生代以来温暖潮湿的气候,下二叠统石灰岩构成的喀斯特及其地貌,缓慢抬升的地壳及其相对平缓稳定的环境,以及特定地文期和有利的水文地质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地文期与地文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0世纪初期至中期,地文期研究帮助解决了中国新生代地形发育和地层划分的相对时序难题。由于W.M.Davis侵蚀循环学说适用于追溯作整体抬升的高原的“构造运动、过程和阶段”发育特征,所以,如今地文期研究对取得青藏高原隆起历史证据、寻求云贵高原喀斯特发育历史与高原地文发育各阶段间的对应关系,以及重建新生代早期中国地理环境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侵蚀循环在理论和方法上应当作些相应补充和修正:侵蚀期所对应的堆积物———初始冲积、断块抬升区边缘的相关沉积,以及年代学问题等,均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O.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3.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 Ma ±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4.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南、西边缘的古岩溶及地文期的划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行瑞 《中国岩溶》2001,20(2):125-129
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调项目的基础上,对盆地南缘及西缘不同时期古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确认和研究,指出该区存在多期古岩溶,除了加里东期外,还存在前寒武纪、中生代、第三纪古岩溶,这些古岩溶面对油、气、水和地热资源储集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该区地文期与山西高原地文期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7.
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流域面积近八万平方公里。所经之处为一系列迥然不同的自然单元,上游为一以新期火山活动和相应的熔岩堆积地形、侵蚀剥蚀中山、低山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带;中游以古岩浆活动与其相应的区域变质为主的低山、丘陵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带;下游以不均匀沉降坳陷为主的平原和低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带。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由于受区域自然景观和区域地质作用分带性的控制,地下水的区域环境地球化学特征亦随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在第二松花江流域,由于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的分带特征而导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地貌分区和分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徽地貌单元可分为区、亚区、形态成因类型和微地貌4级。全省有:1)淮北平原、2)江淮波状平原、3)皖西山地、4)沿江丘陵平原和5)皖南山地5个地貌区,包括15个地貌亚区。根据4km2内的最大高差划分了地貌形态类型。安徽省内平原、丘陵、山地均有,以平原为主。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62%。考虑外营力种类h作用方向,以及地貌发育历史,在安徽境内划出:1)堆积、2)堆积-剥蚀、3)堆积-侵蚀剥蚀、4)剥蚀-堆积、5)剥蚀侵蚀、6)侵蚀溶蚀和7)侵蚀7种地貌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区域第四纪环境的特点,本文首先提炼和归纳了山西地堑湖盆湖退-湖侵的地貌沉积响应一般表现;然后,依据一些保留比较清晰的区域地貌沉积遗存,对区域第四纪,特别是第四纪中晚期的湖退-湖侵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追溯.分析结果显示,自S8古土壤或L8黄土层发育或堆积以来,区域湖盆曾在对应于古土壤S8,S5,S2和S1发育时期发生过4...  相似文献   

20.
西藏当雄地区构造地貌及形成演化过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西藏当雄地区在区域性挤压缩短期后发育2种典型层状地貌面,即山顶面与盆地面,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特点与不同高度的山顶面。山顶面形态与分区性、分段性明显受早期逆冲推覆构造与晚期断裂所控制,山顶面梯级带对应于区域张性-张扭性断裂与盆-山构造-地貌边界。原始山项面或高原主夷平面主要形成于15-8Ma,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快速隆升与两侧地块初始断陷时代为8-4Ma,羊八井-当雄-谷露盆地快速裂陷事件发生于2-1.5Ma,区域NW向走滑断裂与现今河流峡谷主要形成于1.4Ma以来。当雄及邻区层状地貌面的形成、裂解与演化良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腹地挤压缩短与地壳增厚期后区域构造活动和地貌环境变迁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