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兖州矿区煤巷锚杆支护技术在探讨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经彻  黄福昌 《岩土力学》1997,18(A08):34-38
根据兖州矿区厚煤层煤巷的基本类型及围岩支护条件,对煤巷锚杆支护机理的分析。系统阐述了厚煤层煤巷锚杆支护的合理支护方式,支护参数的设计计算和各类支护方式的适用条件,并通过典型巷道的设计实例和现场实践,分析敢煤巷锚杆支护的技术和效果和经济效益,探讨了煤巷锚杆支护施工工艺,机具配套,工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绍波  陈晨  刘亮 《探矿工程》2012,39(12):45-49,53
当前基坑支护设计基本以相关基坑设计软件为依托,进行极限平衡的电子计算,但是电算不能从本质上表现出受危基坑侧壁危险性与支挡结构之间的受力关系。而本文以大连星海湾沿海国际中心基坑支护设计为例,以手算的方式直观还原上述受力关系,为基坑侧壁选择支护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北京方圆大厦深基坑支护工作实践,介绍了采用综合措施护坡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分析了基坑支护设计中参数选择与计算问题,总结出深基坑支护采用综合措施的成功方法。  相似文献   

4.
江政炎  陈飞 《探矿工程》2009,36(12):51-53
针对中南花园酒店深基坑极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采用喷锚与桩锚联合支护的方案,保证了基坑施工和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降低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坑土钉支护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希强 《广东地质》1999,14(1):65-69
土钉支护技术在广州地区基坑支护已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国内迄今不 比较完善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各施工单位主要依靠经验和工程类比进行设计和施工。不合理的设计和盲目施工导致事故时有发生。结合了其他土体加固技术的复合土钉地支护技术,不但保持了传统土钉支护的优点,而且适用范围广,能满足广州建筑物高密集区深基坑支护工程的严格要求,复合相支护技术主要包括加固技术和后加固技术,对基坑不同的地质情况和周边环境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土钉支护作为一种新型支护形式,以其施工方便、节约成本的优势,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处理高深基坑、场地有限的条件下,则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介绍了将土钉支护与桩锚支护结合应用的实例,总结了土钉桩锚联合支护在高深基坑工程支护中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7.
根据拟建建筑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深度大及土层特性差异较大等特点,综合考虑决定采用一种新型的土钉与桩锚支护相结合的结构体系复合支护方案,介绍了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及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8.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设计了双排桩、土钉墙、桩锚支护、桩顶小挡墙多种支护结构的组合体系,解决了有限空间内临时与永久两种工况下的边坡支护问题。监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位移控制较好,碎石土地层中预应力锚索短期内预应力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地铁二号线中央公园姑施工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设计了深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及时预测计算基坑的位移、沉降及下一步响应,以保证周田建筑物的安全.工程竣工以来,周围建筑物均达到了一级保护的要求,这表明该辅助系统用于深长基坑支护设计计算中,是一套比较实用、科学的软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上海地铁二号线中央公园姑施工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工况,设计了深基坑支护设计计算机辅助系统,及时预测计算基坑的位移、沉降及下一步响应,以保证周田建筑物的安全。工程竣工以来,周围建筑物均达到了一级保护的要求,这表明该辅助系统用于深长基坑支护设计计算中,是一套比较实用、科学的软件。  相似文献   

11.
深圳星河酒店基坑两侧紧邻地铁,周边环境复杂,开挖深度达18.6m。该基坑支护主要为钻孔及人工挖孔咬合桩,为适应基坑周围环境的多样性,还采用了锚杆、植筋墙,利用结构本体换撑,静爆加切割拆除内支撑等工艺。分析了该基坑不同部位水平位移的原因,及基坑变形特征。经监测,基坑变形各项指标均在设计的控制标准之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基坑支护效果。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支护参数对复合支护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长节  李庆金 《岩土力学》2005,26(2):295-298
复合支护技术作为一种有效支护浅基坑(H≤7 m)的围护结构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元法,从不同的支护方法及支护参数分析讨论了对变形的影响,初步得出基坑的侧向变形特性。对于采用复合支护的基坑,它的最大位移发生在基底附近,这与采用土钉支护的基坑不同。对于复合支护的基坑,采用适当的坡度可有效地提高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软岩巷道耦合支护力学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煤矿软岩的独特属性出发,详细论术了耦合支护的研究思路,根据耦合支护力学原理,将其应用于现场实践,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基坑支护工程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新型支护形式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基坑支护的多样性。本文以衡水市现场基坑支护实验工程为背景,工程将装配式可回收支护结构和桩锚支护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数据确定本构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3D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全过程,并分析基坑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对比相同土体和开挖条件下装配式可回收支护结构和桩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装配式可回收深基坑支护形式能更好地控制土体隆起变形,更利于限制深层土体的位移,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坑顶水平位移。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简单速度快,且能回收利用,符合我国绿色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15.
封闭式可缩性金属支架解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斌松  冯强  王涛  刘志强 《岩土力学》2011,32(6):1620-1624
对于深埋、软弱矿山巷道,可缩性金属支架是常用的支护形式,以适应围岩发生较大变形及其压力。针对封闭式可缩性金属支架,考虑在较大荷载作用下或围岩产生较大变形情况下支架节产生缩动时,进行其内力的计算。实际上,地下结构为超静定结构,支架缩动为非可逆过程,且缩动后支架形状会产生变化、卡缆将限制支架变形,这些都将使支架产生残余内力。通过计算支架的缩动残余内力、卡缆作用残余内力和荷载作用内力,并相叠加,进而获得支架缩动后支架的真实内力,从而为可缩性支架的设计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宛良朋  汤开宇  李建林  曹毅  胡静 《岩土力学》2015,36(Z1):476-480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位于大渡河断裂和磨西断裂所切割的断块上,地震发生频繁且烈度高,岩体卸荷强烈,构造稳定性差,裂隙发育集中。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出边坡开挖过程中锚索支护的重要性,也有较多学者对抗剪洞支护的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在已有的锚索支护基础上,基于卸荷理论对设计抗剪洞的再次支护效果和和采用拟静力法模拟的抗震效果进行评估,通过不同高程的关键点的位移响应,较系统地论证抗剪洞设置的必要性。通过研究应力的变化发现锚索支护段和抗剪洞支护段之间形成较为明显的拉裂区域。对工程后期监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深基坑的土钉和桩锚组合式支护体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基坑开挖过程对支护体系结构的位移、应力及稳定安全系数等的影响,分析基坑开挖过程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对2种基坑支护方案进行计算,其一为采用2道土钉加上1道锚杆的土钉与桩锚组合式结构,其二为采用4道土钉加上3道锚杆的土钉与桩锚组合式结构。根据计算结果,对不同支护方案下基坑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分析支护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将现场实际采用的支护方案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李迎富  华心祝  杨科  李志华 《岩土力学》2016,37(5):1425-1433
为了防止类似淮南顾北矿1202(3)上提工作面再次发生突水压架事故,根据上提工作面覆岩破断特征,建立了自然拱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推导出低冒拱和高冒拱的拱高计算式,研究了工作面顶板断裂位置对支架载荷的影响,分别计算出松散含水层在自然拱内、拱外两种条件下的覆岩载荷,确定了滑落失稳和挤压变形失稳的压架判据。研究表明,上提工作面受到松散含水层内水的影响时,易形成高冒拱结构,拱内松散层重度增加,铰接岩块之间的接触力减小,承载关键层受到松散含水层内的水压影响,造成支架上的载荷急剧增大,导致上提工作面易发生突水压架事故。然而影响工作面突水压架既有地质因素,又有开采技术因素,盲目地增加支架工作阻力未必能降低工作面压架风险,支护成本必然急剧增加。基于此,定义了无量纲的压架敏感度指标,分析了压架因素的敏感性,并针对压架敏感性较高的因素,提出了“适当控制采高,开切眼顶板强制放顶,防止直接顶悬顶,采前疏水降压,加固工作面煤壁,提高支架支撑力,合理的设备选型,保证合理的工作面推进速度”等防压架对策,为类似条件下上提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深部软岩巷道锚网索耦合支护非线性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孙晓明  何满潮  杨晓杰 《岩土力学》2006,27(7):1061-1065
由于深部软岩巷道工程岩体介质已进入到塑性大变形阶段,其破坏主要是由于支护体与围岩之间的不耦合造成的,因此提出了锚网索耦合支护非线性设计方法。与传统的线性参数设计不同,该方法在变形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最佳耦合过程进行强度设计,提出锚网索耦合支护参数,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反馈设计进行修正。与新奥法不同,采用该设计方法进行锚网索耦合支护既能充分发挥锚网主动支护浅部围岩的能力,又能通过锚索调动深部围岩强度的支护能力,从而可以实现软岩巷道支护体与围岩在强度上、刚度上和结构上的耦合,保证软岩巷道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