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地理学报》2006,8(4):I0001-I0004
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晋东南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古地理及聚煤作用研究邵龙义肖正辉何志平刘永福尚潞君张鹏飞8(1):043-052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八段沉积相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8(1):053-062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探讨——以吉林-辽宁地区新元古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妥坝煤田内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分析,对妥坝煤田的沉积相进行总结,判断煤田的沉积环境,恢复了妥坝煤田二叠世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格局。在认真研究妥坝煤田控煤因素,特别是控煤沉积环境及控煤构造样式基础上,研究后期地质事件所诱发的主要构造活动对煤层的影响,剖析了该煤田的主要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土门格拉煤田沉积剖面的系统研究分析、沉积相进行总结,判断煤田的沉积环境,恢复了土门格拉煤田晚三叠世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格局。在研究土门格拉煤田控煤因素,特别是控煤沉积环境及控煤构造样式基础上,研究后期地质事件所诱发的主要构造活动对煤层的影响,剖析了该煤田的主要聚煤规律.  相似文献   

4.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近海煤田地质特征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亭  罗晋辉 《贵州地质》1993,10(4):291-299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田位于川滇古陆和川黔碳酸盐台地之间,是颇为典型的近海煤田。其地质特征及聚煤规律是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同沉积构造、海平面升降及地质事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六盘水煤田是贵州的主要产煤区之一,地处黔南坳陷六盘水断坳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上二叠统龙潭组、长兴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大,含煤性由中部向西北、南东方向逐渐变差。区内含煤地层的发育主要与含煤岩系基底构造和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有关,晚二叠世早期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对含煤岩系基底起到填平补齐作用。盘县—水城古断裂控制着陆相与过渡相的分界,进而控制着两侧含煤地层的含煤性,沉积古地理自西向东由陆相逐渐向海陆交互相过渡,盘县、水城一带聚煤中心为多期次聚煤作用叠加所致。由聚煤中心向西北(陆相)、东南(海相)方向,含煤性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南缘大南湖煤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以往对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的认识不够完善,制约了煤层的综合开采。本研究基于钻孔与剖面露头资料对大南湖煤田含煤岩系沉积特征、岩相古地理及聚煤规律进行分析。大南湖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西山窑组中段,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5种岩石类型,可划分出15种岩相类型。大南湖煤田在中侏罗世早期从东北至西南方向依次发育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河流三角洲和浅湖沉积,聚煤作用受构造沉降和物源供给的共同控制,在三角洲间湾和泛滥平原环境中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认识木里煤田煤系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踏勘及钻井等资料分析,对木里煤田西部地区聚煤期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古地理特征及聚煤作用分析。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西部地区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3级层序;中侏罗世早-中期(即层序2-层序3沉积期)是整个木里煤田西部的主要聚煤期,沉积相多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浅湖相为主,物源主要来自于NE向;其中以中侏罗世早期的聚煤环境最好,形成了聚乎更聚煤中心;中侏罗世中期成煤环境相对变差,煤层厚度变薄层数增多,聚煤中心西移至雪霍立、哆嗦公玛。沉积相及古地理特征对聚煤作用具有显著的影响和控制,这一认识对木里煤田西部煤及煤系矿产勘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九道岭井田位于辽宁阜新煤田的西南部,勘查面积24km^2,煤炭资源量丰富,是一个具有远景发展的含煤地区。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作用,并对其含煤岩系的沉积旋回结构及可采煤层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九道岭井田沙海组聚煤作用可分为两个主要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第一旋回的上部4煤层及5煤层沉积时期:第二聚煤期为第三旋回顶部的二煤层沉积时期。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以上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将于2000年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古水文、古岩  相似文献   

10.
《古地理学报》2000,2(1):84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辽河油田等单位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将于 2 0 0 0年 8月在辽河油田召开。会议议题有世纪之交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的回顾与展望 ,沉积环境、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 ,古生态及生物古地理 ,古构造及构造古地理 ,自然地理古地理及第四纪古地理 ,古水文、古岩溶、古土壤、古气侯 ,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 ,盆地沉积学 ,现代沉积 ,环境沉积学 ,油气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煤田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层控矿床及…  相似文献   

11.
过去30年间,在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等沉积学理论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在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作用、海侵事件成煤作用以及超厚煤层的多阶段泥炭地叠加成因模式等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可容空间概念的聚煤模式,并将可进行区域对比的等时性地层单元(层序)与传统岩相古地理研究相结合,重建中国各聚煤期等时性岩相古地理,进行富煤带及聚煤中心迁移规律分析。随着煤层气及煤系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不断深入,煤相及沉积有机相研究作为煤及泥质岩生烃潜力评价的重要方法重新受到关注。“含煤系统”概念将含煤盆地中各种地质信息进行融合与集成,包括古泥炭堆积的原始特征、含煤岩系的地层格架及煤层丰度、煤中硫含量与分布特征、煤变质程度或煤阶等。近年来,煤层作为“深时”古气候信息的载体,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煤中丝质体含量可用来研究古泥炭地火灾事件及大气氧含量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深时”时间尺度度量方法,可用来研究古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及其所反映的净初级生产力与大气CO2变化趋势。未来含煤岩系沉积学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与煤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预测模式,以及煤层在地球长、短周期气候变化旋回中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沉积演化及聚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邵龙义 《沉积学报》1998,16(2):55-60
位于上扬子板块的贵州、滇东、川南地区发育着丰富的晚二叠世煤炭资源,本文对该区晚二叠世地层、沉积环境和古地理进行系统研究,提出该区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案,在沉积环境方面,提出本区三大相区、五种沉积体系和多种沉积相类型。分龙潭早期、龙潭晚期和长兴期。论述了研究区晚二叠世古地理演化。并对聚煤作用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煤层发育层位受幕式聚煤作用控制,煤层厚度则与下伏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有关,聚煤有利部位为位于海陆交互相区的黔西地区,有利聚煤的沉积体系为三角洲-潮坪体系。  相似文献   

13.
潘慧 《山西地质》2014,(5):123-124
根据已有的钻孔资料和踏勘资料,运用煤田地质学、煤矿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本文分析了沁水煤田北缘寿阳北矿区15号煤,得出该煤层沉积环境、沉积特征、煤厚变化趋势及聚煤规律。研究表明该矿区15号煤沉积环境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潮坪—潮间带。这个沉积体系的废弃阶段是聚煤作用的较好时期,也是聚煤的较好场所。该区的煤层发育主要受沉积环境、构造和古气候等因素控制。其研究成果为今后矿山开采及外围找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国栋 《沉积学报》1990,8(2):32-32
该书作者冯增昭教授长期从事沉积学、碳酸盐岩岩石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著有多本有关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著作,《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一书就是作者杰出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是作者集十四年研究成果而撰写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含煤岩系沉积学从最初的旋回层理论到沉积模式,再到现阶段层序地层学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已经在含煤岩系沉积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1)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平衡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受到重视,层序地层学提供了等时性地层单元,用于中国六大聚煤区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下岩相古地理的重建,为预测各聚煤期聚煤中心及富煤带的分布起到指导性作用。随着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煤相及沉积有机相的发育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划分方案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近年来,煤系共伴生矿产已经成为当今煤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含煤盆地的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矿、三稀矿产、石墨等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部分共伴生矿产潜在的价值甚至超过煤炭本身。古地理作为研究煤系矿产资源的先决条件,与之联系密切,为这些矿产的研究和勘探提供极大的帮助。(3)煤作为泥炭地的产物和重要的沉积载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深时”古气候信息。以米兰科维奇旋回作为地层时间的“度量”工具,可以通过分析煤中碳的聚集速率,进而分析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大气CO2的变化趋势;而随着对煤中惰质组成因的重新认识,蕴含在煤中的古野火信息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煤中惰质组的含量对地质历史中古泥炭地野火事件以及大气氧含量的估算也成为古环境研究的新方向。中国聚煤模式及聚煤古地理今后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对不同构造背景下含煤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各聚煤期的聚煤古地理及聚煤规律、有益煤系共伴生矿产的古地理重建、含煤岩系“深时”古气候信息以及大数据驱动下的含煤岩系古地理定量化研究等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研究区岩心数据、测井等资料对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出三个层序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黔西北晚二叠世的聚煤模式。分析认为:研究区晚二叠世厚煤层的形成与分布直接受控于古沉积环境,水城、纳雍一带聚煤中心的三角洲沉积组合利于厚煤层的形成;聚煤中心的迁移受控于沉积盆地旋转引起的旋转旋回沉积机制;龙潭期—长兴期持续海进是研究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沉积期,尤其是晚二叠世沉积盆地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导致可容纳空间变化的非均一性,致使聚煤中心发生逆时针方向的北迁和回迁。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卡姆斯特煤田钻孔测井、野外露头及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应用经典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识别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并根据地层叠置样式、沉积旋回特征细分为6个体系域。通过沉积基础图件、沉积环境的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八道湾组沉积演化主要受古地形起伏、古气候条件等古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确定研究区内目的层段主要在高位和低位时期聚煤,湖侵时期不利于聚煤。通过详细研究卡姆斯特煤田八道湾组的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为今后寻找和开发卡姆斯特地区煤炭资源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贵州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属地质矿产部岩相古地理研究项目。 文中力图反映我省煤田工作丰富实践,在此基础上综合我队工作中体会,应用沉积相新理论,着重于沉积相分析与聚煤盆地控煤因素两方面研究,提出潮坪成煤观点。 沉积相分析:以沉积中最常见而又容易直接观察到的原生沉积构造,作为研究沉积岩本身与解释沉积环境的主要手段,并以沉积岩中的垂向沉积构造序列或组合,作为确定特定环境的标志,据上,晚二叠世沉积相作如下划分: 对上述各相较详细进行了叙述。并简述了古地理演变,提出了晚二叠世沉积相模式。 聚煤盆地控制因素:从岩石组合(含煤岩系),煤质分布规律,古环境分析,古地理展布,成煤物质与古气候等多方面控煤因素进行了论述。划分为三种聚煤古地理类型:陆地冲积平原类型;海陆交替相潮坪类型:半局限台地相碳酸盐类型。对三种类型聚煤特征进行了叙述。最后提出了聚煤必须具备三个因素:1)气候温暖湿润多雨,适宜比较高级植物繁生;2)具备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地貌条件;3)有利地貌条件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的构造条件。据此,提出普查勘探地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滇黔北威信凹陷晚二叠世含煤岩系的“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相变化地带,利用地层剖面上的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等沉积相判别标志分析研究区的沉积环境及其空间演化,并总结煤质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识别层序与体系域关键界面,建立研究区晚二叠世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充分讨论研究区厚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规律。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为河流冲积平原体系、三角洲-潮坪体系及碳酸盐岩台地体系,成煤环境主要为河流冲积平原中的泛滥盆地河漫沼泽和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中的上三角洲平原;厚煤层在层序地层中的位置与古地理背景有关,研究区C15,C19煤层形成于最大海泛面附近,C25煤层形成于初始海泛面附近;根据煤质变化规律和煤厚变化特征,在研究区西部的彝良-盐津一带有寻找优质煤炭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是碳酸盐岩石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勘探与碳酸盐岩有关的矿产时,都要对它的岩性、岩相作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沉积环境,并揭示其和矿产形成、分布和富集的内在联系。近二十年来,对沉积模式的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由于它对石油、煤和一些固体层状沉积矿产的预测与勘探起了重要作用,并且在海洋地质学、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地理学、工程地质学和金属及非金属固体层控矿床等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