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旧60°棱镜等高仪是指本世纪初发明的“大地式”60°棱镜等高仪。它的基本结构是将60°棱镜(含水银盘及棱镜校正机构)作为一般光学经纬仪的附件,构成一种既能用于一般三  相似文献   

2.
技术问答     
问:威待T_2经纬仪的几项主要检查结果均合乎要求,但在山区观测当垂直角相当大时(有时甚至大于45°),2C的变动范围总是超限,而且似乎仰角的2C为正,俯角的为负,这是什么原因?(广东 邓集东)答:“2C”在一般习惯上称之为“两倍照准差”,假定在观测时其他误差都不存在,或者微小到可以完全不加顾及的情况下,由于视准轴差C即照准轴不垂直于水平轴之微小角差而引起的同一水平方向正镜与倒镜观测值之差,体现为2C。对于垂直角为α的观测目标来说,由于C的影响。观测一次将具有方向误差为  相似文献   

3.
前言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某些工程中,需要测定大量的三、四等天文经纬度及方位角。其中以天文经度问题较多。一般都是采用高精度仪器按金格尔法或中天法测表差,或者采用中等光学经纬仪按多星等高法或天顶距法测表差定经度。前者仪器笨重,携带困难,后者观测计算都较繁琐,且精度不易保证(稜镜等高法除外),都不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如果采用中等光学经纬仪按金格尔法测表差定经度是否能获得应有的精度?虽然曾有人作过一些试探性观测,但没有结论。为了解决业务上的迫切需要,我们组织了有限的人力和仪器,从1963年9月到1964年3月在某地(ψ≈30°)进行了一些观测。经初步分析,结果精度是能满足三等天文经度的要求。现将有关观测实验的几个方面阐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时空特征分析及分区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了全球VTEC时空分区特征,提出了IONEX单天产品发布的改进策略和VTEC时空分区建模方法,包括组合函数与IRI2007模型背景场建模方法。纬度10°~70°、经度60°~180°范围内单天VTEC分区建模与结果分析表明,分区建模极大地降低了模型的复杂性。上述两种方法均可得中低纬分区B13约为高纬分区A23中误差(2~3TECU)的2倍,验证了顾及VTEC时空特征分区建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经验集锦     
再谈偏角法的潜力前文刊登后(见59年第11期),有些同志来信要求知道摆镜两次的测算方法。原文介绍,节约镜次不多。此法虽然要摆镜两次,但比原偏角法的设置方式至少还能节约镜次二次(一倍)  相似文献   

6.
电子经纬仪轴系补偿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电子经纬仪中单轴、双轴和三轴补偿的原理及检定方法,对三轴补偿效果用目前拥有三轴补偿的典型仪器:Tc2002(Leica).Geodimeter540(Geotranics)和PTS-V2(Pentax)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一.经纬仪视准轴误差经纬仪视准轴误差为主要仪器误差之一。望远镜的视准轴就是十字丝交点与物镜后主点的连线(内轴)和再从前主点引平行于内轴的直线(外轴)。一般物镜极薄,它的光心和主点一般认为是共点,因而视准轴被称为十字丝的交点与物镜光心的连线。  相似文献   

8.
一个植被双向反射模式的反演控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刚 《遥感学报》1999,3(3):176-181
利用地面遥感观测数据,对一个浑浊介质假定下的植被双向反射模式,增加了对太阳漫射辐射因素处理,在可见光波段上,进行了系列模式反演试验。这些试验有助于完善植被双向反射模式中物理过程的描述,了解模式反演过程的控制和选择合适遥感观测数据进行模式反演。分析试验结果发现:(1) 对 L A I进行初值预估有利于获得较好的植被双向反射模式反演结果。(2) 加入植被对太阳漫射辐射的反射过程描述,可以使植被双向反射模式的反演结果更加合理。(3) 使用在太阳天顶角不太大( < 45°) 和太阳方位角偏离180°不多( < 45°) 观测条件下得到的遥感数据,可以使植被双向反射模式的反演结果较好。(4) 在31°—61°的太阳天顶角范围和136°—258°的太阳方位角范围内,多角度观测使太阳天顶角和方位角因素对 L A I反演结果的影响不显著。(5) 当太阳漫射辐射的份额不大时,对 L A I反演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如果只针对 L A I,那么对反演植被双向反射模式所应用的地面遥感数据可以不进行大气校正处理,这样的结果虽然是从对地面遥感数据的处理中获得的,仍然对卫星遥感的观测时段选择和卫星遥感数据的选取和分析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旋转自由度激光经纬仪的扫描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给出二旋转自由度激光经纬仪的铅垂面扫描方程和圆锥面扫描方程的推演结果,然后着重推演三旋转自由度激光经纬仪的扫描方程,其中包括绕竖轴(主轴)旋转生成的单叶双曲面扫描方程,绕横轴(副轴)旋转的单叶双曲面扫描方程以及绕视准轴(第三轴)旋转的给定方位的平面扫描方程。  相似文献   

10.
(四)自动数字测相中几个问题(a)大小角度判别和扩角检相在自动数字测相过程中,测量接近0°的小角度和接近360°的大角度时,由于噪音干扰使测相信号抖动,使测相结果差错很大,或使显示数字乱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般采用分频方法,将检相角度范围扩大到720°,使在360°附近的大角度不致成为易于发生差错的检相角度,而对于0°附近的小角度加上360°。这样使得小角度都能在360°附近检相,从而避免检相差错。这种方法称为扩角检相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克服101型平台仪在读垂直角时观测员须转身90°的不便,而介绍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的两种改装垂直角读数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作者能够找到的材料来看,观测恒星等高以解求经纬度的方法,一般推溯至高斯,高斯曾于19世纪之初用六分仪观测三星等高以测定经纬度。其后散姆奈于1837年提出用定位线法来解求船舶所在的位置,但所观测的天体并不等高。克劳与德延谷于1910年提出观测多于三个的恒星等高以测定经纬度的图解法,于其时曾设计出60°稜镜等高仪,并对仪器的误差及解算的理论详作研究。我国测量学者胡明城等于1946年出版等高观测手册一书,详述观测和计算的方法,对于等高仪器误差的探讨有独到的研究。苏联学者马札耶夫于1945年出版45°等高星表,他将选星的方法大加改进,此星表的使用甚为便利,远优于其他星表。马札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南大洋2009—2020年的Argo浮标温盐剖面数据,通过绘制温度和盐度空间分布图的定性分析以及三维聚类可视化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南大洋印度洋扇区的多水团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60°S~67°S,60°E~80°E之间的海域,海水温度在-1.9~2.5℃之间,盐度在32~34.75 psu之间.整个研究区域海水温...  相似文献   

14.
宽视场遥感相机在轨成像期间,受地球自转、卫星颤振、姿态机动等因素影响而产生像移,导致成像质量降低。为此,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宽视场遥感相机的像移速度模型,并考虑了离轴角对计算精度的影响,推导了离轴三反相机像移速度和偏流角解析式。以某卫星为例,仿真分析了3种典型成像模式下像移速度和偏流角在焦面的分布情况,仿真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像移速度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侧摆兼具俯仰成像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像移补偿策略。补偿效果表明,卫星侧摆35°兼具俯仰35°成像时,采用全局优化偏流角匹配策略能保证整个焦面区域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均大于0.95(16级);采用局部优化偏流角匹配策略能保证焦面重点观测目标的MTF大于0.95(96级);采用提出的像移速度匹配策略在分11组调节行周期情况下,能保证整个焦面区域的MTF均大于0.95(16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像移补偿策略能有效解决侧摆兼具俯仰成像时的像质下降问题,可为宽视场遥感相机像移补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7种不同高度角BDS-3短基线RTK解算实验,参与解算频率包括单频(B1C、B2a、B1I、B3I)、双频组合(B1C/B2a、B1C/B3I、B1I/B2a、B1I/B3I)以及三频组合(B1C/B2a/B3I、B1I/B2a/B3I)。实验结果表明,BDS-3卫星可见数随高度角的增加而降低,PDOP值随高度角的增加而增加;在单频RTK性能方面,B1I和B3I定位性能稳定,受高度角影响较小,但在低高度角(10°~20°)的情况下,B1C和B2a定位性能更优;在双频RTK性能方面,B1I/B3I组合短基线RTK定位性能稳定,即使在极端高度角(40°)时,水平定位精度优于2 cm,高程定位精度优于4 cm;在三频RTK性能方面,B1I/B2a/B3I组合短基线RTK定位性能稳定,即使在极端高度角(40°)时,水平定位精度优于2 cm,高程定位精度优于4 cm。  相似文献   

16.
后方交会定点是平面控制测量中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作业中有些规定很值得探讨,从本质上弄清这些问题,对理解和执行这些规定是有好处的。一、后方交会点距危险圆的远近问题在《航测外业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关于解析法后方交会只规定了交会角和(γ δ)、(γ-δ)的大小,并未规定所求点距危险圆的远近。但在个别书刊中,把(γ δ)定在170°—190°之间,认为就是所求点在危险圆半径的1/5范围内,实际上这是不严密的。  相似文献   

17.
秦岭山区地形因子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选取2001、2009和2017年MODIS陆地产品MOD13Q1数据和DEM数据,从DEM中提取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和坡向,与MODIS的NDVI数据结合,分析了地形对秦岭地区植被空间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NDVI随着高程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高程1800 m左右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减小;(2)NDVI在坡度0°~5°间逐渐增大,在5°~40°呈稳定趋势,从40°开始缓慢减小,60°达到乔木能够生长的坡面倾角临界值,当坡面倾角大于60°时植被指数开始快速减小;(3)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坡向在NW 270°~360°,SE 240°~270°之间的植被长势较好,其余坡向上长势一般。  相似文献   

18.
针对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数据分析中心对快速、超快速轨道产品精度及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全球跟踪站分布不均匀性的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观测方程GDOP(geometric dilution of precision)值的优化选站SSS(selected step by step)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精密定轨最小地面跟踪站数与地面最优跟踪站数的计算方法,分别通过s°×s°和k°×k°带全球网格划分,筛选最小跟踪站全球分布,以定轨观测方程GDOP值最小为准则,逐步累加筛选定轨全球跟踪站最优分布。连续6 d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选站模型,在相同数据处理能力条件下,定轨精度可达整体处理的90%,处理时间缩短50%以上;与一般策略对比表明,SSS模型计算出的轨道精度相当,时间节约20%左右;此模型所选跟踪站为最优或次优,提高了分析中心数据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温刚 《遥感学报》1998,2(4):270-275
利用NOAA/NASAPathfinderAVHRR陆地数据集,建立了中国东部季风区(108°-123°E,21°-45°N)的1986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平图像序列。对此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前2个主成分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场展示了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物候季节性特征和地域差异。南岭一五夷山以南的华南地区,植被生长季的物候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在南岭-五夷山以北地区,植被生长季的物候季节性特征明显,可以比较清晰地确定生长季的变化过程。以淮河流域为界,植被生长季的物候季节性特征又存在明显差异。华北平原表现出强烈的双峰植被物候过程。淮河以南地区,虽然也存在这种双峰物候过程,但比较华北平原的植被,还具有持续性的植被生长特征。淮河流域构成一条区分南北物候季节特征差异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20.
从重力异常相关性分析、地面重力异常场逼近效果以及数值计算稳定性出发,讨论分析了外部引力场扰动点质量赋值模式的数据结构,提出以窗口移动方式控制点质量对场元观测的作用范围,简化了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解算经结构简化后具有稀疏矩阵特征的边值条件方程的超松弛迭代法,并实际解算了中国地区(0°~60°N,70°E~140°E)1°×1°点质量。最后对解算结果作了全面分析和检验,证明以窗口移动方式简化解算点质量的数据结构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