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丁文江先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对我国早期的地质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科学界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黄汲清教授在《我国地质科学从萌芽阶段到初步开展阶段中名列第一的先驱学者》一文中说:丁文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教学机构首脑""中国第一位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第一篇正式地质调查报告的作者""中国第一位远征边疆的地质学家""中国第一位进行煤田地质详测并拟  相似文献   

2.
<正>百年来,中国的地质科学,乃至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走过了荆棘载途但风光一路的历程。这期间,前辈科学工作者的作用至关重要。回看百年路程,了解和认识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学术成长历程,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人生观、科学观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章鸿钊先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于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是不可或缺、擎旗托众的巨擘。  相似文献   

3.
我院院长张伯声教授今年已79岁高龄了。1930年他从美国留学回国从事地质教育事业,至今已整整五十二个寒暑。他是我国地质界中迄今健在的老前辈之一。由于他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地献身于祖国的地质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培育出了一批批地质英才;由于他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和在地质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件件重大贡献,从而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在我国地质界享有盛誉。 张伯声教授,曾用名张遹骏,1903年6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在小学期间,他就是一名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4.
一位为中国地质事业整整奋斗 65个春秋的长者、良师、益友 ,走了。作为晚辈、学生和同事 ,我们对着老人的遗体深深鞠躬 ,是告别 ,更是对老人默默地述说我们的遗憾 :再也不能聆听老人指点山东地矿事业怎样朝着地学前沿进取、聆听老人对发展山东地矿事业的卓识远见。曹国权先生 1 93 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由此与中国地质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 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党的事业奋斗到终生。 1 94 0年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 ,相继在川东南和湘中地区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新中国成立后 ,在担任中国地质指导委员会、国家地质勘探总局和华北…  相似文献   

5.
著名矿床地质学家──祁思敬教授祁思敬教授是在新中国成立之际选择了地质事业,是解放初期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著名地质学家之一.他曾经是张炳扭先生和冯景兰先生的学生和助教,同他们一起为我国矿床学学科教学建设做过多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学会从1922年成立以来,到今年已是年满“花甲”,整整六十周年了。在这六十年的岁月中,它同我们国家民族一样,历尽艰辛,饱经风霜,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获得了重要的发展。会员由创建时的二十六人,发展到今天的四万多人,并为中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国地质学会的发展与壮大,是同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与兴盛分不开的;是同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与提高分不开的;也是同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壮大分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百年风云,多少风流人物在历史中匆匆走过,留下一个个蹒跚的背影,和越发厚重的地质事业。让人不禁想起,有一位旷世伟人,在他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始终心系新中国地质事业,至死,仍有夙愿未竟。而本文将追根溯源,为读者再现毛泽东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这种深深羁绊。1925年深秋,青年毛泽东独立长沙橘子洲头。身边,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北去湘水;西望,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岳麓峰  相似文献   

8.
正百年地调,百年沧桑。回眸历史,是过去对现在的忠告,是现在对未来的问候。1916年2月,民国政府农商部设立直属的地质调查局。同年10月,地质调查局更名为地质调查所,实行独立核算。自此,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发展历史的序幕正式拉开。我们回顾地质调查百年发展历史,就是要瞄准"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当代地质调查事业更加紧密地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就是要更好地把握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创新地质事业,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星火燎原"、"奋斗发现",这是地质部老部长李四光为第一代海洋地质调查船"星火号"题名时对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寓意和心愿。作为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的基础平台——调查船,伴着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装备从简陋到精良,力助调查工作从近海迈向远海、走向大洋、登上南极,在海洋地质、海底矿产、环境工程等方面研究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一起与新中国海洋地质事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时过境迁,当时的第一艘海洋调查船是什么样,海洋地质调查船都有哪些?本刊选登主要海洋地质调查船和部分科考船图文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宋]郑樵《通志·总序》中国近代地质科学萌芽于清朝晚期,从最初通过译著与报刊途径传播地质学知识(1911年以前),到地质科学初步开展阶段(至1922年),即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早期。一些有识之士、学者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彰显他们在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本文参照黄汲清  相似文献   

11.
<正>地质工作是相当艰苦的,许多地质院校以"地质事业是强者的事业,是豪迈的事业",来给学生励志,那么,青藏高原的地质工作就更是艰辛万分。但有一个人,他毅然舍弃舒适的城市生活,一次次放弃能调动到待遇优厚的其它工作岗位的难得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北平1929年,孙健初来到位于北平西城兵马司胡同9号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这里,是他地质事业真正开始的地方。既没有背景,也没有主动去求职,孙健初是如何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的呢?大学毕业前夕,孙健初利用自己在山西调查时所掌握的翔实资料,结合专业思考,撰写了题为《山西太古界地层之研究》的论文。这篇论文受到了包括山西大学瑞典籍教授、瑞华博物考察会会长新常福等专家的好评,先后在《瑞  相似文献   

13.
正陈述彭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战略家和教育家。先生倾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地图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代宗师,先生一生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谦逊正直。他的科学精神和思想品格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相似文献   

14.
正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从1956年筹建河南省地质局,如今已60年了。回顾河南省地质工作60年的发展,有一位老人令人敬仰、令人怀念,他就是新中国河南省地质事业奠基人、原河南省地质局副局长兼第一任总工程师、五届全国人大代表韩影山同志。我一定要回到河南韩影山同志原籍河北,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著名地质科学家李四光的学生,毕业后来到河南省从事地质工作到1995年病逝,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河南地质事业。他初到河南(省会在开封),在民国政府地质调查所任技佐。  相似文献   

15.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原《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是教育部主管、长安大学主办的地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季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 ,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 ,其办刊宗旨为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促进我校和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 ,推动中国地球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 ,繁荣地质找矿和地质工程建设事业 ,推出一大批中青年地学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刊登内容主要包括 :基础地质(地层、古生物、矿物、岩石、构造 )、矿床地质、能源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  相似文献   

16.
<正>丁文江先生是近代中国科学史、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之一。81年前,先生因公殉职。英商《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赞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这是对其一生最中肯的总结和诠释。虽然先生从未标榜过"爱国",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而勤勉努力的精神,"为全种万世而牺牲个体一时"的爱国情怀,至今仍熠熠生辉。科学救国的实干者文江先生少年负笈东瀛、辗  相似文献   

17.
正翁文灏(1889—1971)先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也是近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会员之一,也是中国地理学会第一至第十届会长。已有研究指出,他在地质矿产调查、地层古生物、地质图、地震、煤炭、  相似文献   

18.
正章鸿钊,字演群、号爱存,笔名半粟,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1951年9月6日逝世于南京,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学史学家,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地质学家;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  相似文献   

19.
刘国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我院前副院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祖国地质科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凝结智慧,足迹几乎遍及了包括台湾省在内的祖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发展祖国的地质事业,培养地质人才,寻找矿产讨源,解决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发展具行我国特色的工程地质学,尤其是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和灾害地质学等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会议 2月 2 3~ 2 4日在郑州科技馆召开 ,到会学会理事与代表 2 0 0人。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卫斌、副厅长兼地质学会理事长段子清、省科学技术学会助理巡视员、学会部部长叶琳出席了会议。卫斌厅长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宣布同意河南省地质学会挂靠国土资源厅 ,并在财力、物力、办事机构设置和办公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他要求全省地质科技人员要坚定从事地质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坚持不懈地把我省地质工作做得更加扎实 ,更加富有成效 ,开辟我省地质矿产业新天地 ;要开拓学会工作新思路、新领域 ,树立“大国土”观念 ,把握世界地球科学和地质矿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