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由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地质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地面沉降学术讨论会”于去年11月24日至30日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全国各地及上海市有关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专家、教授,也有年富力强的年青专家和热心学术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共135名正式代表和15名列席代表。这次会议共收到57篇论文和5篇译文,其中关于地面沉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研究论文14篇,运用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65,23(3):242-243
中国地质学会于3月4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和列席人员共362人,他们来自生产、科研和教学的145个单位。这次会议以革命化的精神打破了过去学术会议只宣读论文的陈规,达到了相互间进行学术交流并促进生产的效果。会议收到论文377篇。根  相似文献   

3.
蔡桂鸿 《中国岩溶》1982,1(2):159-162
<正> 第八届国际洞穴会议于1981年7月18日至24日在美国肯塔基州Bowing Green市召开。这次会议由美国洞穴协会主办,具体筹备的是西肯塔基大学地质地理系。参加会议的国际洞穴协会成员国代表共有一千一百余人,其中东道主美国的代表人数将近一半。会议分别在四个报告厅进行。会前印制了会议文集,共刊载论文319篇,大多属摘要性质。我国岩溶工作者提交大会的论文共有9篇,主要是介绍南方岩溶地貌和岩溶水文地质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学会首届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于1979年11月2日—10日在苏州召开。这次学术会议是我国工程地质界一次空前的盛会。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许杰同志亲自到会指导并为大会致开幕词。参加会议的代表共二百人。大会收到论文317篇,反映了我国工程地质学的水平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会议进行了大会论文宣读和小组中心议题发言及讨论。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与会代表广泛交流了学术  相似文献   

5.
1986年8月1日至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举行了第九届国际洞穴学大会,同时还召开了国际洞穴学会成员国代表会议。共有35个国家的代表450余人参加了大会,中国有3名代表出席。 会议论文集共2卷,纳入论文256篇,近30个国家提交了论文。中国共提交论文16篇,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理所,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及四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  相似文献   

6.
今年在南昌市召开了江西地质学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 会议共交流论文39篇,其中15篇进行了大会交流。省二机局721矿水文地质工程师陈建华同志  相似文献   

7.
国内 学术性会议 第四纪地质与第四纪冰川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召集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9月 全国岩溶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召集岩溶地质调查队主办10月 全国地质力学经验交流会 中国地质学会召集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11月 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学术会议 中国地质学会召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主办 技术经验交流会议 静力触探经验交流会 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2月 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设计经验交流会 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召集广东省水电局主办3月 全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经验交流会 } 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主办8月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相似文献   

8.
于6月10日至12日召开。主要任务是总结学会五年的工作、改选理事会和进行学术交流。来自生产、科研、教学单位的代表共计137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代表58人;收到论文28篇。大会交流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貌、第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学会遥感地质专业委员会于去年12月在成都市召开首届水文、工程、环境遥感地质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代表100人,列席代表30人。会议收到论文97篇。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特点是:遥感技术密切为国家重点经济建设项目服务。论文包括了有关上海经济区、山西能源基地的水资源和工程地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于1986年10月20日至24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这次大会共有36个国家的450名代表参加。会议论文集共编入265篇论文,列入大会宣读的论文计148篇。我国由11个部委系统的2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共有70篇论文编入文集(占25%强),有22篇论文在大会宣读。 这次会议共分成六个专题组,即为土木工程和采矿工程的岩体工程地质研究;与软岩地基和开挖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土体地基的工程地质研究;与水利水电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公路、铁路和海岸工程的工程地质;环境规划和城市区的工程地质。另外,还举办了地热工程方面的工程地质和与核废料处理有关的工程地质两次专题讨论会。 会议决定,第六届工程地质大会将于1990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 由于一些原因,我们只发表孔德坊和陈德基、许兵撰写的两篇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由北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等六个组织联合发起的这次讨论会,于1986年12月在京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冶区的地质、城建、地震、环保等系统的163位代表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论文250余篇,选取165篇在大会上交流,内容涉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物化探及遥感等。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城市地质研  相似文献   

12.
型》科研成果评审会 于今年元月在京召开。有关业务部门的30个单位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该成果属原国家重点科技研究项目第21项《岩溶充水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武汉、长春、河北、成都地质学院、南京大学以及冀  相似文献   

13.
省地质学会物化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于1983年9月3日至6日在昆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地质、冶金、煤炭、石油、水电、地震、建材、核工业等系统的单位,以及水文地质部队、地州(市)水利局、规划设计管理处、大专院校的代表90余人。自1981年第一次学术会议以来,物化探工作又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大量地质——找矿成果(信息)。这次会议交流了金属矿、地下水、地热、工程地质、深部地壳构造等方面的论文和工作成果共47篇。概括  相似文献   

14.
谢云鹤 《地质论评》1981,27(5):封三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山西地质学会组织的《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5月9日至5月15日在太原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九个省市的近70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代表和特邀代表107人,太原市有关单位列席代表近百人。会议收到论文70篇。中国地质学会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地质学会共同召开的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10月底在甘肃武威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地质、水利、农业、城建、冶金、石油等系统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代表共计107人。会议收到论文51篇,包括区域水文地质15篇,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参数计算22篇,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技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工程地质学术研讨会通过两天的大会报告和专题讨论 ,圆满地完成了预期任务。我受大会组织委员会的委托 ,作本次会议的学术总结报告 ,并代表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向这次会议的举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恩施州电力总公司、恩施州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鹤峰桃花山水电有限责任公司 ,向热情支持这次会议的恩施州政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中南电力设计院、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等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会议从提交的百余篇会议论文中收录优秀论文 4 4篇 ,共 4 8万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学会全国岩溶(喀斯特)学术会议于2月14日至23日在桂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铁道、水利水电、地质、建筑、冶金、煤炭、机械工业与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有关专业人员140多人。提交的论文共93篇。会议开始,对如何突出政治、高举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坑探工程第一次学术会议于1981年11月11日,在武汉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冶金、二机、建材、电力、铁道、交通、地质等部门及全国24个省、区探矿工程分会的代表共162人。会议收到论文85篇(选用82篇),大会宣读45篇。论文内容丰富,涉及坑探工程的各个领域。坑探工程作为重要的探矿工程手段,已在全国各部门的地质普查找矿勘探中起了巨大作用。三十二年来共掘进坑道800多万米,浅井800多万米,探槽17,900多万立方米,坑道钻、取样钻进尺120万米,这次学术会议论文是建国以来,坑探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地质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矿分析专业委员会召开“水质分析讨论会”,于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地质局中心实验室和成都水文队实验室共同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冶金、化工、地质、水文基建工程兵以及科研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三十二人,交流的论文和资料23篇。会议还邀请省环保科研所及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观测站的同志到会。并作了“关于工业废水的测定”和“成都地区地下水质情况调查”的学术报告。这次座谈会,使代表们受到了启发,互通了  相似文献   

20.
国家地质总局教育组最近召开了地质院校工程地质专业教材会议。武汉、长春、成都、河北等地质学院,南京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程地质教研室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