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章针对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地震灾害预防工作,叙述了苏联、日本、美国地震预报工作的近况与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的发展历程,强调地震预防的主攻方向是抗震,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应加强地震危险区划的研究工作,以及继续重视短期及临震预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3.
1997年1~4月新疆伽师发生罕见的强震群活动。几个月内在十分狭小的区域内发生7次6级强震,是新疆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概述了伽师地震3次准确和较为准确的临震预报;总结了地点已知的后续强震临震预报的科学和实践问题;论述了震例总结与现实预报的差异,以及地震孕育的复杂性和地震预报的现实做法。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震害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解决地震预报的根本出路是从经验预报或统计预报转变为物理预报.但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复杂的动力过程,目前还不能用适当的动力学方程(微分方程组)表示,不能用解析方法研究地震活动演化的物理机制.用地震资料及其它地球物理与地质资料重构地震孕育复杂动力系统,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由于强震前较长时  相似文献   

5.
李四光教授关于地震地质工作中地震预报方面的重要观点和思想主要包括:地应力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地震活动带中也存在相对安全的地区(“安全岛”理论);地震地质调查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地应力的变化过程是地震预报的关键.他的“安全岛”理论及地震预报思想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四川省汶川县地震序列的动态跟踪与对甘肃省震情的动态判定过程中,笔者成功地把握了甘肃震情、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汶川地震序列的动态发展变化并对5月18日发生在四川省江油市的6.0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测。此次成功的地震预测实践为甘肃省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正确的科学依据,为减轻地震灾害和稳定被地震扰乱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中国地震预报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从中笔者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地震预报虽然是一个十分复杂、尚未被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如果预报思路和方法得当,要实现一次乃至数次成功的预报是可能的。这对地球科学家们如何认识地震预报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处于地震多发区,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地震监测预报法》,提高全民防震防灾意识,检测现有房物抗震等级,地震局系统提升地震预报预测职能和工作力度;设置预防及减灾、救灾的机关或常设机构等10项措施,加大地震预防预报能力,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闽台地震的水氡映震震例进行分析 ,运用预报效能评价R值评分方法 ,计算出了福建水氡观测资料应用多层次跟踪分析法对于闽台地震的地震预报效能,发现该方法对闽台地震有较好的地震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9.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10.
北欧合作研究冰岛南部地震带的预报研究计划是由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的地震工作者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为尽量减少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并增强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这项计划是由欧洲地震联合会于1980年在理事会上通过的。会议着重强调了地震预报研究的重要性,确定了欧洲的五个研究地区,其中之一是冰岛市部地震带。即北纬64°~66°、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观测基础上研究地震能、震源体积和孕震时间的联系及有关公式,计算地震周期,更准确地预报地震前兆,建立孕震物理学模型,建立现代化的预报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卫星热红外异常影象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兰哲  强祖基 《地球科学》1996,21(6):665-668
阐述了应用卫星热红外景象异常进行出地震短临预报的显著效果,并探讨了热红外异常发的机制,准确地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地震的发生是有各种前兆的,但识别震兆一直是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中国地震预报历程、地震震例的总结研究和汶川地震的概要同顾,表明我国地震预报已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海城地震等事例说明至少一些地震是存在前兆的,依据前兆进行地震预报是有希望的,但地震预报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探索研究.目前,依靠地震预报来防御地震灾害是小现实的,加强地震预报的科学研究,基于地震危险性的科学分析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是有效的减灾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现状及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中海  赵根模 《地质通报》2013,32(10):1493-1512
虽然对“地震能否预报”一直存在争论,但众多大地震的震例研究表明,前兆异常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地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国内外针对活动断裂的行为方式、大地震复发规律、活断层分段与大地震活动、大地震复发的概率预测和地震孕育过程与机理等,都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促进了地震预报的发展。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现状面临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工作基础仍明显不足、中长期地震预报工作程度亟需全面提高、中短期预报衔接不够和防大震意识还相对薄弱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与快速城镇化的国情,需在坚持地震预报研究的前提下,全面做好新构造、活动构造与地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夯实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基础,并加强中短期预报的衔接,坚定防大震意识。同时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强震活动区带上的建筑物与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并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从而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持续发展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17.
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预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从新的地球观出发,论述地壳放气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其在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中短期,短临预报中应用,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因此,笔者提出地震预报探索中应加强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研究,特别是加强断层带土壤气CO2、H2,He与Hg动态监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之一,如唐山地震一次就死亡24万多人。实现地震预报是多地震国家地学工作者共同的愿望。日本是地震最多的国家,首先提出了实现地震预报的计划。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在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损失惨重,在现场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开始实践地震预报。以后在我国东部、四川、云南一带相继发生了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未来地震形势分析张治洮(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710054)10年左右的地震形势分析,作为地震预报的重要环节,对年度预报和短临预报起着宏观指导作用.1985年新疆乌恰7.5级地震后,一些专家以这次大震作为本世纪第五活跃期的启动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地震预测预报是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基础和关健环节。准确的短临预报直接关系到防震减灾的社会效益,而正确的中期预报是进行准确的短临预报的重要前提和背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如大地形变、测震、地磁、地下流体、地电、重力、钻孔应力应变等)在长期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成功地预报过一些地震。但是,由于各种手段所测物理量及方法不同,使得各种手段在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中偏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