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書報述評     
《气象学报》1941,15(1):44-46
Isentropic AnlysIs(等位温層分析)*,C.G.Rossby著,載美國氣象學會氣象業報,18卷,6-7期之201-210頁:應用位置溫度和比較濕度二因子來分析天氣,不過是氣象界近数年間的事,但他在氣象學演進的過程中,却放出了異樣的光彩,因為這兩因子,不但富保有守性,並且還有動力學的意義。現在我們分析天氣、不僅僅從經驗上或實際上可以體會得到,並且在理論上也奠定了鞏固的基礎,因為現在的分析法,已從平面進到立體,二度進入三度。在一九二八年Bergeron發表了‘天氣三度分析論’,我們對於天氣的  相似文献   

2.
寒流是我國冬半年的主要天氣因素,也是在日常天氣預報和國民經濟服務工作中氣象工作者最關心的事項。强大的寒流如寒潮每可以影响到全國,較平常的寒流也在有些地區產生主要影响,尤其是在沿海海上对漁民的生产工作方面。当前各生產單位不但要求凍害和大風量方面的準確,而且要求提早預報時間,以期有充分的对  相似文献   

3.
吕炯 《气象学报》1941,15(1):3-26
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由於繪製中國之温度圖而起,當我作温度圖時.發现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中國東部沿海岸及以島嶼上的温度,常是比較兩旁的温度為低。就是說比左邊的大陸和右邊的大洋,温度統要低些,這可拿年平均温度來代表(第一圖)。這種現象在中國東岸有兩個區域特别顯著,一個是山東半島東端和江蘇北部的東海徐州一带,一個是在台灣海峽内。我們名上述兩個區域,一個為黃海西區一,個為台灣海峽區。在這兩個區域内,等温線的分布,格外特别。如黃海西區,等温線在山東半島南部向陸地突入,經東海徐州成一舌狀。  相似文献   

4.
作者利用南京北極閣1936年每日二十四小時觀測所得地面風之紀錄,今請分析幾個特性如次:(一)馬氏分佈曲線之配合Th.Hesselberg及E.Bjorkdal二氏(1)曾指出渦旋風中水平分量(Horizontalkomponente des turbulenten Windes)之分佈可藉一特定之分佈函數表出之,厥後Th.Hesselberg氏利用挪威A_s地方地面風之紀錄,又著文(2)申論配合馬氏分佈曲線(Die MaxwellscheVerteilungskurve)之結果。南京位居東亞,在此季風區域内之地面氣流,是否循從馬氏分佈定律?其結論與西歐情形有何殊異?是乃本節所欲探究者。第一表南京地面風之頻率分佈(%)  相似文献   

5.
北半球大气中角動量的年变化和它的輸送机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葉篤正  楊大昇 《气象学报》1955,26(4):281-294
把30°N以北大气角動量平衡方程由七月積分到一月,則其中各項都可計算:此緯度以北大气相对西風角動量的改变可用Mintz平均西風冬夏分佈圖算出;地轉角動量的改变可用冬夏地面平均气压圖算出;通过30°N緯度的角動量的渦動輸送已为Starr和White算出,因此利用積分結果可求得30°N以北地面应力和山脈东西兩側气压差所引起的角動量消耗,結果与别的作者用别的方法所得數值極为符合。 作者更指出: 1.从夏到冬大型天气系統的角动量輸送勝过地面摩擦的消耗,从夏到冬西風环流增强的主要部分(約85%)即由於二者之差,西風环流增强的其餘一小部分則由於大气的質量平流,而引起地轉角動量的傳送。 2.角動量的输送,角動量的消耗以及西風环流强度都有年变化。但这种年变化並非正餘弦型,即从夏到冬的变化並不正是从冬到夏变化的反面,此种非对称性可由加熱过程和减熱过程的不可逆性解釋。在北半球从冬到夏对大气來说是加熱的,而从夏到冬大气失去熱量,因为加熟过程和減熱过程都不是可逆的,故从夏到冬的变化也不与从冬到夏的变化对称。 3.东風帶向西風帶的角動量輸送,主要發生於西風环流破坏的時候;主要發生於“引伸槽”和“引伸脊”的經度帶;同時也主要發生於大气的高層。  相似文献   

6.
尽管人类从猿进化到距今10万年的大荔人和大约经历了800万年的许家窑人,但人类真正与动物分道扬镳,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则不会超过1万年。1万年以前,世界的主宰也许是虎、熊、狼、豹、大象、野牛之类的动物。它们依靠庞大的身体和尖角利齿逍遥于自然界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作为特殊  相似文献   

7.
气象工作是和自然界打交道的。和人类有关柔,但主要是每自然界打交道,也是研究自然,研究天气的一种科学,又是服务性的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方面服务的。气象工作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因为我们气象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空變形埸的改變,是大型天氣過程中最簡單的一個過程,亦是在目前能應用於具有物理基礎的分析與预告方法上的唯一的大型過程。高空變形場實際上就是某幾種高空的氣壓系統。它的意義本文的作者在1940年早已經介始過了。高空變形埸是極有用處的。它在天氣分析中是作爲一個比較高一級的天氣系統。它和天氣學上现有的初极的系統(例如氣旋與反氣旋及其他)相比較,是有更廣泛的预告可能性。關於高空變形埸比地面氣壓埸的優點,我們在過去已經講過一些。大家知道,在與锋生過程及與锋生過程有相聯的氣旋和反气旋的生成過程中,對流層的高空變形埸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同時我们還着重指出高空變形场  相似文献   

9.
利用HEIFE、DHEX和GAME/Tibet 3个观测试验和部分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下垫面非均匀条件下产生的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的完整物理图像以及它们对地表能量和五水转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下垫面非均匀特征对五水转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是下垫面非均匀性的必然结果,它们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刻画冷岛效应和逆湿现象,通常现有陆面过程模式很难将冷岛效应中的热量平流转化成蒸发潜热,同时陆面过程模式也混淆了逆湿现象和发生在下垫面上的大气水的冷却凝结.这些评述将有助于今后非均匀陆面过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探索自然和人工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适宜气候条件,保护人类免受不良的气候影响,并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人们的体质,防治疾病,并促进人类的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是气象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气象与人体节律人与万物都生长在自然界中,受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然而万物只能消极地受自然界的支配和摆布,而人类却能积极地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如古人曰:“春三月之发陈,夏三月之蕃香,秋三月之容平,冬三月之闭藏,”这说明  相似文献   

11.
北京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的长程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秀丽  孙燕  祁文 《气象科学》2008,28(4):421-425
无标度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系统包括气候系统中,其特征之一是可观测量存在幂函数关系,它揭示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为探索气候可预测性的客观基础,介绍了去趋势涨落分析(DFA)方法,并应用其对北京2003年逐日观测资料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可划分为多个标度不变区域.在特定的标度域内,它们都表现出正长程相关的性质,为制作这些量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界中,人们常会遇到温、压、风、电压、电流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统称模拟量,它们的量值随时间连续变化,可无限分隔。而计算机内只认得0、1两种状态的数字量,它们具有变化间断的特征。要实现这两个量之间的转变,就需要用 A/D 转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引言:最近十年来國内的氣象事業在高空探測方面發展得相當可觀。尤其測風氣球觀測站設立得最多,主要的原因是國内航空事業的進步。航空事業愈進步,牠所需要的氣象資料愈迫切。七七事變未發生以前,國内幾個有名的航空公司在其航線中主要的起落地點,曾設立幾個測風氣球觀測站,其中有觀測時間繼續了五,六年之久的。這種記錄相當可貴,而且似乎還很少人用牠来作過綜合的統計研究。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南京,北平,西安,青岛觀象台在靑島,外人在上海與香港,也有較長時期的測風氣球記錄。那些記錄已經多人利用作過各方面的研究。研究結果散見國内外各氣象刊物。七七事變以来,由於空軍方面的需耍,在内地設立了不少的測風氣球  相似文献   

14.
近来,科学家们观测到在自然界中大量活跃的冰核里包含有若干种的细菌及海洋浮游生物,它们也存在于大多数植物的腐烂堆中。这些核通常称为生物冰核剂,分为下列几类:细菌核(BDN),海洋核(ODN)和叶瓣核(LDN)。 1.细菌核经过测定细菌核包含有陆地上的假单胞菌(属Syringae种、Fluorescens种),欧文氏菌(属Herbicola  相似文献   

15.
一、起因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周期变化的现象.天气、气候的变化也不例外. 天气、气候变化周期往往是不固定的,很可能是几种不同的周期相迭加的结果.故在预报中,特别是长期天气预报中,普遍采用周期迭加法,以消除单一周期的缺陷.实践证明,其效果较好.据我们所见,各种周期迭加法均是用来作年、季、月的气温、降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气候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有关生产部门反映,6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使农业和水电等生产受到一些影响。列宁说:“我们不知道气象中的自然界的必然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气候的奴隶。”列宁又说:“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次)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为此,我们根据生产部门提出的要求,对60年代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减少进行了研究,发现60年代主要是梅雨季节雨量减少,因而着重对梅雨季节雨量的气候振动及其原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气候的大尺度图解和预报(Clamite Long-Range Investigation、Mapping and prediction,缩写为:CLIMAP)研究的目的,是对于过去几百万年间全球气候发生的主要变迁进行描述和解释.这些变化包括了全球气候的两种稳定状态的交替,即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其基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引起大气、海洋和冰原发生这种变化的物理机制.因为这种变化具有比较简单的地理分布模型,并且比以每年或每十年为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对它们的了解比对频繁发生的气候变化的了解要容易一些. CLIMAP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自然界作为一个巨大的实验场地,通过对循环出现的冰期遗留下的地理遗痕的研究,建立新的气候学观点.这将对人类有  相似文献   

18.
王素梅 《气象》1979,5(11):40-40
大气污染监测工作可分为两大项。一项是环境空气污染监测,另一项是大气本底污染监测。 一、环境空气污染监测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大气不是纯净的,总是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这种污染,有的是自然界的原因造成的,更多的则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我们需要采取警戒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接地的类别和形式的分析,提出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满足接地电阻的要求的安全措施.一直是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85,9(2):186-194
一、引言,数值模拟研究在大气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大气科学的对象是地球上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大气圈,大气科学研究就是认识自然界(大气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达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利用自然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供准确的天气和气候预报,二是提供合理利用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