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介绍电涌保护器的分类试验,通过对试验波形的比较,建立不同试验波形产品同值电流下的能量关系,并就电源防雷器的雷击毁坏原因进行分析,阐述SPD的使用要求和器件抗冲击性选取方法。  相似文献   

2.
颜志  颜旭 《广东气象》2013,35(3):45-49,53
设计了4个规格一致、材料不同的屏蔽体,对自然闪电条件下4个不同结构屏蔽体内部的磁场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试验期间共采集了5次自然闪电共14次回击的屏蔽体内部磁场波形,分析发现,砖混结构内部磁场与真实雷电流波形10/350特征基本一致,但少部分波形有明显的波动特性,这可能与特殊的闪电回击事件、试验现场环境和设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钢混结构和格栅结构内部磁场波形特征相似,在回击阶段出现幅值较高的初始峰值,持续时间很短,回落后缓慢上升,到次峰及恢复零值持续时间较长,两者的峰值也基本相同;全金属结构内部磁场波形与以上3种结构屏蔽体波形特征有明显区别,在回击产生时有明显的初始峰值,很快回落,并出现反极性磁场变化的特征,恢复零值后磁场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3.
带宽不够、波形易失真是纳秒级脉冲信号测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测量系统的方波标定数据为标准建立测量系统的差分方程和卷积两种模型,并分别运用于实际试验的双指数脉冲信号的波形预测和重构中,对比两种模型的信号处理结果发现,卷积模型比差分方程模型更适用于纳秒级脉冲信号的波形预测和重构.  相似文献   

4.
标准雷电波形的频谱分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绍东  王孝波  李斌  杨少杰 《气象》2006,32(10):11-19
标准雷电波频谱分析可以获悉其电压、电流在不同频段的振幅、能量等分布,为防雷器件和电子设备的标准波形7中击试验以及基层雷电防护工作提供技术参考。选取常用的8/20(μs)、10/350(μs)波形、后续雷击0.25/100(μs)波形和国家标准推荐雷电试验波形(10/200、4/300、1.2/50、10/700(μs)),通过连续傅立叶变换计算了不同波形的振幅、能量的频谱变化,并与自然闪电辐射场的频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雷电电流波形的振幅和能量主要集中在低频部分,振幅频谱主要集中在1MHz以下,能量主要集中在几kHz到几百kHz;半峰值时间t2是雷电波振幅和能量频谱分布的主要因素,t2的大小决定了低频部分的谐波丰富程度。这些结论在雷电防护设计和应用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不同材料建(构)筑物对雷电电磁脉冲的屏蔽效能,分别架设栅格、全金属、钢混和砖混4种不同材料屏蔽体进行野外雷电试验。基于2014年8月29日17:44具有10次地闪过程的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其中第9次地闪回击过程中4种不同屏蔽体内的磁场信号。结果表明:全金属材料屏蔽体内部磁场为高频振荡波形,砖混材料体内磁场波形特征与经典磁场类似,而栅格和钢筋混泥土材料体内的磁场波形介于两者之间;全金属材料屏蔽体的屏蔽效能最好,栅格和钢筋混泥土材料的屏蔽效能次之,砖混材料的屏蔽效能最差。  相似文献   

6.
双极性窄脉冲电场波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亭  董万胜  刘恒毅 《高原气象》2011,30(3):823-830
利用2007年夏季野外试验取得的多站电场数据,通过一个较为宽泛的标准并配以手动判别的方法,挑选出14 871例双极性窄脉冲(NBE)的电场波形,对比分析了正、负极性NBE的3个基本特点:极窄的宽度、极大的峰值及孤立性。结果表明,两者的电场波形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正、负极性NBE的脉冲平均宽度分别为6.42μs和5.46...  相似文献   

7.
人工触发闪电先驱电流脉冲波形特征及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2014年夏季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采用了两种引雷火箭开展人工引雷试验,通过对25次经典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资料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当火箭携带铜线时先驱电流脉冲 (precursor current pulse) 为双极性振荡型,火箭携带钢丝时先驱电流脉冲为单极性,其中单极性脉冲电流峰值、10%~90%上升时间、波形宽度和转移电荷量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6 A,0.33 μs,2.3 μs,27 μC,双极性脉冲相应的波形参数几何平均值分别为67 A,0.24 μs,2.1 μs,54 μC。双极性脉冲电流峰值的几何平均值接近是单极性的2.6倍,而波形持续时间和上升时间的几何平均值与单极性相近。利用传输线模型,模拟铜线通道底部电流波形呈双极性振荡型,而钢丝通道底部电流波形呈单极性,这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比较一致,推测这两种电流波形可能是传输线特性阻抗不同所导致,在传输线顶端由先导起始放电产生的电流脉冲应为单极性。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7年6月15日和7月8日的2次人工引雷试验人工触发闪电数据,对采集系统记录了2次有明显残压波形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次人工触发闪电的平均回击雷电流幅值为11.00kA,平均雷电流波形10%~90%的上升时间为0.24μs,平均雷电流的半峰宽度为10.98μs,平均雷电流的回击波形10%~90%的上升陡度38.20GA/s。2次人工触发闪电的平均残压持续时间为387.1μs,残压峰值平均值为969.4V,残压平均值为759.6V。自然闪电通常具有多回击、回击间隔时间短、放电过程复杂多样等特点,有可能破坏SPD热稳定性,加速老化,甚至可能被击穿;而该试验中SPD没有被损坏,主要是因为:人工触发闪电造成架空线路近距离发生闪电感应,尽管SPD的残压值高,但是电流比较小,所以SPD承受的能量不大。  相似文献   

9.
1 雷电波特征  雷击时的能量主要集中体现在首次雷击波对应的库仑量或焦耳量,因此GB50057—94把首次雷击波形(即10/350μs)作为雷电流的波形,而8/20μs波形并非自然界所具有的波形,它是对碳化硅(SiC)压敏电阻做绝缘冲击电压实验时,短路电流近似于8/20μs波形,故把8/20μs定为模拟测试波形。雷电波是行进波,存在波阻抗,波形在传输过程中半波时间只会被展宽而不是变窄,8/20μs波形,不是感应雷波形,在选用SPD时,应尽量选用10/350μs波形测试的SPD的参数为准。而以8/20μs波形测试SPD的各参数不能真实地反映SPD在遭受雷击时的特性。2…  相似文献   

10.
实时闪电电磁场同步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雯杰  张义军  孟青  张阳 《气象科技》2011,39(6):803-807
阐述如何对亚微秒级的闪电电磁场变化波形进行同步采集。设计制作了量程可调的快、慢电场变化观测系统,用以获取闪电电场变化信息,并结合磁场同步资料实现了不同环境下的闪电观测要求。基于数据采集卡(PCI-5105)和Labwindows/CVI开发平台,研制了闪电波形同步数据采集系统和分析处理软件。整套系统具有高采样率、大容量、多参量、同步观测等特点,并已通过野外试验的验证,为研究闪电放电的微物理过程提供了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闪电电场变化波形时域特征分析及放电类型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恒毅  董万胜  王涛  邱实 《气象》2009,35(3):49-59
对闪电电场变化波形进行时域特征分析,研究闪电放电类型识别方法,是闪电探测系统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闪电快电场变化资料,研究分析闪电波形的时域特征,分别统计负地闪回击和双极性窄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脉冲宽度等多个特征参数,得出负地闪回击波形上升时间平均值为2.9μs、下降时间平均值为89μs、脉冲宽度平均值为15.4μs,而双极性窄脉冲波形的上升时间平均值为1.7μs、下降时间平均值为2.1μs、脉冲宽度平均值为2.4μs.通过对闪电波形参数的统计分析,给出了不同放电过程的识别判据,实现了对地闪回击、双极性窄脉冲的自动识别,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制定的波形识别判据对负地闪回击的识别效率可达到90%,对正地闪回击与双极性窄脉冲事件也有较高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2.
丘智炜 《广东气象》2001,(Z1):44-45
1 前言 8/20μs和10/350μs是二种用来测试SPD性能的标准波形.据长期观测,首击雷电流的统计波形为10/350μs.因而在电源的雷电防护中,设备在首级SPD应采用10/350μs波形测试S PD,而后级由于首级导通后,时间常数改变,则采用8/20μs波形测试SPD.但目前大多厂家对SPD的性能测试采用8/20μs波形,因此,工程上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二种波形测试的SPD 可互换否?若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13.
汪飞燕  齐晓朋  宋峣  常宇 《气象科技》2017,45(5):912-916
通过试验的方法,采用脉冲电流发生器,对不同标称放电电流的Ⅱ级试验SPD,施加波形为10/350μs的电流波,考察Ⅱ级试验SPD所能通过的冲击电流与其标称电流的关系,从而对用Ⅱ级试验SPD泄放雷电冲击电流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中的四个不同品牌型号的Ⅱ级试验SPD分别能通过其标称流0.075、0.075、0.1、0.125倍的冲击电流值,平均理论偏差为-6.25%,与相关理论研究相符;用Ⅱ级试验SPD泄放雷电冲击电流是可行的,但对于所能通过的冲击电流与标称放电电流的比值,不同品牌和型号之间有较大差异。由于受市场上实际产品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用Ⅱ级试验SPD代替Ⅰ级试验SPD作为第一级SPD可行性低。  相似文献   

14.
刘新中 《大气科学》1985,9(2):138-147
本文利用宽频带问题的处理方法,同时还采用频域分割的方法,处理和分析了北京地区连续三个雷雨季节,部分雷电脉冲辐射场的实测波形.结果表明:多数雷电脉冲辐射场的近区波形,可以分解为具有共性的白噪声分量,和各具特性的众数分量两者之和.在同一波形中两者所占的比例有相等的趋势.而其远区波形的某些频域特征值随传播的变化,则和源为单纯白噪声谱的理论传播变化有相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波形音频文件的形成及在WINDOWS3.X或WINDOWS95环境下,通过Visual Basic语言编程,在气象服务终端中实现波形音频及动画技术,使气象终端往多媒体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8—2010年在广州从化人工触发闪电试验中观测到的闪电通道底部电流、近距离电场以及近距离磁场数据资料,对人工触发闪电M过程的电流和电磁场特征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分量电场波形持续时间和10%~90%上升时间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49 ms和0.12 ms;电流波形持续时间、10%~90%上升时间和电流变化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53 ms, 0.11 ms和0.34 kA;磁场波形持续时间、10%~90%上升时间和磁场变化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65 ms, 0.16 ms和2.76×10-5T。此外,M分量的电流、电场及磁场波形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M分量的电磁场与电流资料在峰值幅度上具有较显著相关性,几何形状也较为一致,利用电磁场资料反演M分量的电流波形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5-2008年期间在山东开展的人工触发闪电试验中所观测到的通道底部电流、不同距离垂直电场及高速摄像光学资料,对人工触发闪电10次回击之后的33次M分量电流波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的M分量电流波形具有较对称的结构特征,峰值电流的几何平均值为743 A(标准偏差为0.55);波形10%~90%上升时间的几何...  相似文献   

18.
于晖  丁梅  张阳 《气象科技》2015,43(1):36-42
通过开展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试验,测量并量化分析了自然闪电条件下电源电缆的感应电压,探讨和分析了闪电事件中不同埋设条件下电源电缆感应电压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对闪电事件回击阶段的雷电电磁脉冲具有明显的屏蔽作用。对同一次自然闪电,相对于埋设在地面的电源电缆,埋设在地下05 m处的电源电缆上感应电压脉冲波形峰峰值为522%。在选取的起始脉冲时间段内,感应电压均呈衰减振荡波形。通过频谱分析,相对于地面电源电缆,埋地电源电缆感应电压频谱在50 kHz~5 MHz的频段范围内频率分量的幅值始终较低,且保持了适当的比例,其中在9055 kHz~1535 MHz的频段幅值降低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黄超  彭新东  李晓涵 《气象学报》2019,77(1):154-164
为改善球面经纬度网格在高分辨率应用的苛刻限制,提高全球大气动力模式的时间积分效率,选取以阴阳网格为基础构建通量型非静力大气模式动力框架,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通量型平流显式算法积分方案,保证模式的守恒计算性能。该动力框架在标准三维大气理想试验中进行了中期积分试验,对动力框架的计算效果、性能进行检验。在三维平衡流试验,罗斯贝-豪威茨波试验和山脉罗斯贝波试验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和三维计算效果,其中水平2.5°分辨率模式的平衡流垂直速度误差为10-5量级,而经向速度误差在10-2量级,罗斯贝-豪威茨波保持基本波形稳定传播,而地形罗斯贝波试验则给出背风坡激发低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下游和南半球传播。   相似文献   

20.
电子设备维修是一门复杂的技术。要做好这项工作,维修人员除要有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外,还要具备丰富的维修经验和应对突发故障及事故的能力及快速处理疑难故障的方法技巧。在电子设备维修中经常遇到设备由多个分机组成,电路复杂,各种连线密集的状况。若能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维修方法,使得排除疑难故障过程化繁为简,才能保证业务设备的正常运转。1波形法波形法就是根据需要用信号源在电路的某级输入端注入一定幅度的标准波形信号,用示波器跟踪检测,观察信号通过时波形及幅度的变化,分析电路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波形法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