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克明 《海洋科学》1986,10(3):52-54
“风暴潮”在史书中多称之为海溢或海啸。 山东沿海经常发生海啸灾害,公元前47年就开始有了海啸的记载:“北海水溢,流杀人民,阴阳不和,其咎安在……” (汉书·元帝纪)。人们已经注意到海啸带来的灾害。明朝以来沿海诸县的志书上也多有这样的记载:“大风雨,海溢数十里,冻溺死者无算”。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滨海地带更有不少工矿、企  相似文献   

2.
深圳海域潮汐海啸波耦合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COMCOT海啸模式和TPXO7.1全球潮汐模式为基础,采用三层嵌套网格,建立了南海海啸与潮汐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深圳海域海啸和潮汐相互作用。潮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15 cm,20 cm;在潮汐验证的基础上,以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源为案例,进行8.0,9.0级地震海啸与潮汐耦合情景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9级地震海啸在深圳海域外海波高为140~150 cm,如先行波为正波发生在高潮时将产生异常高潮位,负波发生在低潮时将产生异常低潮位,线性叠加计算结果偏大,在25.0 cm之内,到达时间差异小于6 min。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地区的地震海啸与海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土成  欧秉松 《台湾海峡》1991,10(3):264-270
台湾海峡及其邻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水暴涨。在剔除那些因台风暴雨而引起的海水暴涨外,本区自公元647年以来共发生9次,本文按其形成把它划分为地震海啸和地震海溢两种类型,通过对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阐述其成因条件。认为地震海啸可分布在台湾海峡内,而地震海啸只能分布在台湾东北部海域;在地震海溢中,震级(M)和它影响的距离(△)关系为:M=5.892+0.019△。  相似文献   

4.
波浪种种     
海洋表面及其内部的各种波动现象统称为波浪。波浪按其成因不同而有各种名称,如由风产生的风浪、涌浪和混合浪又称为海浪;由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波;由地震或风暴而产生的海啸;由航行船舶产生的船行波;在两层密度上有显著差异的水层界面上产生的内波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球海洋模型GOCTM,采用全球无结构三角形网格,避免开边界条件引入带来的误差,采用德国AWI研究所提供的海啸源作为初始水位场,加入潮汐的水位和流场,通过潮汐模块,模拟2004年12月26日海啸发生时潮汐场下海啸波的传播。模拟结果与无潮汐加入时海啸波传播模拟结果以及印度沿岸潮位站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潮汐的加入对于海啸波到达近岸的时间和波形影响不大,但是潮汐影响着海啸波的水位分布,尤其是孟加拉湾及安达曼海域由于受到涨潮的影响,水位比无潮汐加入的情况下在同一时刻明显增加。海啸波在近岸的水位随着不同的潮汐时刻而改变,尤其是涨潮过程中增强了海啸波在近岸的水位,从而可能影响水位在陆地的爬升,给海啸的预报和预警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COMCOT海啸数学模型中加入潮汐边界条件,建立了东中国海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数学模型。在琉球海沟内侧设计震级为7.6级的海底地震,根据地震板块的错动方向不同,设计正波先行与负波先行两种海啸波,通过调整海啸波发生时间,使海啸波波峰遭遇温州湾天文高潮位。将天文潮与海啸耦合模型计算结果与线性叠加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正波先行还是负波先行,天文潮与海啸耦合计算相比线性叠加的结果,海啸波的到达时间均有所提前;而从海啸波波高来看,线性叠加的计算结果则比耦合计算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7.
海啸是指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地陷所激起的巨浪。日本人则特指涌向湾内和海港的破坏性的大浪,并称之为“津波”。海啸一般与地震相联系,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一般只要震源深度在20公里左右,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会发生。水下核爆炸也可产生人造海啸。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  相似文献   

8.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江苏北部的灌河口潮位站正好记录下海啸期间的潮位资料。由于以往对海啸波动的过滤提取方法不统一,而且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误差积累影响了后续科研工作的进行。提出综合利用小波能谱、功率谱和滤波分析等方法结合海啸识别结果来提取海啸波的方法,并且成功提取出灌河口站海啸波的周期范围、影响时间和最大波峰。同时采用COMCOT海啸数学模型,讨论了江苏沿海海啸波传播方式,解释了灌河口潮位站海啸波最大波峰未出现在第一波的原因,是因为江苏北部山东半岛特殊的地形使得在黄海传播的海啸波发生反射,与之前的波动产生叠加效果导致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沿海由于海啸直接引起的海啸波不高,但是海啸波叠加之后,最大波高却是之前的2倍,因此在海啸预报中应该全面考虑地理位置特点,分析海啸波运动的反射叠加等特征,从而提高预报质量。  相似文献   

9.
海潮与海啸     
李开乐 《海洋预报》2005,22(3):36-39
文中对比了正常海潮和异常海潮对人类的不同影响,分清了异常海潮中能真正形成海啸的特殊种类。认为能造成海底硬地壳发生断裂、下陷的断层地震才是产生海啸的真正“元凶”,惯性力是海啸发生发展的根本“帮凶”。认为提高对海底断层地震的测判能力和对异常退潮的报警是海啸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周黔生 《海洋预报》1992,9(3):56-59
现行风暴潮增水计算方法,通常是从实测潮位过程减去天文潮位过程,分离出来的差值过程称为实测风暴潮增水过程。其中的天文潮位一般用分潮法预先计算好,并制成表格以供查用。 风暴潮是一种长波运动,传播距离远,因此当台风远离海岸时,就已经对海岸潮汐发生影响,使潮位站的潮位发生异常变化,一般是高、低潮位出现时间提早,潮位增高,实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8923”号台风时,浙江省海门站9月14日晚高潮出现时为20时23分,比从潮汐表查得的时间20时44分提早21分钟,当然潮时推迟的情况也是有的。实测潮位比同一位相的天文潮位提早(或延后)的时间Δt的长短与台风强弱、台风移动路径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才俊  汤洁 《海洋通报》1993,12(6):24-29
“异常潮位”是指潮位大大高于当时正常潮位,潮汐时间没有明显提前规律的一种突发性潮汐现象。它出现的时间短、范围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故常给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发生于江苏中部沿海的大多数异常潮位系由晚秋冷锋系统过境,叠加小范围的较为强裂的天气系统,引起局部风暴,加上局部地域条件的影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恐怖海啸弹     
在沿海,海啸是能导致最惨重伤亡的天灾之一。在一刹那间,排山倒海而来的海啸,会翻起滔天的巨浪,将沿海城乡的一切人畜和建筑物淹没、摧毁。一般而言,海啸摧毁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是海啸的速度。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大,其摧毁力也就会越强;其次,是海啸的高度。掀起的海浪越高,所淹没的土地就越多,造成的损失也就会越大;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受袭击沿海的人口多寡,人口越稠密,受灾就会越严重。海啸的发生,通常是由地震引起的。当地壳两面板块在海底移动并互相摩擦时,上移板块上的海水,会突然隆起。而下移板块上的海水,则会下沉。这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水位差异,便会引发海啸。据资料记载,海洋中6.75级以上的地震,就容易引发海啸。自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全球曾发生过死亡人数最多的六大海啸,其中有三次就发生在经常地震的日本。这六大海啸分别是:1703年,日本粟津地区发生海啸,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成为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海啸;1707年,日本再次发生海啸,海浪高达11.5米,死亡3万多人;1775年,葡萄牙发生海啸,海浪高达16米,包括欧洲西部、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岛都受害,死亡6万多人;1783年,意大利发生海啸,死亡3万人;1...  相似文献   

13.
受2000年第12号台风派比安和天文大潮汛的共同影响,上海出现了严重的“台风”、“高潮”、“暴雨”三碰头情况,防汛形势一度十分严峻,长江口及黄浦江主要测站均出现了仅次于历史最高的潮位。9月11日风暴潮及海啸分会在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召开了派比安台风潮位成因分析会,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上海气象台、上海海事局海测大队、上海海洋预报台和上海水务局专家近20人出席了会议。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徐建成副主任通过比较历史上的风暴潮,从动力、天文潮与增水极值相碰头、潮波共振和水利工程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26日南亚的灾难性地震和海啸之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找到在海底展开早期海啸预报系统的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海底安装海底构造运动的网络监控系统,首先必须开展水文和地球物理研究工作。2005年2月初,英国皇家海军“斯科特”船队的水文调查船完成了这些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通过海域动态专网连接到警戒潮位标志物预警站的智能采集控制器,获取潮位观测和设备运行状态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建立潮位和设备运行监测信息平台中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实现业务管理和应用服务(如数据的监控、统计、查询、图形化分析、报表输出、参数设置、Web客户端等)。临灾前,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可依据潮位监测和海洋预报数据,利用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提前对警戒潮位标志物预警站下达预警指令,发布预警信号,警示周边群众及时避险。临灾时,风暴潮预警综合管理平台可为“三防”应急指挥部门提供警戒潮位观测预警站点的风暴增水数据和现场视频画面,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和指挥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啸是由于海底地震所引起的一种潮波,常常给沿海的居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为了保障沿海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美国的夏威夷建立了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负责监测和发布海啸警报。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国家是受海啸威胁较大的地区,特别是智利。根据美国海洋大气局官员的估计,利用目前所用的海啸报警系统,要想把海啸警报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传到智利约需一个小吋的时间。前不久,美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青岛海军验潮站”(青岛大港1号码头)1949~2003年潮汐资料,采用统计风暴高潮位≥510cm出现频数的方法,对青岛沿海风暴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诱发青岛沿海显著风暴高潮位的天气系统都是台风,集中出现在8月下旬~9月上旬,阴历初三至初五、十五至十八两个天文大潮时段。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因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发生的灾害,叫做海洋自然灾害。海洋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暴潮、海浪、海岸侵蚀、海冰、地震海啸以及海平面上升等。这些灾害不仅给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对渔业、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亦带来严重影响。随着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海上生产活动的增多,海洋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因此,减轻海洋自然灾害对保障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7年9月8日4时49分(UTC),墨西哥瓦哈卡州沿岸海域(15.21°N,93.64°W)发生Mw8.2级地震,震源深度30 km。强震在该海域引发海啸,海啸对震源附近数百千米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影响。位于太平洋上的多个海啸监测网络捕捉到了海啸信号并详细记录了此次海啸的传播过程。本文选用了近场2个DART浮标和6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和滤波分离出海啸信号,对近场海啸特征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采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海啸的波频特征。基于Okada弹性位错理论断层模型计算得到了强震引发的海底形变分布,并采用MOST海啸模式对本次海啸事件近场传播特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观测吻合较好。最后,基于实测和模拟结果,详细分析了此次地震海啸的近场分布特征,发现除受海啸源的强度和几何分布特征影响外,近岸海啸波还主要受地形特征控制,在与特定地形相互作用后波幅产生放大效应,会进一步加剧海啸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20.
文中利用在有限体积近海模型FVCOM基础上拓展开发的全球海洋模型GOCTM(Global Ocean Circulation and Tide Model)进行了海啸波传播过程模拟,GOCTM采用全球无结构三角形网格,避免了开边界条件引入带来的误差,利用德国AWI研究所提供的海啸源作为初始水位场,模拟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 9.2地震引发的海啸传播过程。通过模拟结果与印度沿岸潮位站数据以及海啸发生过程观测到的卫星高度计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观测值相近,相关系数最高达0.82,相关性较好。模拟的海啸波到达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时间与日本的TUNAMI 模型和德国AWI研究所的TsunAWI模型的模拟结果相符,时间相差不到30 min,证明GOCTM全球模型可以较好地对海啸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令人满意,希望本工作可以为我国海啸预报和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