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礁硅岩套是控制广东大降平超大型黄铁矿床,凡口超大型铅锌矿床和长坑超大型金,银矿床的重要岩石组合1,它是由生物礁相碳酸夺,热水沉积岩,细碎屑岩和条带泥灰财,同层位或相邻地区地层中的火山质岩或次火山岩,以固定的时空有序的状态组合而成,是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中盆地演化到一定阶段内,是由盆地正常沉积,生物,盆下源的热水沉积和岩石圈深部的岩浆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对北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毒重石矿床的顶、底板硅质岩及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部分样品的硅、氧、锶及钕同位素研究 ,结果表明 ,赋矿硅质岩为叠加在正常陆源沉积背景上的生物及热水混合成因硅质岩 ;矿体底板、顶板与顶板上覆地层中硅质岩的沉积环境不同。矿体底板硅质岩沉积于受同生断裂控制的热水喷口的附近 ,类似于洋中脊附近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硅质岩沉积于热水活动明显减弱的环境 ,类似于大洋盆地构造环境下沉积的硅质岩 ;矿体顶板上覆地层中的硅质岩基本没有受到热水活动的影响 ,沉积于盆地边缘的构造环境 ;而矿床在时间上形成于盆地强烈扩张的高峰期 ,在空间上产于盆地内内生作用 (火山作用或热水活动 )与外生作用 (沉积作用 )相互叠加所形成的“礁硅岩套”。矿体硅质岩围岩记录了热水盆地的完整发育历史 ,并显示出矿床的形成与热水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物礁与油气田、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讨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生物礁因其高孔渗特性而往往成为高产油气井、大型油气田的极好储集体。生物礁与礁硅岩套形成的地质背景、岩石、矿物、生物组合均有很多相似之处。礁—白云岩化—膏盐—油气矿床—金属矿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金属矿床赋存的盆地有一个共同的地质背景:均是拉张的裂谷环境,盆地基底破裂,深部物质(包括上地幔物质)大量涌入盆地,这种深部流体一方面携带大量金属成矿元素形成热水沉积矿床;另一方面,富含CO_2,CO,H_2,CH_4的流体与生物礁中的有机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油气田。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不仅仅存在空间联系,可能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地区生物礁与铅锌矿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前人对西秦岭地区地层、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补充的实际资料,论述了生物礁与西秦岭铅锌矿的伴生关系及其成因联系.地质建造上,规模矿床赋矿地层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发育灰岩及生物灰岩;空间上,生物礁为沉积成矿洼地的障壁;层序上,沉积型铅锌矿和改造型铅锌矿与生物礁的伴生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一般赋存于生物灰岩或碎屑岩中,后者的矿体常赋存在生物灰岩与泥质岩的过渡部位,表现为礁硅岩套.与造礁生物有关的有机质可能在沉积成矿或改造成矿作用发生前的成岩过程中,参与了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及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萃取、运聚过程.板内伸展阶段的深源流体、陆内俯冲阶段的深源或岩浆热液注入先存的中低温富有机质卤水,分别导致了沉积和改造成矿作用发生.沿生长断裂发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促进了处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礁生长,并形成成矿洼地的障壁.生物礁在改造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利于改造成矿作用发生的成矿构造.  相似文献   

5.
热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和几个岩石学标志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陈先沛  高计元 《沉积学报》1992,10(3):124-132
热水沉积作用系指沉积界面之下循环流动的热水喷溢出界面以后发生的沉积作用,以及界面之下的围岩的交代(蚀变)充填作用。本文讨论了三个重要的岩石学标--与沉积物同期(准同期)的交代、充填作用;具对称分布趋势的喷溢条带和纹层及礁硅岩套。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及其与铅—锌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建中  高兆奎 《地质论评》1993,39(2):156-164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可分为深海—次深海盆地相区、碳酸盐台地及浅海陆棚相区和浅海盆地相区三大部分,其中又可划出若干相、亚相及微相。对于铅—锌矿产至关重要的是断陷滞流盆地相及碳酸盐台地相。矿床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生成于断陷滞流盆地环境中,受生长断裂、热水沉积作用及断陷滞流盆地的联合控制;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生成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中,受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及热水沉积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盆地分析角度,研究贵州天柱大河边-湖南贡溪两个超大型重晶石矿床中重晶石(矿)岩及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地质背景。天柱-新晃-玉屏寒武纪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发育在大陆斜坡上的断陷型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由于同生断层作用将盆地切割成一系列次级盆地,大河边-碧林及龙背-铜盆盖三级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大型重晶石矿床的构造定位空间。重晶石矿层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第一岩性段的黑色岩系中。 重晶石矿层是由海底低温热水同生沉积作用形成(105-192℃),古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为硫酸盐型热水。硫酸盐型热水发生大规模同生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形成超大型重晶石矿床,重晶石矿层之上的黑色碳质粘土岩可能形成于封闭、还原、滞流的深水沉积环境,黑色碳质粘土岩构成矿层的封闭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8.
南秦岭古生代热水沉积盆地与热水沉积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子地块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中,发育一套自早古生代—中生代以来的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建造,形成规模巨大独具特色的以铅锌金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伸展构造体制下形成的裂陷或断陷型盆地中,正常水成沉积与热水沉积同盆共存。正常水成沉积中叠加的热水沉积是一个"突发事件或灾变事件",具有特殊的物质组成和产态。通过对区内沉积成矿盆地的识别、分级,二级沉积盆地中边缘部位常发育多个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它受控于沉积盆地中的同生断裂,具有沉积岩相、热水沉积岩组合、显著成矿作用及物化探异常广布的特点。三级构造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是矿床定位的构造空间,四级热水沉积洼地为矿体(矿层)的容纳空间。区内热水沉积岩主要为重晶石(毒重石)岩、硅质岩、钠长石岩和铁碳酸盐岩类,铅锌重晶石等矿产多产于热水沉积岩中或上盘。热水沉积形成一般由早期的热水喷发交代→主期热水喷流→晚期热水喷气演变。早期的热水喷发交代往往沿矿液喷发通道,形成网脉状、角砾状矿化;主期热水喷流主要形成多金属及热水喷流相,形成块状、条带状、层纹状矿石或热水沉积岩;晚期热水喷气主要形成浸染状矿石和热水喷气岩石。  相似文献   

9.
姚鹏  彭勇民等 《地质论评》2002,48(5):468-479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0.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_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_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1.
The study of burnt rocks is beneficial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tectonic movement, paleoclimate and paleogeography that coal seams are subjected to after they were forme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basic data on the features of the burnt rocks, a systematic study of petrology and REE geochemistry on burnt rocks in Shenmu,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done, using the methods of SEM, EDS,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and ICP-MS. The burnt rocks ar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in the section: the melted rocks and the baked rocks. SEM and EDS analyses reveal that all the minerals show burnt and melted traces, and there are no clay minerals except illite found in the burnt rocks.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reveal that the burnt rocks have abnormally high susceptibility values, whereas a 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burnt rocks is similar to that of sedimentary rocks (initial rocks). I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with increasing degree of burning (from baked rocks to melted rocks), the ∑RE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the total REE of melted rock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baked rocks. Besides, the melted rocks show apparent negative Ce anomalies, while the baked rocks show no anomaly of Ce, and sometimes even show positive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2.
烧变岩岩石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雷  刘池洋 《地球科学》2008,33(4):515-522
烧变岩的研究有益于对煤层形成以来所经历的构造运动、古气候和古地理的探讨.为了获得有关烧变岩基本特征的数据资料,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能谱测试、古地磁及ICP-MS等测试手段对陕北神木地区烧变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分析研究.剖面上将烧变岩分成烧熔岩和烧烤岩两个序列.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测试显示, 各矿物均显示烧熔迹象, 除伊利石外未发现其他类型粘土矿物; 磁化率测试显示烧变岩具异常高的磁化率; 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烧变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近于沉积岩(原岩) 特征; 纵向剖面上, 随烧变程度增大(由烧烤岩至烧熔岩) 其稀土元素总量逐渐减小, 烧熔岩稀土元素总含量较烧烤岩的要明显低; 另外, 烧熔岩表现为较明显的Ce负异常, 而烧烤岩则表现为无Ce异常, 有些甚至表现为偏正异常.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生气规律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配制了两套成熟度相近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丰度系列样品。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探讨了碳酸盐岩生气的变化规律。碳酸盐岩与泥质岩的生烃潜力是有机质质量和有机质丰度的函数,与岩性无关;碳酸盐岩的产气规律与泥质岩相似,而且两者产烃的量级也相当,并不存在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高的现象;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总有机碳(TOC)含量在热模拟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变化;不同岩性的有机质的产烃效率主要受温度和有机质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铜街子水电站坝基岩石进行单轴压缩与侧限膨胀试验,得出了单轴压缩条件下该区膨胀岩发生体胀、非膨胀岩发生体缩的结论。反映在试验现象上,表现为单轴压缩载荷下非膨胀岩受拉破坏和膨胀岩受剪破坏模式。基于细观力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铜街子水电站基础岩石的膨胀性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膨胀性增加了岩石内部的压应力,提高了岩石的抗剪性能,同时膨胀过程中岩石细观结构变化引起其孔隙减小,从而降低了水的渗透能力,有利于基础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洋岛类型的海山和洋底高原类型的海山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中酸性岩出露很少, 因此很少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我们认为即便中酸性岩很少, 研究他们也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这些中酸性岩不仅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玄武岩的构造背景有关, 也可能与洋岛和洋底高原在形成中酸性岩时的温度和压力变化有关, 这对正确认识洋岛和洋底高原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很有意义的。 本次研究收集了 GEOROC 数据库中的数据总量为 44 404 个, 经过清洗留下有效数据 3 908 个, 分为洋岛中酸性岩(OIG)、洋底高原中酸性岩(OPG)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中的岛弧部分(OPAG)3 类。 学术界通常认为, 洋岛代表热点, 洋底高原温度相对较低, 属于大火成岩省。 然而, 本文对全球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浆岩的研究表明, 分布在洋岛和洋底高原的中酸性岩主要是板内环境的富碱性的粗面岩和碱性流纹岩, 洋底高原边缘可能受俯冲带的影响, 部分中酸性岩具有岛弧的地球化学特征。 按照中酸性岩的 Sr-Yb 分类, 可知洋岛中酸性岩大多属于南岭型和广西型, 洋底高原海山中酸性岩主要属于南岭型, 广西型很少, 指示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形成的深度比洋岛浅, 温度也比洋岛低, 同时表明中酸性岩大多形成的压力较低而温度很高, 指示伴有高热中酸性岩的洋岛和洋底高原是地球上的热点。 本文认为, 洋岛和洋底高原中酸性岩并非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玄武岩和碧玄岩分离结晶形成的, 因为洋岛和洋底高原岩浆岩如果是双峰式分布的话, 则不大可能是分离结晶的, 其中的酸性岩部分可能是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同时有些岩浆演化的关系表明, 中酸性岩在哈克图解中与玄武岩受不同因素制约, 说明并非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游建胜 《福建地质》1994,13(2):113-119
本文根据岩石的构造和观察尺度以及其它形变特征提出了一个简明、方便的动力变质岩分类命名方案,认为所有动力变质岩可分为两大类:具有定向构造的动力变质岩和无定向构造的动力变质岩。同时介绍各动力变质岩种类并探讨动力变质岩的叠加命名法。研究动力变质岩有助于了解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及其演化过程。在对受断裂带所控制的热液矿床进行找矿勘探时,认真研究和划分动力变质岩及其分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成矿省巴尔鲁克山—三塘湖晚古生代、中生代Cu、A u成矿带东段,构造上属唐巴勒-卡拉麦里古生代复合沟弧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碎屑岩组合,泥盆系陆源碎屑岩、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组合,及石炭系正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研究区侵入岩主要形成于华力西晚期,表现为从基性到酸性演化的特征。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为成矿提供了空间。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巴里坤县八墙子一带A u、Cu等元素在各个地层单元、侵入岩及构造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合区内已发现的金、铜矿床、矿(化)点及异常的分布特征,总结了研究区金、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认为区内金、铜矿产的形成与大地构造环境、区域构造以及岩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In the Ohmine I-type and S-type granitic rocks of Miocene age, Kii peninsula, central Japan, ilmenite, rutile, pyrrhotite, pyrite and chalcopyrite are common, but no magnetite is present. The primary paragenetic relations of these minerals are determined by their modes of occurrence as inclusions within major plagioclase, orthoclase, quartz, hornblende and biotite, although their parageneses changed during cooling. Significant subsolidus reactions for sulfide minerals took place in both the groundmass and the inclusions until the rocks cooled below 300°C. The loss of S and Cu through silicate crystals was too easy to preserve the chemistry of sulfides included in silicates. However, the removal of Ni through silicate crystals as well as along grain boundaries was restricted, as indica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Ni-bearing pyrrhotite is higher in inclusions than in the groundmass,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type cognate enclaves than in host I-type rocks. Nickel-bearing pyrrhotite is common in I-type but rare in S-type rocks, sedimentary enclaves, restates and country rocks. This eliminat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Ohmine S-type rocks were formed by interaction of I-type magma and sedimentary rocks or by mixing between I-type and an ideal S-type magmas, as interpreted from the chemistry of biotite and the chronology of these rocks.On the basis of mineralogy, and isotopic data for S, O, Sr, C, and rare gases, it was shown that I-type granitic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intermediate igneous rocks containing hornblende and plagioclase and S-type,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edimentary rocks containing biotite and orthoclase.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中生代发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对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大爽组底部火山岩年龄为155.2±1.4 Ma(MSWD=0.83),显示浙东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并不限于白垩纪,火山喷发至少于晚侏罗世就已经开始;岩石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少量属钾玄岩系列;基性岩石、中性岩石与中酸性(酸性)岩之间不具有同源演化关系,基性岩石来源于富集地幔,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中性岩石可能来源于先存于下地壳深部的新元古代岛弧岩石,中酸性(酸性)岩石来源于地壳,中酸性岩浆与酸性岩浆之间存在演化关系;岩石总体形成于地壳幕式减薄环境,而其弧岩浆岩特征主要反映源岩属性。  相似文献   

20.
张旗 《矿床地质》2011,30(3):557-570
华仁民先生和王登红博士对笔者发表在《矿床地质》上的“花岗岩与金铜和钨锡成矿的关系”一文提出了质疑.笔者欢迎他们的质疑,并再次强调,花岗岩按照Sr-Yb的分类不是成因分类.分类是有客观标准的,其含义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该分类与花岗岩形成的压力有关.花岗岩与成矿有关,不是成因有关,而是时空有关.因此,“含矿岩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