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边类型     
全球构造由相对稳定的单元和相对活动的单元所组成。稳定单元称为板块构造或简称为板块。它与下面地幔对流体封闭系统的平流位置相对应。活动单元称为板边构造或简称为板边.它与下面地幔对流体开放系统的升流或降流位置相对应。张性板边因地幔升流推动两侧板块向压性板边运动。压性板边因地幔降流使两侧板块聚合、俯冲和碰撞。这就构成一个构造圈物质不断新陈代谢的运动系统,或称为构造圈内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2.
板块构造说     
一种全球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共可分为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碰撞带。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  相似文献   

3.
现今绝对板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热点假设,热点对于中间层是固定的.相对热点的板块运动叫做绝对板块运动.绝对板块运动模型可以通过反演火山链传播的速率和走向数据以确定相对板块运动在角速度空间的原点来得到.利用一组近来(0~7.8 Ma)全球分布的热点的迁移速率和走向数据,结合板块运动模型NNR-NUVEL1A,已研制出一个叫做APM2的现今绝对板块运动模型.按照该模型,太平洋板块围绕60.063°S、102.210°E处的极以(0.833 0°±0.013 3°)/Ma的速率运动,非洲板块围绕46.849°N、44.372°W的极以(0.101 5°±0.013 4°)/Ma的速率运动,南极板块的运动则以46.871°N、146.942°E为极,速率为(0.084 6°±0.017 7°)/Ma,欧亚板块的运动更慢,极为27.291°N、171.925°W,速率为(0.065 5°±0.020 6°)/Ma.这一模型表明,岩石圈相对深部地幔有一个以49.423°S、90.625°E为极,速率为(0.198 3°±0.013 5°)/Ma的净旋转.表明太平洋热点同印度-大西洋热点不一致,显示太平洋热点的运动也不一致.为了分析和比较,还给出了仅用全球分布的热点的走向数据和仅用印度-大西洋热点的走向数据得到的板块绝对运动的角速度.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西北某地开展遥感地质研究和调研中,发现区内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发育着一些韧性剪切带,并控制着铀矿化的分布,属一种新的铀矿化类型。现将主要矿化特征报道如下:控矿地质特征某地位于中朝-塔里木古板块与内蒙-兴安岭古海洋板块的俯冲、碰撞带的附近。出露地层为元古界的变质岩。全区从北至南有三条韧性剪切带;数十条逆冲推覆及脆性断裂构造组成了扇形的叠瓦式构造格局。铀矿化严格地受区域上的韧性剪切带或长期活动断裂所控制。韧性断裂既是控矿,又是含矿构造。矿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笔者认为,宇宙事件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之一。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宇宙事件共有12种,其中6种为正常事件,它们改变地球自转速率,并进而引起跃变地壳运动;另6种为灾变事件,它们直接启动岩石圈的板块运动,并导致突变地壳运动。地质历史上,可相应地划分出12个宇宙事件构造旋回,它们各自对应着不同型式和规模的宇宙事件和地质事件。质量较大的小天体对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4次冲击,塑造了全球地幔对流和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板块运动和形变及其边缘现今相对运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太平洋构造系是地球的一巨大构造系,集汇聚型、分离型和转换型板块边界于一体,是全球火山、地震最活跃的地带。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技术长期观测得到的速度场,分析了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和形变,并利用空间技术测定太平洋边缘地带转换断层、洋中脊扩张以及海沟边界汇聚与俯冲相对运动速度,获得了太平洋板块及板内的现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板块整体以70.1mm/a向西北移动;北太平洋板块具有刚性特征,而南太平洋板块东西向存在拉伸,具非刚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1961年3月8日潘家湾地震(M_S=4.9)是发生在鄂西三峡地区的中强地震之一。通过宏观考察和地质构造调查,对这次地震发震构造条件进行了研究,其地震构造标志可归纳如下: (1)地球物理场梯级带,尤其是位于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东缘附近,也大致位于地壳深部界面拗折带边缘; (2)新构造期以来地壳运动大型隆起带前缘与黄陵背斜刚性块体顶端相迭合部位; (3)以仙女山断裂为主体的近南北向断裂密集发育地带,地质上形成的地堑地垒组合而成之条块地质结构以及溶蚀洼地与垄岗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 (4)在近东西向褶皱带背景上发育的南北向张性断裂系统并适应了现代应力场作用,易于产生新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日本著名地质学家藤田至则教授著的《日本列岛的形成》一书,于1990年7月5日由日本筑地书馆出版.作者在研究日本列岛形成的基础上,提出与板块构造学的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关于日本列岛形成,持板块构造学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是由于两种相邻板块(太平洋板块、大陆板块)碰撞俯冲的结果。而作者认为涉及区域辽阔的环太平洋构造带的环太平洋运动,其深度达3000km,决不能仅仅是由于两个地壳板块的水平移动,碰撞的狭窄范围内的运动所能波及了的.作者在书中还就下面板块构造学的三个基本原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叙述地区嘎来奥伊山一带铜铅锌矿点位于大兴安岭北坡嘎来奥伊山一带,行政区划属阿木尔林业局管辖。大地构造位置按黑龙江省地质志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加里东增生带北蒙褶皱系东北部的额尔古纳褶皱带。中生代以来本区的地壳演化属古亚洲构造域,新生代以来转入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0.
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南部。阴山—天山巨型东西复杂构造带和新华夏系巨型隆起带、沉降带构成本区区域构造格架。区内地层绝大部分为华北地层区,仅北部边缘属天山—兴安地层区。地壳运动是地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从地层接触关系、古构造、古地理发展演变和填充建造、变质建造、同位素年龄值等方面的资料对本区地壳运动分期、性质、特点、规律提出初步论证和分析,为本  相似文献   

11.
吉黑东部闹枝沟岩体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北,为老黑山-珲春晚三叠-早侏罗世构造花岗岩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其内存在的包体及脉岩保留着岩浆混合作用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文牛屯地区位于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属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带的一部分。地处古生代古亚洲构造-成矿域与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强烈叠加的地段,多期成矿的复合、叠加和转换使其成矿地质条件更优越,资源前景良好,尤其是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建议加强基础工作,有望发现大型铅及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专家卡洛斯(葡萄牙)和托马斯·里德科斯尔(捷克)来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考察,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中期评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东段,是古生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汇聚、俯冲拼接,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的关键部位和地质遗迹保存较为系统、完整的区域。主要地质遗迹有华北板块大陆边缘沟弧盆构造体制典型岩地层剖面、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遗迹、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构造花岗岩地貌景观、构造岩溶地貌景观和揭示现代地壳运动节律、河流溯源侵蚀作用的潭水体景观等。公园总体主要包括栾川、嵩县、西峡、内乡、南  相似文献   

15.
通过西湖凹陷西北缘断裂体系、构造格局、火成岩演变等构造条件综合分析,首次明确了区内中始新世存在构造变革。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变革在平湖组底界形成了显著的不整合,主要表现为削平、削超,愈向西邻近长江坳陷不整合愈发显著;构造变革前后西湖凹陷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杭州斜坡带主要表现为大断裂走向由早期差异到后期逐步趋同,最终导致早期分隔、多沉积中心在后期连片统一。认为中始新世这期构造变革作用的发生与周缘板块俯冲调整有关,构造变革期在时间上与西部印度板块俯冲引发高原隆升和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转向、后撤作用相同步,是在西部挤压作用逐步增强背景下,盆地由整体拉张背景到西压、东张的差异化发育转变作用的主要响应。在西湖凹陷内这种构造变革作用具有广泛性,在平湖组与下伏宝石组地层的烃源岩特征上形成差异,对油气资源差异富集的贡献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勃利煤田七台河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东经130°31’~132°32’,北纬45°41’~46°37’之间,东西长180km,南北宽45km,面积8100km^2。一、煤田地质概况1.矿区地质构造勃利煤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双鸭山至鸡西中生代凹陷带的中部,由一系列褶皱和逆断层组成。地层产状平缓,构造简单。  相似文献   

17.
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祁造山带、华北地台南缘及扬子地台西北缘区,中、晚元古宙可能存在一个由两个三联点构成的复合“三叉”裂谷系。其中一个位于东秦岭以商南为三联点,其北东支为熊耳裂谷,西支和东南支分别为宽坪和红安裂谷。另一个位于西秦岭以天水为三联点,其北西支为中、祁连地轴南缘朱龙关群分布一线,西南支为扬子西北缘盐边—碧口群分布一线;二者曾发育成洋盆。东支仍为宽坪裂谷,其与东秦岭“三叉”系之西支为复合臂。构成的构造格局很象大西洋与其东侧几内亚海湾附近贝努埃—楚马“三叉”系构成之格局。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分为5个阶段.①陆核形成阶段形成太古宙高级区,地壳分异成稳定的花岗岩穹窿和活动的绿岩带,第一次克拉通化完成.②陆块发生形成阶段地壳向刚性发展,在华北陆核硅铝壳的基础上先后有3次张开、闭合裂谷作用,第二次克拉通化完成.这一阶段演化在鲁西地区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大量造山花岗岩;鲁东地区则以拉张作用为主,形成海槽,产生沉积.③秦昆洋形成演化阶段四堡期沿鲁东南部地壳拉张,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形成秦昆洋.晋宁期秦昆洋关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碰撞,沿胶南造山带产生大量同碰撞花岗岩,同时产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形成丰富多彩的碰撞构造.晋宁运动最终形成统一的原始中国古陆,第三次克拉通化完成.④陆块发展阶段鲁西地区地壳频繁升降,形成广泛的海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鲁东地区则以造山抬升为主,地层沉积较少.⑤滨太平洋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断块构造发育,形成盆岭构造格局,产生大陆边缘花岗岩,构造体系由古亚洲构造域转向滨太平洋构造域.  相似文献   

19.
在欧亚大陆形成过程中,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板块之间的洋壳曾长期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消减,致使板块北部不断抬升,(竹蜓)带也呈现有规律地缺失。(竹蜓)带缺失揭示:①华北板块自中石炭世晚期开始抬升,至晚石炭世晚期变华北地势由北、东部低,南、西高(C_2)为北、东部高、南部低;②随着板块北部的不断抬升,海浸中心不断向南迁移,煤层和海相层也由北而南层位逐渐变新;③郯庐断裂以西几乎全部缺失中石炭世早期和中石炭世晚期早时(竹蜓)带,因此,石炭纪华北海浸是中石炭世晚期中时向山西及华北腹地推进的;④(竹蜓)带缺失的相对上升区一般为浅滩相,这是由于华北石炭纪的构造振荡运动振幅小,频率大,而仅表现为海陆环境的频繁交替,并未能脱离沉积盆地环境,故一般不存在沉积间断;⑤石炭纪郯庐断裂活动对这一时期的沉积起了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