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健  郭琳  张兵 《地下水》2011,(4):46-48
根据孔雀河流域下游平原灌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盐碱地形成的原因,探讨实施治理盐碱地改良利用应遵守的原则,提出以水利土壤改良为先导,配以农艺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治理综合措施。以期达到盐碱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洛惠渠灌区盐碱土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春莉  王黎军  赵燕妮 《地下水》2001,23(4):183-184
本文阐述了在洛惠渠灌区土壤盐碱条件下 ,测定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 ,必须注意洗涤剂的选择和交换剂的选择。只有使用合适的洗涤剂和交换剂才能使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并对盐碱地改良和农业生产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疏勒河中游地区气候干旱,而灌区及周边地区范围地下水埋藏较浅(大部分地区2 m左右),强烈的蒸发积盐作用形成了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分析疏勒河流域中游昌马及双塔两灌区盐渍化形成的条件、盐渍土类型及分布规律,根据前人试验成果和实际调查结果,提出灌区内土壤盐渍化改良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灌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风险理论,建立了包括农业干旱发生概率、抗旱能力、受灾体种植面积比等多因子的灌区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将相对产量作为灌区农业干旱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土壤 作物 大气系统中水分运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用该指标结合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对灌区农业干旱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出灌区各种作物对干旱风险度影响最大的生育阶段和风险度最高的农作物,以便灌区制定合理的抗旱方案以减小灌区干旱损失。  相似文献   

5.
疏勒河昌马灌区地处极度干旱的西北内陆。正在实施的“疏勒河流域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 (1996~ 2 0 0 5年 ) ,在昌马灌区开垦荒地 3 13× 10 4hm2 ,盐渍土占 6 5 5 %。因此 ,盐渍土的改良问题直接关系工程目标的实现。在分析昌马灌区盐渍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盐渍土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并提出具体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6.
宁夏引黄灌区的中低产田主要是指轻重不同的盐碱地,其中银北灌区的耕地中这类低产田就达100余万亩。大量的盐碱地分布严重限制了灌区农业发展,因此,研究防治盐碱地是发展宁夏灌区农业的关键之一。那么,该区盐碱地根本改观的途径是什么呢?据多方调研,可断言,改变高矿化度的水盐平衡状态,是改变盐碱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决定,所以咸水资源比较丰富,应该积极开发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实践证明,咸水用于农业灌溉同样可以增产,尤其在干旱年份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咸水利用后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盐碱地的改良;咸水利用后可以节约深层淡水,缓解市区的地面沉降。如此形成良性循环,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经济将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引黄灌区现状以及灌区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建立水量、水沙、地下水位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集成渠道防渗衬砌与管道输水两项节水灌溉技术,开发暗管排水盐碱地改良技术;建立基于公共通信网络的多信息自动采集系统,开发基于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灌区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几种技术的集成,可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灌区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16,(5)
通过研究山阴县北部洪涛山前倾斜平原与冲积平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TDS、总硬度和SO_4~(2-)的变化趋势及其形成原因,最后针对地下水环境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机理,提出土壤渍化防治及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可通过减少灌水入渗量,加大灌区潜水排泄量等盐防治措施进行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2016,(6)
通过对阿克陶县平原灌区盐碱地监测得出,区内盐碱地危害程度随地下水埋深的减小而增大,地下水年平均埋深小于2.26m对应为重度盐碱地;夏季潜水水质明显好于冬季,夏季潜水可以达到灌溉水质要求。由此提出增大灌区潜水开发力度,降低地下水位是有效治理盐碱地危害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干旱内陆灌区土壤水盐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干旱内陆区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以及土壤盐分运移规律,有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潜水无效蒸发,防止土壤盐碱化。根据水量平衡和盐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土壤水盐模型,计算土壤水盐迁移量,并对干旱内陆区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银北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银北地区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导致本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近年来,由于黄河来水量的逐年减少,引黄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逐渐开始开采利用地下水。由于银北地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利用地下水灌溉可能引起次生土壤盐渍化。本文运用PHREEQC模型软件模拟灌溉水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机理。通过模拟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是解决银北灌区土壤盐渍化的关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混合比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2)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蒸发浓缩叠代在2~4次,说明存在轻微蒸发。(3)INVERSE模拟结果说明,银北地区灌溉淋洗期间存在轻微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溶解,Na 、Ca2 和Mg2 吸附交换,渠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非灌水期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强烈蒸发,水相和固相的相互作用,石膏、白云岩和盐岩沉淀,Na 、Ca2 和Mg2 解吸附,使有害盐分氯化物、硫酸盐存留在土壤层中,形成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13.
李惠  梁杏  刘延锋  刘亚磊  鲜阳 《地球科学》2017,42(5):843-852
棉花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研究干旱区棉花的水分利用来源对合理制定灌溉制度、实现农业节水灌溉和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基于水文监测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确定棉花不同生育期及灌溉后的水分利用来源,并应用多水源混合模型(IsoSource模型)定量计算了棉花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在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主要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利用率分别为0~30 cm(78.2%)、30~60 cm(31.9%)、60~110 cm(32%)、110~220 cm(47.3%),整个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来源存在由浅变深的规律.膜下滴灌后,棉花调整其水分利用来源,显著增加了0~30 cm浅层土壤水的利用率.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低额高频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棉花对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干旱灾害是制约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自然灾害,而且随着气候变暖西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影响不断加重。"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成果是在数十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过去20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所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该成果对西北干旱形成机理及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取得了新认识,尤其是发现了形成西北干旱环流模态的4种主要物理途径;研制了西北干旱预测的新指标、干旱监测的新指数及监测农田蒸散的新设备,明显提高了干旱监测准确性和针对性;提出了山地云物理气象学新理论,研发了水源涵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现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水分输送和循环的新规律,揭示了绿洲自我维持的物理机制;认识了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新特征,建立了旱作农业对干旱灾害的响应关系;开发了旱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垄沟栽培、适宜播期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灾技术,为西北实施种植制度、农业布局及结构调整和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方案。该成果的完成提升了中国干旱防灾减灾技术水平,培养了中国干旱气象科技队伍,推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西北地区干旱气象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有可能突破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孟涛  王东 《地下水》2006,28(6):72-75
本文运用水均衡法和开采系数法,依据水均衡原理建立14团灌区内地下水水均衡模式,对灌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目的是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持水土平衡,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吉林西部土壤贮水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水分有效性,以吉林西部大安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测定土壤贮水量及根系区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并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进行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合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土壤贮水量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盐碱土和非盐碱土吸持贮水量、滞留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的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贮水量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实际贮水量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南北方向的空间变异性均高于东西方向的空间变异性;轻度盐碱地、水田和旱田实际有效含水量分别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78.94%、58.28%和56.62%,水分有效性较高,蔬菜地、高粱地、草甸土以及中度和重度盐碱土实际有效含水量占其最大有效含水量的20.83%27.13%,土壤水分有效性较小;水田、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贮水和持水能力强,旱田和蔬菜地土壤贮水能力较强,持水能力中等,而重度盐碱地、高粱地、草甸土等土壤的持贮水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对旱改水工程水资源管理和预防次生盐渍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膜下滴灌微区环境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膜下滴灌特有的"膜中"、"膜间"、"膜边"、"膜外"微区环境,利用2011—2013年田间对比试验方法获取的5 960个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构建膜下滴灌环境土壤层次、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气温、蒸发综合因素与土壤水盐关系及影响效应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干旱、蒸发强烈灌区,地膜覆盖与滴灌结合的地表介面灌溉形式下,土壤水盐具有水平方向由"膜中"向"膜边"地表裸露区定向迁移,垂直方向土壤水盐则由下向上层运移且趋于"膜外"边界积累的趋势,尤其是气温与蒸发因素交互作用,推进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在地膜覆盖与土壤裸露区域空间运移,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形成机理,为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地表排放模式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潜水蒸发系数的观测实验与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振红  孙明 《地下水》2003,25(2):113-114,118
利用1991—2000年的观测实验系列资料,对潜水蒸发系数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冰期、月、年等三个计算时段不同岩性的潜水蒸发系数,并进行了变化特征和合理性分析,对三水转化机理、农田灌溉排水、盐碱地改造和水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Ⅰ模型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干旱地区平原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了以农区土壤水为中心的干旱区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散耗型模型考虑了水在不同介质和不同形态之间的交换或转化,并重点考虑人类活动如引水灌溉、地下水的开采等对水平衡的影响。模型把研究区划分为河段、泉井、水库湖泊、农区和非农区五类水均衡模块,水均衡模块之间通过地表渠系、地下水侧渗进行水量交换。应用模型可以对研究区农区、非农区各自的蒸发量、农区向非农区地下水迁移量等干旱区主要水分散耗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