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dam M.Dziewonski(1936~2016)生前是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与地震学家.鉴于Dziewonski教授在固体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基础贡献,199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Crafoord奖(被誉为地学界的"诺贝尔奖"),1999年美国地震学会授予他Harry Fielding Reid奖章,2002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他William Bowie奖章.Dziewonski教授的研究注重于利用地震观测资料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震源机制,他最杰出的工作包括:(1)发展了地震矩中心位置和震源机制(CMT)反演方法,建立了实时自动反演全球中大型地震震源参数的系统,以及具有搜索功能的震源参数数据库以及相关的网站;(2)发展了被地学界广泛应用的一维地球参考结构模型PREM;(3)将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地球深部结构的研究中,反演获得三维非均匀地幔的速度结构模型,以及地球内部结构间断面的深度起伏特征;(4)证实地球内核的固态性,发现地球内核的各向异性和内核最深部的结构特征.Dziewonski教授是很多地震学领域的开创者,他在地震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地震学家以及其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本文简要介绍了Dziewonski教授主要的科研工作、核心的学术成就及重要的学术服务贡献,并探讨了他学术研究成功的因素,希望能够对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学者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授予菲利普.H.艾布尔森(Philip HaugeAbelson)的史密斯奖章是为纪念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科学,特别是地球物理学的两位科学家而设立的。艾布尔森对科学的贡献,包括他个人的研究工作,任《科学》杂志编辑期间的卓越的工作,以及他曾任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长等都是众人皆知的。但是人们可能还不太知道他在把《地球物理研究》(JGR)杂志创办成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主要杂志和世界主要的地球物理编年史中所起的作用。在5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地球物理年来临,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成员可在诸如地震学会、美国气象学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之类的一些组织的专刊或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学报等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学报试图起到多  相似文献   

3.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是我国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开创者。早在30年代他就在云贵山区开展野外物理探矿。新中国成立后,他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田和油气田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耄耋之年仍不遗余力探索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震学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叫他Kei,作为学术权威,40年来他发明了许多新方法,旨在对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能够更定量化。Aki于2005年5月17日在留尼汪岛逝世,该岛是印度洋的火山“热点”,他退休后就在那里安家并继续他的学术生涯。他不仅以众多地震学的学术成果著称,而且在地震灾害概率评估的发展上,他也是一位领军者。  相似文献   

5.
1.概况:欧洲地震委员会是历史比较悠久的欧洲国际性学术委员会之一,它是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成员,还是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的一个较大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每二年召开一次大会,会上讨论有关在欧洲开展地震学研究和资料交换的问题,选举委员会的领导班子。欧洲地震委员会第21次大会于1988年8月在索菲亚(保加利亚)召开。这次大会在历届  相似文献   

6.
1980年l0月2日至11日在苏兹达尔市举行了“数值方法解释地震资料”的国际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苏联科学院部国际地球物理委员会、西伯利亚科学分院计算中心、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按КАПТ计划组织的。讨论会日程分两个部分:一是听取解地震学中正演和反演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的报告,二是对数值方法用于人工地震测深和地震学的成果及其今后发展远景进行了讨论。会议共听取了60篇讲演、报告和报导,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3月23日,德国地球物理学会授予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华人科学家汪荣江博士"恩斯特·冯·雷博伊尔-帕斯维茨奖"(Ernst von Rebeur-Paschwitz Price),以表彰他在地球物理学与地震学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恩斯特·冯·雷博伊尔-帕斯维茨是德国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是现代地震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200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会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评选  相似文献   

8.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资深会员恰普曼(Chris Chapman)在斯里兰卡亲身经历了这次破坏性的海啸。以下是他刚刚离开这次灾难返回时的报道;脚注是后来加上的。恰普曼是Schlumberger剑桥研究中心的科学顾问,也是一位理论地震学家。  相似文献   

9.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9届大会于1997年8月18~28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051位科学家参加了这次大会。国家地震局有近20位科学家出席了会议。本届大会共安排了46个学术专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上宣读论文716篇,张贴展示论文695篇。本届IASPEI大会的学术报告涉及广泛的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研究的问题,内容包括:地震预测;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不同构造区的强地面运动;地震孕育过程:定量模型和假设检验;岩石圈结构、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火山地震学;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危害;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危害评估中的新的地学信息技术;触发/诱发地震;与构造过程有关的电磁信号;岩石圈结构的长周期研究和工程地震学;估计地震大小的新方法;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物理观测、实验约束和模似;地震成核、动力破裂及其终止:观测和物理模拟;今后的地震仪器的发展;地震灾害与危害的公众教育,等等。  相似文献   

10.
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所属震级分委会的震级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S.J.Duda)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北京介绍了“谱震级”(spectral magnitude)的新方法,兹根据其报告及有关文献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地震局局长方樟顺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5人赴法国参加1991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巴黎地球物理所召开的中法双边地震学术讨论会。这是自国家地震局成立以来,第二次高层次赴法国的代表团。在为期4天的学术讨论会期间,双方地震学家近5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方面有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等人  相似文献   

12.
地震震级是地震预报三要素的重要参数之一,是衡量地震大小的必不可少的参量。在以震报震的预报方法中,几乎毫无例外地要使用震级资料。但是,直到目前,震级还是一个物理意义含糊、测量非单值的地震学参量。鉴于震级问题的重要性和它的广泛性,为推动震级研究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组织1981年5月《地震震级学术讨论会》之后,立即成立了地震震级工作组,加强了对震级研究的指导,使地震震级研究出现了新局面。1982年12月,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震级分委员会震级的物理基础工作组主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杜达教授来华进行学  相似文献   

13.
在本卷中七位深受尊敬的地震学家试图总结美国在过去四年中的地震学研究情况。这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单是对这大量的新的地震学文献进行汇编和分类就足够困难的了,而有把握地对我们的新知识和新见解进行综述则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地球振动(即地震学)研究最初似乎是一个范围有限的科学领域,但它却包括大量的各种类型的观测数据和数学物理问题。目前,地震学家们正在研究地震波在频率10~2Hz 到10~(-4)Hz(20个倍频程)方面的变化及在加速度1g 到10~(-12)g(240dB)方面的变化。地震波在其穿过地球内部这一非常复杂的介质时会在各种距离上观测到。此外,这些地震波往往是由许多复杂的机制引起的,包括地震、人工爆破、滑坡、火山和大气扰动。  相似文献   

14.
射线方法是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五十年代以来,射线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并对地球物理学的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地震预报研究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射线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由国际闻名的射线理论专家切尔费尼等撰写的《地震学中的射线方法》专著问世后,一直受到地震学者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者的欢迎。全书共八章,第一章  相似文献   

15.
现代地震学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安艺敬一先生2005年5月17日在印度洋法属留尼汪岛逝世,享年75岁。安艺敬一教授被公认为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学家和现代理论与观测地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著作Quantitative Seismology被认为是地震学家的“圣经”。安艺敬一教授生于1930年3月3日,1958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1966年至1984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之后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和地球科学系主任。他创立了著名的南加州地震中心。1979年他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荣誉会员、美国地震学会…  相似文献   

16.
IASPEI亚洲区域大会在我国唐山市召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协会(IASPEI)成立于1951年,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大会。另根据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区域大会(RyionalAssembly),以提高该地区的地震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震动态》2013,(11):30-31
2013年9月12-16日,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深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震学与地球深部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震》2012,24(1):37-37
一、《高原地震》是青海省地震局主办的地震科学综合性学术季刊。每季末出版。主要刊登地震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登载一些与地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地震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与地震科学有关的实验、  相似文献   

19.
<正>颁奖词鉴于陈运泰数十年来杰出的科学研究成就,鉴于他为中国地震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的现代化所做的长期不懈的努力,以及他对国际地球物理界的贡献,特授予陈运泰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国际奖(International Award)。  相似文献   

20.
宽频带地震学与中强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宽频带地震学是近年来地球物理学科的重要进展之一,现代的观测技术实现了仪器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记录数字地震信号,宽频带资料含有更真实和更全面的震源和地下介质的信息,利用宽频带资料可以对广泛的地球物理问题进行研究,中强地震的破裂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宽频带地震学的分析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细的破裂图象,未来的十年里,宽频地震学将会是地震学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