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武汉长江二桥变形监测的内容、实施过程,对主塔垂直度测量等关键技术与传统测量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相关测量工作的有效性、精密性与可靠性。通过对变形监测成果的深入分析与探索,提出了相关有益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监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吴栋材 《测绘学报》2002,31(3):278-281
系统地介绍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变形监测的方案与资料分析,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的监测实践,指出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等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测量速度,其测量成果也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国家《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中对桥梁运营期间的管理要求,结合武汉市几座跨越长江和汉江的各类大型和特大型桥梁的结构特点,以及为了有效地保证大桥的行车安全,阐述了大桥管理中应实施变形监测主要内容;并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等桥梁的监测实践,验证了变形监测在运营管理中的作用。文中还介绍了城市桥梁管理中的有关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4.
CH20023356 大跨度斜拉桥变形监测研究/吴栋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学报.—2002,31(3).—278~281 系统介绍现代大跨度桥梁变形监测的内容、方案与资料分析,结合武汉长江二桥的监测实践,指出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和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测量机器人等不仅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度桥梁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还可以提高测量速度,其测量成果也具有很高的精度。图2参3  相似文献   

5.
利用GPS测定大型桥梁动态特性的试验及结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研究GPS测定桥梁结构自振特性的可行性 ,结合武汉长江二桥开展了一次GPS动态监测试验工作 ,介绍了试验实施方案及其监测结果。通过应用频谱分析法 ,有效地获取了斜拉桥跨中的振动特征 ,其结果与竣工时采用加速度计实测的值十分吻合。研究表明 ,应用高采样率的GPS接收机和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 ,完全可以高精度地实现桥梁结构自振特性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以国内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悬索桥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索塔实时自动变形监测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基于Leica TS50智能型测量机器人实时自动变形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实现方法。实践证明,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索塔实时自动变形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智能型测量机器人的在线控制、实时测量和数据处理、实时查看和显示变形信息。该系统可适应现代工程变形监测实时性、持续性、自动化的发展要求,对多种类型的工程自动化变形监测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武汉长江二桥的规模与结构,总结4年来对该桥的平面与高程施工控制网和正桥0 ̄16号桥台、H型塔柱、墩位的复测监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长江中下游水患区沉降监测工程概况,阐述了在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中“平均间隙法”的原理与应用,结合三年的监测数据得出了具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将步进频率连续波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和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而构成的地面微波干涉雷达系统,可实现对地面目标的静动态高精度监测。介绍了利用该技术的IBIS系统在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所开展的动态挠度测试情况,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微波干涉雷达技术不仅可以精细地测量桥梁挠度的动态变化,且精度高,可以真实地反映结构物的动态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隔河岩大坝外观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清江淌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研究,它是一个由2个GPS基准站和5个GPS监测站组成自动化监测系统,在平时,该系统每6小时提供1组变形资料,在汛期,每2小时提供1组变形资料,本文利用该系统的形变监测资料和大坝的水位、温度等数据,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将以上信号从时域转到频域内进行分析,研究流水位、温度与大坝变形的关系,及时反映大坝变形规律和变形原因,并研制了相应的软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武汉某地铁深基坑变形和支撑轴力展开动态监测,结合监测成果,重点分析了冠梁水平位移、坑外地表沉降以及钢支撑轴力的变化。对基坑变形和内力变化的原因及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墙后土体压力及钢支撑轴力之间相互作用是导致基坑发生变形的主要原因。此外,基坑前期变形、内力监测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变化,随着支护体系的完善,各监测值逐渐趋于稳定,说明基坑支护和维护体系能够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可以保证地铁深基坑的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瑞国际合作项目“灾害预防多传感器集成监测系统研究”,赫尔马·殷根桑德(H.Ingensand)教授在武汉所做的“瑞士的测绘教育”报告,介绍瑞士的学制和苏黎世工业大学测绘专业的学士、硕士课程学习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九江长江二桥二等跨江水准测量的主要方法和措施,并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讨论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几点因素,给出了高等级跨江水准测量的一个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14.
徐绍铨教授,男,博士生导师。193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1965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大地测量系副主任,地学测量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等,现为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同时他还兼任南方冶金学院、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全球定位系统》编委。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绍铨教授自80年代开始,致力于GPS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河北沧州市、河北唐山王滩、福建厦门市、福州市、湖北黄石市、华东地质学院实习场、广东恩平一湛江高速公路等GPS控制网的建立和海南省A级试验网联测等项目。在这些成果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1990年开始,他开展“GPS水准在局部GPS网中应用”的研究,于1992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于厦门市GPS网中正常高的计算,并获得成功。其原理、方法在十多期GPS培训班上讲授,向全国推广应用。同时完成“GPS高程拟合系统”商品化软件,已在生产上使用。 徐绍铨教授曾先后3次赴南极测绘考察,其中一次是中国首先在东南极考察,是最早登上南极大陆的4名中国考察队员之一。另一次又完成中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他为长城站、中山站大地坐标系统的建立、菲尔德斯海峡、地壳变形网监测、国际南极GPS联测等作了大量开拓性的测绘工作,荣立二等功一次。他参加的南极测绘考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和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994年,他又赴南沙群岛,主持南沙群岛与大陆GPS联测,在南沙群岛礁盘上建立GPS点,使南沙群岛坐标系统与大陆统一。 “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研究”是理论结合实践、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工程项目,徐绍铨教授任课题组长,在他精心组织、协调下,20多位专家、教授、博士生、硕士生,经3年苦心钻研,于1998年3月15日建成并投入运行,在1998年抗御长江特大洪水期间,系统每2h提供的大坝变形资料,为隔河岩水库超蓄调度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从而使清江与长江洪水错峰,为长江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5名院士和5名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技术、现代数据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是首次成功地将GPS用于大坝外观变形长期连续实时监测,其中监测系统精度达亚毫米级,响应速度小于10min等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获199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徐绍铨教授受学校委派,兼任学校与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湖北普赛高新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公司开业仅一年,已承接高坝洲、龙羊峡水电站GPS监测项目。 1998年,徐绍铨教授主持国土资源部“长江三峡崩滑地质灾害GPS监测试验(示范)”项目,开展GPS在三峡库区滑坡监测中的最佳观测时段、最佳时段长度、最佳基准点数、最佳截止高度角、最佳解算软件、采用何种星历等试验。其成果通过专家验收,得到国土资源部的肯定,准备在全库区推广应用。同时,徐绍铨教授正在开发为GPS滑坡监测专用的“直接提取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软件”。 徐绍铨教授从事测绘教育30多年,先后主讲过《大地测量学》、《椭球大地测量学》、《应用大地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等6门课程,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多次获校教学质量优秀一、二等奖及先进教师称号。他主编出版的《GPS测量原理及应用》获全国优秀测绘教材三等奖;他还主编出版了《大地测量学》、参与编辑出版了《椭球大地测量学》、《应用大地测量学》、《BASIC程序设计与测量计算程序》等教材。1994年开始,他牵头与其他教授一道,开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改造和建设大地测量专业”的研究,提出对原有大地测量专业进行全面改造,增加“大地测量(空间测量技术与地球动力学)”和“大地测量(卫星导航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三者有机的结合,并富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办学模式,促进了大地测量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该课题成果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1997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徐绍铨教授主持下的测绘基金项目“基于多媒体的计算机辅助测绘学教学系统研究”,探索了在不同平台上研制测绘学科CAI课件的经验,为测绘学CAI教学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徐绍铨教授先后在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他还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洪山区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5.
CH982733 MG—02型滑坡监测系统模拟试验结果/黄声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量工程学院)…∥测绘通报.—1998,(4).—2~4,9 为检测仪器性能特点和为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提供论证,实施了MG—02型滑坡监测系统模拟试验工作。结果表明,该仪器设备性能良好,设计合理,自身优势突出,实测精度优于标称精度,可用于毫米级变形量的危岩体监测。图4表5CH982734精测仪仿射性误差检校/游传金(武汉测绘院)∥测绘通报.—1998,(4).—17~19 对平面型与空间型精测仪仿射性误差检校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型精测仪仿射性误差检校方法一即采用平面型“CK、Z、BzX、BzY零位测定”方法。图4表2  相似文献   

16.
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在地铁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以TCA自动化全站仪为基础组成的自动变形监测系统和广州地铁“非地铁施工时地铁结构变形监测”项目的现场方案及优化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可以胜任地铁结构变形监测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长江新生洲洲头坝体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变形监测方法。通过对坝体的变形观测网多次资料的平差计算,对坝体的稳定性进行稳定性分析。监测测量结果分析说明:坝体在水平方向位移相对稳定,垂直位移是因现场施工造成沉降引起的。提出了新生洲洲头坝体安全运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长江中下游水患区沉降监测工程概况,对研究变形监测点位稳定性的方法做了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利用最近三年的洞庭湖周边地区的水准数据,依次采用稳健估计法,平均间隙法,单点位移分量法对所选水准基准点的稳定性作定量分析并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9.
“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在地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智能全站仪网络监测系统”的概念,它由多台自动化全站仪组成,可以用于较大区域范围结构的变形测量。详细论述了监测网络系统的组成以及功能特点,并介绍了其在广州地铁结构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黑君淼  王力  李昂 《测绘通报》2024,(2):39-44+79
本文分别对地铁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的变形监测技术手段进行了总结、归纳,梳理了地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地铁变形监测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地铁变形监测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对研究地铁变形监测的系统化和自动化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