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处理1970年以来川滇地区中小地震资料,提出了川滇地区前兆震群的定义,着重研究了前兆震群、前兆震群指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兆震群具有集中分布的区域特征;前兆震群参数指标为能量释放均匀度u≥0.45,震群信息熵K≥0.55,地震发生方式ID≤0.7,震群b>10.9或≤0.75,最大震级与次大震级差△M≤0.4,综合判定指标为5项震群参数指标3项达标。前兆震群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AM无区域特征,U值、K值、b值与ρ值在思茅、景洪相对偏低。即除震级差AM的空间分布无区域性,前兆震群与其余震群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杜方 《四川地震》2002,(1):9-15
介绍了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前中国大陆西部地震活动背景;分析了西南地区即四川西部至川滇交界地区中强震呈现频发的现象和6级以上强震呈现南迁趋势对永胜的影响,探讨永胜区域地地震时,空活动特征,震区小震月频次增加,间隙脉冲型应变释放的前兆震群的发生,A(b)值的空间扫描反映出的永胜6.0级地震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的增强图像。  相似文献   

5.
应用模式识别方法综合分析多项震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华北地区公元1400年以来的16次M≥7强震和随机选取的191次“无强震”,研究 了下列一组震兆:地震活动水平;b值:空区;地震的条带分布和地震的集中性。对每项震兆,建立了该震兆为异常的一个或数个定量的准则,然后用模式识别法综合分析了这组震兆。结果表明:强震前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和中小地震集中在强震震中附近可能是重要的震兆;b值异常在综合预测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空区和地震的条带分布所起作用较弱。一系列控制试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基于对这组震兆的研究,在计算机上建立了“应用模式识别方法的综合预测方案”,并试用于强震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云南东部及邻近地区是我国西部的强震活动地带,鉴于该区突出的地质结构条件,强震前直接前震较少,强震来得突然,因此该区的强震难于预测预报。但为了监视该区震情,我们对该区的强震在地震活动性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通过对八十多年的资料分析,我们初步发现本区强震活动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强震前中强地震异常活动清楚并有相关地震与之配合,如果再加之小震的空区、条带及低b值的异常等均可进一步作为未来强震发生的判别条件,这对我省的震情监视及预测预报上将提供有用的资料,也供同行分析本区强震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桥水库诱发地震前的小震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2年3月3日大桥水库诱发了Ma4.6级地震,根据大桥台网7年多库区地震观测记录,在2001年9~11月库区内有密集分布的高频次近地表的小震群活动,以致库区内地震存在6值与叩值等地震学参数异常。这个小震群震级小、频次高,分布在一个震源深度浅地域小的空间范围内。小震群的震中分布与安宁河东支断裂和库水位有关。借用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对天然构造活动引起的震群分析方法和指标,对该小震群进行分析后认为:小震群为典型的前兆震群。  相似文献   

8.
:1 998年 1 1月 1 9日云南宁蒗发生了 6.2级地震 ,根据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 ,分析研究了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 ,震源区介质由稳定状态进入非稳定状态过程地震活动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同时 ,根据序列参数 h、b值的动态变化 ,给出序列异常变化特征。主要特征为 :1 .地震孕育中期阶段 ,3级以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震源外围地区 ,震源区高度平静 ;地震孕育发展至短期阶段 ,震源外围地震活动消失 ,震源周围地震活动迅速增强 ,且随着地震的逼近 ,地震活动逐渐向震源区收缩 ;至短临阶段 ,孕震区出现显著的小震群活动。 2 .宁蒗 6.2级地震在其 5.3级前震前 ,震群发育 ,震群参数 h值小于 1 .0 ,且随着地震的逼近 ,震群参数 h值逐渐减少、b值逐渐增大。 3 .5.2级前震和6.2级主震前 ,序列参数 h值均出现明显快速减小的动态异常过程。此外 ,5.3、5.2级前震后 ,其 2级以上余震衰减迅速 ,且余震又少又小。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新疆南天山西段小震群活动水平较高,系统整理该地区31次小震群,并对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同时检验前兆震群类型的判断指标。结果表明:(1)新疆南天山西段震群活动集中,强度以M_L2.0~3.9地震为主,震群中最大震级多数为M_L3.5左右,而震级值M_L≥4.0共7次,最大为M_L4.9,震群序列总频次多数小于20,持续时间大多为7天以内;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之间不成正比。(2)震群活动主要集中在阿图什附近,75%震群发生两个月后对应M5.0以上中强地震,对应范围为0~500km,未来中强地震震中位置主要集中在喀什—乌恰交汇区,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值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震群序列频次与震群的地震对应率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3)采用U-K和U-ρ组合方法判定震群类型的检验效果相对较好,正确率约占总数的32%。分析结果可以为判断震群活动是否具有前兆特征和震情跟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仅就h值在新疆伽师强震群趋势判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在传统的h值判定原则的基础上,利用序列活动自相似的客观存在,提出了自强震发生后从其后较大中强地震起算的h值判别准则。两种算法的结合在伽师强震群预报过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同时对预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h值的算法问题、强震及强震群中震级的估算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9次6级以上强震群,发现强震群序列具有强度大、频度高、中强余震频繁、余震衰减起伏大、持续时间长、中强震前小震活动显示平静的特点。与主余型地震相比震群型地震b值大、p值小,最后一次主要地震发生后序列衰减变慢,多数地震的余震具有共轭分布特征,主要地震的震源深度和破裂方向呈多样性,地震破裂具有继承性。新疆伽师强震群与乌兹别克斯坦加兹里强震群不但在分段上极为相似,而且随时间的发展在能量释放的分配形式上也极为相似,且余震都呈共轭分布,主要地震迁移呈多侧扩展型,强震前中、小地震表现平静。从频度及强度上看,这两次强震群第一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低,第二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较高,第三组强震发生后余震频度及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12.
宁蒗6.2级地震活动异常动态演变图象与序列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翔 《高原地震》2000,12(3):15-22
1998年11月19日云南宁蒗发生了6.2级地震,根据震前震源区及周围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异常图像,分析研究了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震源区介质由稳定状态进行入稳定状态过程地震活动异常动态演变特征。同时,根据序列参数h、b值的动态变化,给出序列异常变化特征。主要特征为:1.地震孕育中期阶段,3级以上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震源外围地区,震源区高度平静;地震孕育发展至短期阶段,震源外围地震活动消失,震源周围地震活动迅速增强,且随着地震的逼近,地震活动逐渐向震源区收缩;至短临阶段,孕震区出现显的小震群活动。2.宁蒗6.2级地震在其5.3级地震前,震群发育,震群参数h值小于1.0,且随着地震的逼近,震群参数h值逐渐减少、b值逐渐增大。3.5.2级前震和6.2级震前,序列参数h值均出现明显快速减小的动态异常过程。此外,5.3、5.2级前震后,其2级以上余震衰减迅速,且余震又少又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新疆天山地震区一些中、强地震发生前的b值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自1971年以来发生的5.5级以上地震震前普遍存在b值的缺震现象,缺震震级和发震的震级对应较好。1972年以来4.8级以上中、强震前普遍存在着b值负异常,异常时间及其与异常幅度之积(β)和震级相关显著。利用它们各自与震级的关系式可以对未来地震的震级作出估计。另外还发现一些中、强地震的余震或全系列、小震群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在未来地震发生的地区呈低b值。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震序列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地震发生后,判断地震类型对预测后面有没有地震,有多大地震非常重要。对新疆29次5级地震序列系统分析后得出,b值、h值、P值、△M、k值和能量比均不能准确无误的判断震型;当序列完整程度较好时,k值对判断地震类型有一定意义,能量比有确定性意义;利用能量比对主余型和孤立型地震进行快速判定准确程度较高,而对多震型地震存在错判可能。分析地震序列前期的时频度衰减曲线有可能区分出多震型地震,但快速区分间歇双震型和震群型地震较为困难。发生在盆地边缘及其附近地区是新疆震群型地震在空间分布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辽宁地区震群序列统计特征及预测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1970年以来辽宁及邻区发生的25次震群活动,总结了辽宁地区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该地区震群活动与未来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2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优势发生时段在震群出现后3天内的占68%,84%的震群中最大地震与次大地震的震级差≤0.5级,平均为0.35。80%的震群持续活动时间约2个月;2震群中最大地震的震级越大,相应地2、3级地震频次也越多,通常1个4级左右的震群,2级地震频次平均约为28,3级地震平均约为6;3当震群中3、4级地震频次分别≥10和4,同时序列的b值为0.6~0.9,此时可判定震群为前兆震群。未来中强震3要素的判定依据为:发震时间为震群开始后1年内,平均6个月;震中距离震群所在地约0~400km,平均为180km;最大强度为G-R预测的最大地震震级加2.0级。当b0.5时,震群有可能为前震序列,即震群开始后1~20天内原地有发生M≥5地震的危险;425次震群中的80%在震群出现1年后对应了M≥4.6地震,空间上辽宁内陆的震群对辽南和唐山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长岛和黑山岛附近海域的震群对渤海海峡及其附近地区的M≥4.6地震有较好的指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研究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与中强震的关系,发现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主震震级在ML3左右;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华南西部地区震群频次超阈值2为异常,可做中短期预测,通过预测效能检验。区域震群对中强震地点的预测有积极意义:震前2年,震群呈条带状分布,中强震发生在震群条带上,震群时间和地点距中强震都是由远到近,时间跨度超1年,最远距离380 km,中强震震级比震群高2~3级。  相似文献   

17.
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MS7.0地震为研究对象,计算地震震中周边区域的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频次N、b值、η值、A(b)值、M_f值、AC值、C值、D值、R_m值、能量E、响应比Y),根据各参数数据的相关性特征,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参数变量降维约简,之后得到综合指数。结果发现,综合指数在芦山地震发生前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包含不同地震活动性参数信息的单因综合指数在芦山地震前也有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数字地震台网在2013年5月19日至7月15日记录到河北赞皇县发生震群活动,ML-0.9级以上地震229次。震群附近30km之内之前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区呈北北东向分布,在其南部存在北西向分支,抵达赞皇附近,发生过少量ML1~2级小震。与较为平静的地震活动背景相比,赞皇震群尤为突出。通过分析震级—频度关系,震群呈现低b值特征;利用振幅比法反演震群ML2级以上11个基本一致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结果与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结果显示,震群呈北北东方向分布,震源机制也有相应的节面对应,大多数倾向北西西,表明震群为右旋走向滑动。同时,低b值和震源机制一致属于震兆现象,应注意加强赞皇附近区域的震情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较大地震发生后,余震即开始活动,地震序列显示出不同特征。按照地震能量的释放规律和序列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震群型是其中一种类型。本文系从能量、频次、地质条件以研究震群型活动的特点,发现余震活动总体积与序列释放总能量成正比。震前小震群的展布面积与未来续发性强震震级有关。多组构造交接复合的三角地块或菱形断块则是震群型序列活动的有利场所;介质条件不均一的破碎地带则是震群型序列活动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勇利 《地震研究》1991,14(1):87-93
本文运用分维的概念和方法,对我国部分强震前地震活动时间分维,前震震群活动时间分维,7级以上大地震的余震活动时间分维和小震群活动时间分维进行了计算。初步结果表明,同一类型的地震活动(如强震前较大时空范围内地震活动、强震的余震、前震震群、小震群等类型)的时间分维十分相近,而不同类型地震活动的时间分维存在着差异,一般说来,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比较普遍地存在降维现象,表现出临近强震时,震源及附近地区地震活动时间结构的有序性增强。这为地震预报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