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环境过滤过程和空间扩散限制过程在构建水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的作用是了解这些因素如何驱动物种分布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关键步骤.为了揭示鄱阳湖流域柘林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明确环境因子和空间扩散限制性因子在浮游植物群落构建过程中的影响机制,于2020年10月,对柘林水库33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和水质理...  相似文献   

2.
《湖泊科学》2021,33(1)
专稿 论水生野生动物的主动保护与被动保护(1-10) 杨海乐,危起伟 淡水贝类观察——生物阐释水污染和毒理的创新手段(11-27) 陈修报,杨健,刘洪波,姜涛 综述 天然胶体的水环境行为(28-48) 王沛芳,包天力,胡斌,钱进 湖泊富营养化响应与流域优化调控决策的模型研究进展(49-63) 刘永,蒋青松,梁中耀,吴桢,刘晓钰,冯秋园,邹锐,郭怀成 研究论文 ——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控 19882018年滇池氮磷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原因解析(64-73) 高伟,程国微,严长安,陈岩 基于水华蓝藻固有光学特性的主要类群定量识别方法(74-85) 褚乔,张壹萱,张玉超,马荣华,胡旻琪 西藏巴松错浮游植物功能群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86-101) 安瑞志,潘成梅,塔巴拉珍,杨欣兰,巴桑 鄱阳湖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102-110) 钱奎梅,刘霞,陈宇炜 夏季东太湖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征及其对沉水植物恢复的指示(111-122) 徐德瑞,周杰,吴时强,戴江玉,吴修锋 喀斯特湿地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生长及表型可塑性特征对不同富营养化水体的响应(123-137) 滕秋梅,孙英杰,沈育伊,张德楠,徐广平,周龙武,张中峰,黄科朝,何文,何成新 ——水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场次降雨径流污染负荷快速估算方法(138-147) 何胜男,陈文学,廖定佳,周瑾,穆祥鹏 Fenton体系处理黑臭河道沉积物的效果初探(148-157) 罗春燕,巩小丽,张巧颖,陈煜,杜瑛珣 鄱阳湖网箱养殖区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158-167) 王毛兰,熊鑫,何昶,赵茜宇,刘景景 不同丰枯情景下长江三角洲非通江湖泊(滆湖、淀山湖和阳澄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组成特征(168-180) 石玉,李元鹏,张柳青,郭燕妮,周蕾,周永强,张运林,黄昌春 ——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 水位对洞庭湖湿地4种典型沉水植物的影响(181-191) 刘向东,侯志勇,谢永宏,于晓英,李旭,曾静 水位波动的幅度与频率对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生物量和形态特征的影响(192-203) 丁明明,黎磊,金斌松,陈家宽 河流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压力的响应:以太湖、巢湖流域为例(204-217) 张又,蔡永久,张颖,高俊峰,李宽意 19882016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218-231) 王丑明,张屹,田琪,黄代中,高吉权,刘云志,龚正,陶世新,孟星亮 西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繁殖生物学及繁殖策略(232-241) 刘亚秋,李新辉,李跃飞,陈蔚涛,李捷,朱书礼 ——水文与水资源保护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巢湖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动态预测与调控(242-254) 张礼兵,胡亚南,金菊良,吴成国,周玉良,崔毅 太湖流域梅雨的划分及其典型年异常成因分析(255-265) 吴娟,梁萍,林荷娟,吴志勇,钱琦雯 近100年来长江与洞庭湖汇流河段水文特征演变(266-276) 肖潇,毛北平,吴时强 长江中游沙质河段床沙级配调整过程计算(277-288) 李林林,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 洪泽湖水沙变化趋势和冲淤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289-297) 贲鹏,虞邦义,张辉,胡勇 三峡水库中段库底水体CH4浓度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99-308) 秦宇,苏友恒,李哲,刘正勉,张渝阳 ——流域与可持续发展 近30年来鄱阳湖生态系统服务变化(309-318) 陈旻坤,徐昔保 研究简报 淡水磷酸盐氧同位素前处理方法的优化(319-328) 薛珂,张润宇,安宁,陈敬安,邹银洪,刘勇,张志  相似文献   

3.
刘慧丽  戴国飞  张伟  廖兵 《湖泊科学》2015,27(2):266-274
鄱阳湖流域内湖库资源众多,柘林湖作为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湖库,是鄱阳湖流域内最大的调节湖库,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有一定的影响,在鄱阳湖的入湖流量中占重要地位.本文以鄱阳湖流域内纳入水质良好湖泊的柘林湖为例,通过对柘林湖的形成及湖泊水系生态环境演变进行探讨,分析近30年来该湖水生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关键驱动力因子.综合研究表明:柘林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下降趋势,水质有先变差后改善的趋势,其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流域内人口数量增加、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入湖污染负荷逐年增长、滨湖区生态安全屏障受人为破坏以及资源开发不合理等.只有处理好"人湖"和谐、"三次飞跃"和"四大转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集成研究和综合治理,才能行之有效地改善柘林湖水生生态环境,并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应,从而保障鄱阳湖入湖"一湖清水".  相似文献   

4.
目录     
《湖泊科学》2023,35(6)
湖 泊 科 学(Hupo Kexue)2023年第35卷第6期11月6日 目次 专稿 青藏高原水体碳源汇过程的重新认知与挑战(1853) 高扬,罗飚,沈迪,贾珺杰,陆瑶,王朔月 研究论文 ——富营养化与水华防控 高温干旱背景下太湖藻情变化特征及机制(1866) 康丽娟,朱广伟,邹伟,朱梦圆,国超旋,许海,肖曼,李娜,张运林,秦伯强 环境因子及生态补水对乌梁素海“黄苔”年际暴发面积的影响(19862021年)(1881) 芦津,杨瑾晟,罗菊花,张民,阳振,霍轶珍,兰海今,谷孝鸿,史小丽 水体叶绿素a和硅藻群落时空分布及影响因子的对比分析——以云贵高原异龙湖为例(1891) 周起,陈光杰,李蕊,陈小林,张涛,韩桥花,王露 洱海南部近岸微囊藻原位增殖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子(1905) 邹艳兰,王玮璐,秦江,余志荣,万国帅,刘琪,周起超 硝态氮对库区水体藻类和细菌群落的影响(1917) 郑鑫,王文静,盛彦清 基于高频高光谱近感观测量化风对蓝藻水华的影响(1927) 杨华音,张运林,李娜,张毅博,孙晓,王玮佳 ——生物地球化学与水环境保护 基于长时间序列乌梁素海水环境变化趋势及生态补水等关键驱动因子分析(20112020年)(1939) 刘莹慧,卢俊平,赵胜男,史小红,孙标,张晓晶,石震宇,米家辉 19902018年于桥水库流域氮磷浓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1949) 张晨,周雅迪,宋迪迪 邛海入湖河流水质及其湖区响应特征(2011-2021年)(1960) 冉蛟,肖克彦,向蓉,郑丙辉 2022年极端干旱下洞庭湖区水体营养状态变化及改善对策(1970) 王丹阳,韩锦诚,黎睿,汤显强 耦合营养负荷的查干湖全季节适宜生态水位阈值研究(1979) 葛裕豪,刘雪梅,杨敬爽,陈立文,吴燕锋,章光新,杨旭 河流营养物质输入及结构变化对河口富营养化潜力的影响(1990) 林玲,许文锋,刘丽华,王飞飞,杨盛昌,曹文志 巢湖水-气界面N2O通量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2000) 杨帆,苗雨青,叶爱中,崔乾,孙奕琳,罗浩,洪炜林,孙方虎 应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北京市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2010) 张宇航,颜旭,姜兵琦,渠晓东,张敏,张海萍,荆红卫,刘保献,彭文启 ——淡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育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分布的时空变化(19862020年)(2022) 刘兆敏,张玉超,关保华,曹振,来莱,杨启铎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典型江心洲植被动态变化趋势及机制探析(2036) 石希,夏军强,周美蓉,邓珊珊 后三峡工程时代的鄱阳湖湿地淹没动态演变(2048) 戴雪,钱心月,朱昱腾,郭润言,秦大千,万荣荣,游海林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河流大型无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2059) 李正飞,蒋小明,王军,刘振元,张君倩,熊雄,谢志才 禁渔初期鄱阳湖流域柘林水库鱼类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2071) 孟子豪,杨德国,胡飞飞,陈康,刘璐,向邈,李学梅 三峡水库香溪河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历史变化(2082) 王佳成,廖传松,连玉喜,林小满,张闫涛,毕永红,刘家寿,叶少文 北京两个水库的桃花水母及其发生条件初探(2092) 王东霞,熊志明,侯新觉,郭伟,黄振芳,王忠锁 洞庭湖区域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种群迁入湖滩后的繁殖特征(2101) 何佳凝,张琛,杨桂燕,徐正刚,张美文,王勇,李波,周训军,黄华南 ——流域水文与水资源安全 21世纪以来泛北极湖泊水位变化时空特征及原因探讨(2111) 梁新歌,王涵,赵爽,宋春桥 城市化背景下年最大日径流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下游秦淮河流域为例(2123) 罗爽,许有鹏,王强,于志慧,林芷欣,唐仁,江如春 极端降雨事件对南方红壤区径流和输沙的影响——基于赣江支流濂江上游流域的长序列分析 (19842020年)(2133) 赵利祥,郭忠录,聂小飞,廖凯涛,郑海金 基于多波束地形测量的上荆江典型河段沙波形态特征分析(2144) 夏军强,曹玉芹,周美蓉,刘鑫,邓宇 ——河湖沉积与全球变化响应 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山湖泊藻类响应气候变化和大气沉降的长期特征(2155) 朱云,陈光杰,孔令阳,李静,陈小林,李平,马欠,周起,黄林培,任雁 滇西北地区高山湖泊沃迪错近两百年来环境变化及枝角类群落响应(2170) 李静,陈光杰,黄林培,孔令阳,索旗,王旭,朱云,张涛,王露 术语规范 中国小蚓类中文名与拉丁名之对照(附分布及生境)(2185) 崔永德,王洪铸  相似文献   

5.
2010年7月对亚热带特大型水库——新安江水库湖泊区水体的垂向物理、化学参数以及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观测研究,并应用Water-PAM对水体浮游植物垂向光合作用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该水库湖泊区在水下10~20 m处形成明显的温跃层,垂向pH值、溶解氧及浊度的变化同叶绿素a浓度呈现高度一致;夏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水体表层以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表层以下其它各层均以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为绝对优势种,垂向分布表现为5~10 m区间为浮游植物高密度区域,温跃层以下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下降,水温分层可能是决定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浮游植物最大光合效率从表层向下层逐步降低,实际光合效率最大值出现在垂向10 m区域.  相似文献   

6.
人类活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是湖泊水体面临的主要环境压力之一.云南高原湖泊阳宗海于2008年暴发了砷污染事件且水体砷浓度目前仍然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重影响了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健康.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6年2月每两月对阳宗海南、中、北部湖区进行采样调查及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44属68种,绿藻门种数最多.蓝藻门占绝对优势,其中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浮丝藻(Planktothrix sp.)、束丝藻(Aphanizomenon sp.)为全年的优势种,这与已有调查显示的阳宗海砷污染后浮游植物群落中蓝藻占优的基本特征一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时间尺度上呈现显著的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8月(14.06 mg/L),最小值出现在12月(1.23 mg/L),而空间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总生物量与水温、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砷、透明度、锰、钠、钾和总磷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水温、砷、钙、锰、钾共同解释了阳宗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57.18%.方差分解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水温、钙离子和砷三者作用共同解释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32.05%,其中水温和钙离子分别独立解释了群落变化的12.45%和8.28%,水体砷浓度仅独立解释了2.33%,但与水温共同作用解释了9.46%.因此,我们推测水温的季节性波动导致了湖泊水体热力分层的明显变化,其中水体混合作用的增强可能会促进底泥释放过程并增加表层水体的砷浓度,进而影响了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有利于评价重金属污染对湖泊的长期生态效应,并为砷污染湖泊的环境修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生态恢复--南京莫愁湖物理生态工程试验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在分析了太湖及其流域所面临的水环境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上,回顾总结了“十五”太湖水环境治理经验,认为源头控制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太湖流域的湖泊治理要针对太湖平原河网与湖荡水系特色,要重视太湖东部草型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必须加强生态修复单项技术间的效应优化和有效集成.根据太湖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太湖流域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水体生态修复工程示范的总体思路是:从污染源头到湖泊出口,依次通过污染源控制、河道截污、湖荡调节、河口净化、湖泊生态修复、出湖疏导等多道防线,有效促使太湖水环境向良性方向转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全流域污染源削减和太湖水源地典型水域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同时进行全流域水环境治理强化管理政策与决策支持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理解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中溶解有机碳(DOC)和总氮(T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2013年不同季节对纳木错2个站点及流域内21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采样及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纳木错水体和21条河流DOC和TN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流DOC平均浓度范围为0.763~1.537 mg/L,TN平均浓度范围为0.179~0.387 mg/L.21条入湖河流DOC浓度在春末夏初和夏季达到高值,冬季为低值,TN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上与DOC浓度相反.湖泊水体DOC和TN浓度范围分别为2.42~8.08和0.237~0.517 mg/L,明显分别高于河水中的浓度.湖泊DOC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与河流一致,而TN浓度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河水DOC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受控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湖水DOC浓度受湖泊内部藻类等水生植物活动和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DOC等有机质的分解是影响纳木错流域湖水和河水TN浓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筑坝改变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过程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探究梯级筑坝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2016年丰水期、2018和2021年丰、枯水期在澜沧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及相关环境要素的调研。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丰水期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浮游植物间的差异,基于广义相加模型(GAM)建立浮游植物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丰水期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呈现上游以硅藻门为主,中下游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的变化特征。营养盐和水库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导致上、下游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关键环境要素;总磷、水温和HRT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要素;总磷、氨氮是影响丰富度指数的关键环境要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理解梯级筑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0.
2002-2017年千岛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认识大型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钱塘江流域新安江水库(下称"千岛湖")为例,基于2002-2017年16年的水库浮游植物数据,结合同期千岛湖水质与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千岛湖浮游植物结构及优势属的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7年千岛湖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93属,主要由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及隐藻门种类组成.16年间,浮游植物年均丰度和群落结构经历了4个阶段:2008年前丰度持续低值且蓝藻不是主要类群,2009-2012年丰度较高且蓝藻成为主要类群,及2013-2015丰度降低且蓝藻占比降低,2016-2017年丰度增加且蓝藻再次成为主要类群.浮游植物门类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优势属的变化:浮游植物年优势属从2002-2008年的小环藻属(Cyclotella)、隐藻属(Cryptomonas)和蓝隐藻属(Chroomonas)转变为2009-2012年的颤藻属(Oscillatoria)、小球藻属(Chlorella)、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2013-2017年又转变为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小环藻属、针杆藻属(Synedra)、直链藻属(Melosira)、栅藻属(Scenedesmus)和蓝隐藻属.冗余分析表明,气温、风速、水位、入库流量等气象水文因子和总氮浓度、电导率、氮磷比、透明度等水质因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关系密切.研究结果表明,在千岛湖这种大型贫-中营养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仅受来水营养盐负荷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给水库藻类水华等生态风险的预测以及水库水质管理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湖泊科学》2009,21(3)
《湖泊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反映湖?白(含水库)及其流域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载与湖泊科学有关的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等)以及湖泊工程、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性或应用性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湖泊科学》目前为双月刊,每1、3、5、7、9、11月6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李云良  张奇  姚静  李相虎 《湖泊科学》2013,25(2):227-235
本文以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为研究对象,鉴于该湖泊流域系统尺度较大,下垫面自然属性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且具有流域-平原区-湖泊不同机制的水文水动力过程,为了真实描述湖泊流域间的水文水动力联系及反映不同过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鄱阳湖湖泊流域联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基于自主研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WATLAC和湖滨平原区产流模型以及水动力模型MIKE 21 3个不同功能子模型的连接来实现该复杂系统的模拟.模型的联合采用输入-输出驱动及子模型的顺序执行进程,即将五大子流域与平原区入湖径流量作为输入条件来驱动湖泊水动力模型,模拟湖泊水位对流域入湖径流量的响应.以2000-2005年鄱阳湖流域6个水文站点的河道径流量、流域基流指数以及湖泊4个站点的水位资料来率定模型,其中各站点日径流量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为0.71~0.84,确定性系数R2介于0.70~0.88之间,而湖泊各站点水位拟合的纳希效率系数Ens变化为0.88~0.98,确定性系数R2为0.96~0.98,均取得令人满意的率定结果.本文提出的鄱阳湖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联合模拟模型能较为理想再现湖泊水位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的响应.水位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联合模型能用来获取重要的水动力空间变化特征.该模型可作为有效工具定量揭示湖泊流域系统水文水动力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3.
蒙新高原湖泊水质状况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曾海鳌  吴敬禄 《湖泊科学》2010,22(6):882-887
蒙新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内湖泊众多,但多为盐湖和咸水湖.近年来,由于湖泊咸化、萎缩甚至干涸的过程加快,区内多数湖泊水资源严重短缺,湖泊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遭遇巨大破坏.本文选取蒙新地区11个淡水和微咸水湖泊,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湖泊水质状况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蒙新地区湖泊水质现状及其变化特征与原因.结果表明,新疆地区湖泊类型多样,湖水阴、阳离子涵盖了各种水化学类型,而内蒙湖泊均为钠组-氯化物型.不同湖泊间湖水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差异较大,湖水交换是蒙新地区湖泊水体矿化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与1988年相比,哈纳斯湖、阜康天池和赛里木湖等山地湖泊矿化度无明显变化或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区域气候变化特征;柴窝堡湖和红碱淖湖水矿化度快速升高,而达里诺尔水体矿化度增幅较小,其差异反映了修筑水库、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在湖泊水环境变化中的不同作用.近50年来,乌伦古湖、博斯腾湖、吉力湖和乌梁素海水体矿化度波动升高,尤其近年来矿化度升高趋势加快,反映了流域内工农业等人类活动增强而导致入湖污染物增加以及气候干旱引起湖水浓缩两个方面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4.
《湖泊科学》2022,34(2)
白洋淀,属海河中游大清河流域,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366 km2,计有大小淀泊143个,淀域内沟壕纵横,村落星罗棋布,水面苇田相间(摄影:尹德超).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泄流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近年低枯水位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鄱阳湖作为吞吐型湖泊,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与长江自然相通,其水力特性直接影响着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水力学方法,提出湖泊泄流能力的概念,并采用湖泊水文观测数据,研究了鄱阳湖的泄流能力特征及其近年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s之前鄱阳湖泄流能力基本维持不变,之后迅速提高,近年开始趋于稳定.泄流能力的显著提高改变了鄱阳湖与长江相互作用的水力特性,从而影响了鄱阳湖的水量平衡,加剧了近年枯水情势.研究表明,大规模采砂是鄱阳湖泄流能力变化的主因,应加强鄱阳湖采砂管理.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水生植物区系的植物地理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少飞 《湖泊科学》1990,2(1):44-49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湖内水生植物主要由亚热带至温带、热带至温带的常见种类和世界广布种所组成。将鄱阳湖与泸沽湖、洪湖、白洋淀和镜泊湖等湖泊植物区系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鄱阳湖与洪湖植物区系的相同系数最大(31.4%);而与温带性的高山深水湖泸沽湖及北温带性湖泊镜泊湖的相同系数较小(12.5—14.2%)。这表明:鄱阳湖水生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点。  相似文献   

17.
洪水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生态系统的物理与生物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快速演替.2010年9月,广东省大型水库——高州水库发生特大洪水.为了解洪水的生态效应,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高州水库湖沼学变量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特大洪水期间,高州水库流域内大量泥沙等颗粒物进入水体,将原有有机物相对较多的沉积物覆盖,有助于减少营养盐的底泥释放,洪水后次年春季枯水期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降低(尤其是磷,总磷浓度低于0.01 mg/L).洪水过后水体中悬浮物的组成改变,在接下来的水体混合期间无机颗粒物的再悬浮导致水体透明度显著降低,但次年水库整体的透明度升高,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洪水事件导致的水体理化环境的改变使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由洪水前以群体蓝藻和大个体绿藻(H1和N A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转变为洪水后以中心纲浮游硅藻和甲藻(A、B和LO功能类群)为优势类群的群落,而以往枯水期常有发生的粘质鱼腥藻等蓝藻水华在洪水后春季枯水期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亚热带大型深水贫营养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生态现状,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对新丰江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指标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 表明,新丰江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在15~28之间,整体上处于贫营养状态.共检出浮...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流域径流是鄱阳湖主要来水,建立鄱阳湖流域径流模型对揭示湖泊水量平衡及其受流域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鄱阳湖-流域系统的特点:流域面积大(16.22×104km2)、多条入湖河流、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等,研究了相应的模拟方法,建立了考虑流域土壤属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鄱阳湖流域分布式径流模型.采用6个水文站1991-2001年的实测河道径流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模型整体模拟精度较高.其中,赣江、信江和饶河均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月效率系数为0.82-0.95;抚河和修水模拟精度略低,为0.65-0.78.模型揭示了研究时段内年平均入湖径流总量为1623×108m3,其中,赣江最多,占47%,其次为信江和抚河,分别占13%和12%,湖滨区坡面入湖径流约占4%,其余24%来自饶河、修水以及其它入湖支流.模型将用于评估流域下垫面或气候变化引起的入湖水量变化,为湖泊水量平衡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帆  陈晨  徐韬  杨阳 《湖泊科学》2024,36(3):695-707
浮游植物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可以指示环境变化。高原水库由于其蒸发量大、雨季短、旱季长、抗污染能力差的特点,生态系统脆弱,其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对环境条件更为敏感。为了解云贵高原地区乌江渡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演替特征,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对乌江渡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应用功能群的方法对浮游植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1) 2021年6月—2022年5月,乌江渡水库表层水体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6种,共8门67属,其中,生物量最高的为硅藻门,种类数最多的为绿藻门;2)乌江渡水库表层水体理化性质和浮游植物群落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而相同季节内不同位置差异不显著;3)乌江渡水库表层水体春夏秋季为中—轻度富营养状态,而冬季为中营养状态;4)乌江渡水库中共有浮游植物群落功能群24类,基于优势度,其季节性演替模式为B/C/L0/P(春季)→B/J/L0/P/S1/T(夏季)→B/L0/P/S1/T(秋季)→B/P(冬季),春季和秋季优势功能群关联显著,而夏季和冬季优势功能群关联不显著,相对独立,即浮游植物群落演替伴随着群落稳定性的变化;5)氮磷营养盐、温度和溶解氧是影响乌江渡水库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