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 西秦岭早奥陶世的笔石首先由甘肃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于1980年10月发现,地点在甘肃省迭部县城东约5km处的拉路村东侧拉路沟沟口。何荔莉、赵凤游(1982)报道有:Didymograptus sp., D. cf. suecicus, D. cf.filiformis, D. extensus,Tetragraptus sp.,T.cf. bigsbyi,T.pendens Elles,Loganographtus sp..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59,19(1):27-27
地质部地质研究所黔东队在四川东南部酉阳附近,奥陶纪扬子贝层下部,发现下奥陶纪上部的笔石化石Phyllograp-tus及Didymograptus,而且产这些笔石的层位还在含扬  相似文献   

3.
飞鹰四笔石Tetragraptus aquilinus n. sp.首先发现于浙江衢县下奥陶统宁国组反常对笔石(Didymograptus abnormis)带,以后在广西兴安及贵州三都等地又有发现。许杰教授和作者在研究浙江四笔石的时候,将它建立为新种,并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葛梅钰同志在描述一种四笔石Tetragraptus sp.时,曾和未刊的飞鹰四笔石作比较,并认为它可  相似文献   

4.
关于半河系     
王钰 《地质论评》1945,10(Z1):1-8
民国二十一年常隆庆调查川南金佛山附近地质时,曾将该处下古生代地层分为四部,即:灯影系、厚三百五十公尺;半河系,厚一百八十五公尺;宜昌系,厚一百公尺;艾家山系,厚三百一十公尺。灯影系中未见化石。半河系中,据常君个人大略鉴定,云有:Billingsella of.coldradoensis,B.sp.,Stra  相似文献   

5.
论宁国组和胡乐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一亭  王海峰 《地层学杂志》1991,15(3):226-229,196
<正> 宁国组和胡乐组系许杰(1934)研究皖南宁国县胡乐地区奥陶系时建立的二个地层单位宁国页岩和胡乐页岩沿革而来。宁国页岩下部为“各种颜色之泥质页岩(下部作绿色,中部暗兰色,顶部棕黄色),厚约一百一十米”,产 Didymograptus hirundo,D. abnormis等对笔石、四笔石、叶笔石、雕笔石化石。上部“为淡黄色、柔软之泥质页岩,计厚三十一米”,笔石丰富,有 Amplexograptus confertus, Didymograptus acutidus,D. ellesae,  相似文献   

6.
龚兴宝 《中国岩溶》1985,4(3):288-288
<正>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组在桂林盆地尧山西侧的朝阳砖厂、江头村等地的一套黄灰色和浅黄色的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该套岩性层理发育)中,发现较多的有孔虫化石,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乃文同志的初步鉴定有如下属种: Ammonia sp., Bathysiphon cf. areacea Cushman, Cyclammina Complanata, Caribeanella cf. katasensis(ujiié), Caribeanella aff, katasensis(ujiié),Caribeanella sp., Gyroidinoides? sp., Nodellum sp., Nonion sp., Orbulina sp., Protelphidium sp., Trochamminoides cf. proteus (Karrer), Trocham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是研究我国寒武系的重要地区。早在二十世纪初叶,英人勃朗(J.C.Brown,1913)调查滇西地质时,将滇西的变质岩系统称为“高良系”,时代属前寒武纪。对滇西有化石依据寒武系的发现,则首推孙云铸(1939),他在保山县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Tullberg,So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  相似文献   

8.
1981年9—10月,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77级21名学生,在寻甸县境内东至小江断裂、西止可朗村进行1:5万地质测图(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在可朗村北1公里多的白牡丹村附近出露的下奥陶统汤池组上部发现了笔石,因仅一枝,胞管直,据和武定、昆明的巳知资料对比,推测可能是Didymograptus的残枝。  相似文献   

9.
藏北申扎一带下奥陶统拉塞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省地质调查院在进行1:25万《多巴区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在西藏北部申扎县一带首次发现一套富含北方珠角石动物群Armenoceras sp.,Wutinoceras sp.,Discoactinoceras multiplerum Kobayashi,Adaomsoceras sp.,Sactoceras sp.,Ordosoceras sp.,Oncoceratida,Ormoceratidae,? Curtoceras sp.,Ormoceras sp.,Liulinoceras sp.,Deiroceras cf.globsom Zholt et Shen及腕足类、牙形刺、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该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及生物群面貌与区内已知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地质时代也明显早于区内已知的其它古生代地层,故建立下奥陶统拉塞组。  相似文献   

10.
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地区海拉尔盆地查干诺尔凹陷扎赉诺尔群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 sp.-单束松粉Abietineaepollenites sp.-三角粒面孢Granulati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 sp.-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sp.-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二段;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sp.-刺毛孢Pilosisporite sp.-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 sp.组合,分布于伊敏组一段;有突肋纹孢Appendicisporites sp.-桫椤孢Cyathidites sp.-星粉Astropollis sp.组合,分布于伊敏组二、三段。上述孢粉组合研究证明,大磨拐河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尽管没有出现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花粉,但也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Barremian)的可能,伊敏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阿普第期(Barremian-Aptian)。据此认为扎赉诺尔群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阿普第期(Valanginian-Aptian)。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过程模拟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本文将东祁东逆冲带与鄂尔多斯西南缘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相结合,研究了逆冲带内部变形特征,前陆盆地中层序地层格架特征及其反映的盆缘构造性质和幕式逆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前寒武纪     
顾名思义,前寒武纪地层,是指比寒武纪更古老的地质体.由于寒武纪前的几个"代"变质程度深,生物化石少,地质情况复杂,不易搞清,故笼统称为"前寒武"(地史历程约45~6亿年).我国的震旦纪属前寒武纪范畴.震旦纪前的古老岩系,常笼统称为"前震且系"(地史历程约40~18亿年)或"前长城系"——在我国系太古代、早元古代的总称.近年来发现,早在寒武纪前,地  相似文献   

13.
西藏夏岗江等地华夏植物群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岗江位于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以南之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东南30公里处.一九七一年笔者等在此填图,于一套砂页岩中首次采集到一批华夏植物群化石.样品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美娜鉴定,其属种为:Fascipteris sp(sp nov),Pecopteris sp.Sphenopteris sp.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 Geinitz),时代属晚二叠世早期.它所在的地层与龙潭煤系相当.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和辽宁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早前寒武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讨论会”,于1981年10月14—19日在沈阳召开。这是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的早前寒武纪基础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月森  马德胜  符宏斌  白培荣 《贵州地质》2015,32(4):267-270,266
实测西藏改则县甲不拉东剖面过程中,在前人原划分为二叠系下拉组中采集到属于晚侏罗世时代的生物化石(Microso lena sp.Meandronhyllia、Thecosmilia sp.Burgundia sp.Buneia sp.),根据岩石组合及生物化石面貌等区域地层对比,将该套地层确定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该套地层的确定,为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侏罗纪珊瑚动物群的研究、洋盆的萎缩、消亡及洋-陆转化提供新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17.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 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 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
一、地质概况铜川矿区位于祁吕贺山字型前弧东部,由南而北出露的地层有: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上统、二迭系、三迭系、第三系及第四系。石炭系上统太原群及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为煤系地层,奥陶系中、下统为煤系地层基盘。   相似文献   

19.
尼玛次仁  谢尧武 《地质通报》2005,24(12):1141-1149
在1 :25万那曲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根据岩石组合、化石鉴定结果及其中火山岩的特征,从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中分离出一套新地层,命名为嘎加组。嘎加纽是由硅质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组成的一套浅水相沉积物。从硅质岩中采荻的放射虫有拉丁期的Tritoris sp.,Triassocampe sp.,Pseudostylosphaera sp.,Muelleritortis sp.,Annulotriassocampe sp.等。岩石组合、沉积序列和火山岩形成环境判别指示该套地层为岛弧型建造,初步判断该套地质体的形成与特提斯洋早期消减、消亡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周达人 《地质论评》1959,19(11):527-527
长春地质学院黑龙江区测大队第二分队在公司涼子实测剖面过程中,发现古植物化石数块。经长春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教研室鉴定为:侏罗纪-白垩纪的支脉蕨(Coniopteris sp.)和苏铁杉(Podozamites)。化石存在于黑色粉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