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南黄海境内扬子准地台界限和演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在南黄海海域新获得的多次复盖数字地震剖面、重磁测量和钻井资料结合地质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航空物探大队909队的工作成果,试对杨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和构造演化(主要是中、新生代)问题予以探讨,尚希同志们指正.一、扬子准地台在黄海境内的界限关于杨子准地台在南黄海海域的位置,尚无一致意见,以往的研究者多以嘉山—响水—千里岩断裂带作为扬子准地台北界;后有人推测该界限可能位于从朝鲜临津江褶皱带经南黄海北缘至青岛、诸城一带,并提出临津江褶皱带乃是秦岭褶皱系的东延部分,后受郯庐断裂带的切割产生位移.地质矿产部第一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的同志们认为:苏北盆地的基底是所谓“鲁苏地盾”和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共同组成,二者之间,除古生界—中生界中、下三叠统盖层不断增厚、且呈过渡关系外,并无明显界限可寻.最近,江苏区测队在完成苏北地区1:20万地质测量工作后,根据基底时代、主要岩性、矿产及莫霍面深度等指出:扬子准地台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界限应以海(州)-泗(阳)断裂带为界,详见表1.  相似文献   

2.
2004年11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俯冲带的9·2~9·3震级的强地震是有史以来报道过的最大的地震之一。地震引发了海啸,给印度洋周边国家造成空前的灾难。断层断裂区约为(1 200~1 300)×150 km2,滑动达10~20 m。苏门答腊俯冲带体系经常遭受8~9震级的地震,1797、1833、1  相似文献   

3.
依据位置(陆棚-陆架边缘-斜坡)、外部形态(丘状、楔状、板状等)、内幕结构(平行、斜交、发散等)和反射波属性(振幅、频率、连续性等)4个方面的标识划分地震相的传统地震相分析法,在钻井较多的地区,可实现地震相-沉积相的准确转换;但在钻井稀少(无井)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传统地震相分析的结果主要为环境相,在岩相判别上能...  相似文献   

4.
9月21日,日本大洋钻探船“地球”号载着科学家离开Shingu港,执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第314航次———南海地震区域实验项目(图1)正式开始科学钻探。图1 IODP第134航次钻探位置日本是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震源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俯冲带。要理解地震如何发生、对地震作预报,必须研究引发地震的源头,监测太平洋板块在海底向下俯冲的运动。位于日本西南海岸的南海海槽,几百万年以来已经引起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包括1944年和1946年历史上著名的大地震两次地震按里克特震级算分别达到了8·1级和8·级。科学家将从这一俯冲区采集地…  相似文献   

5.
台湾及其附近地区是地球上地表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尽管对该区域的地表地质学、大地测量学、电势场、海上地震勘探以及天然地震活动等做过广泛的研究,但是,对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这两个岩石圈板块在该区域的复杂碰撞过程的认识仍然不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先前的研究缺少深部地震构造数据。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美国中国台湾深海地震成像试验合作项目在1995年的夏天开始实施,沿恒春半岛东部和南部布置了几条地震测线,莫里斯·尤因号(MauriceEwing)测量船上的大容量空气枪震源沿这些测线发射地震信号。通过长排列地震拖缆,海底地震仪和陆上测站来记录这些地震反射信号。  相似文献   

6.
研究海水温盐结构的反射地震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物理海洋学的研究中,利用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 sensors)测量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存在着获取数据时间长、数据横向精度低的缺点,而利用反射地震记录可以获得剖面上连续的水体温盐结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是个新的交叉学科方法,称为"地震海洋学".由于海水水体的物性变化比地层物性变化小得多,造成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各类干扰强烈,因而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也和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它处理的重点是振幅补偿,叠前去噪以及叠后处理.笔者通过对"十五"973项目在南海东北部采集的一条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测线的海水水体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压制了强线性干扰波,获得了水体反射图像.地震叠加速度分析获取的3个CDP (Common Depth Point)的垂向速度从1540 m·s-1单调减小到1478 m·s-1,与CTD测量得到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地震勘探技术目前已成为石油勘探的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并不断迅速发展。 六十年代初,由于要在多种类型的地区(例如,海洋、沙漠、黄土或石灰岩覆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油气田勘探工作,不仅要求能更有效地勘探构造油藏,而且进一步向直接找油的方向努力。因此对地震勘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数字地震勘探技术有力地  相似文献   

8.
离岸工程水动力与水弹性力学近年来的发展····································……顾悉祥(l一1)浅水导管架平台的抗地震分析··,······”·······……李家怪潘如钧王立宇项忠权(1一8)有限深水中平台脚柱垂荡的流体动力系数  相似文献   

9.
温州瓯江口浅滩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3·11”地震海啸事件发生后,为了避免灾难重演,各滨海国家在加强海啸基础理论研究、改进海啸预警系统的同时,还应对沿海重大工程及重点保障目标进行地震海啸灾害风险排查及再评估工作;对在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功能区划应进行全面的地震海啸安全论证.在此背景下,该文首先概括总结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地震海啸风险及历史海啸事件时空分布,简要介绍了越洋海啸传播特征.海啸源选取基于潜在可能最大海啸,选取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潜在地震海啸源,进行温州瓯江口地区越洋海啸影响评估计算.海啸数值计算模型采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COMCOT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10年智利海啸、2011年日本海啸进行了近场、远场模拟验证,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吻合良好,模型可信.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的海啸危险性等级标准,结合评估计算结果,对瓯江口浅滩地区海啸危险性进行等级划分,获得了该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初步评估结果.结果表明:在所选的10个潜在或历史海啸源产生的越洋海啸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均小于100 cm,此规模的海啸不易对该地区造成灾害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指导该地区的海啸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排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具有统一发展史和构造属性的中国华北-东北南部-朝鲜北部地区构成了东亚地区较大的稳定区-中朝古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得其内部及其南部的大地构造格局逐渐明朗化,作为中朝地台与其南侧的稳定区-扬子地台之间的过渡带-秦岭地槽的构造轮廓、构造属性、发展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厘定。由于郯庐断裂的影响,加之研究程度的限制,在该断裂以东,中一朝古陆与扬子地台的构造关系及其间过渡带-秦岭地槽的东部延伸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