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7月1日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建成投入工作,该台是当时我国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八台之一,迄今已有30年观测史,这是西北地震工作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兰州观象台的前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立的,一九五四年设在市区萃英门的兰州地震台。当时只安装着大、小五一式机械记录地震仪。一九五五年未,我国地震工作的奠基人李善邦教授陪同苏联著名地震学家基尔诺斯来兰州考察,亲自重新为兰州观象台选定了台  相似文献   

2.
解放以前,我国只有南京北极阁一个地震台,今天已有460个大大小小的地震台分布全国.作为记者,我有幸采访了其中之一,国家地震局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始建于1953年,1954年正式用地震仪器观测,这是西北地区首次使用仪器记录地震.经过30年的变迁,这个台已从一  相似文献   

3.
兰州观象台     
1 兰州观象台概况 兰州观象台的前称是兰州地震台,始建于1953年。当时位于兰州市翠英门兰州大学内(现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安装有小51型地震计,1954年1月22日正式记录。为了迎接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我国在兰州市刘家坪建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观象台,是我国综合性地球物理观象台之一。台址由中国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和前苏联著名地震学家果尔什科夫和基尔诺斯选定。地处我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南北地震带中部、兰州东盆地盐场堡以北、白塔山以东、黄河北岸Ⅲ级阶地的后缘,距黄河最近约1.5 km,距城区5 km,海拔1 5…  相似文献   

4.
1 台站简介兰州观象台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于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甘肃省内陆续布设的4个台之一。1954年1月22日甘肃省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地震记录图在兰州地震台诞生了,从此揭开了甘肃省地震事业的序幕。1956年我国为迎接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建立了7个综合性的地球物理观象台,兰州观象台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刘家坪上,台址是前苏联的著名地震学家果什科夫,基尔诺斯与新中国地震事业的奠基人,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亲自选…  相似文献   

5.
杜振民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146-148
O绪言 今年是兰州观象台建台50周年.纪念观象台半百华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兰州惯称地处"西北",实为我国地理版图的"重心"所在.甘肃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兰州地震所是我国建国后重点组建的地球物理科研基地;观象台乃是我国地震及地球物理观测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的综合台站.年轻时我在兰州地震所参加工作,其中有5~6年曾住家于观象台上.回忆30年前在台站生活的片段往事,场景历历在目.思绪起伏,久久难平.  相似文献   

6.
兰州观象台深化改革6年之回顾许健生(中国甘肃730046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观象台)兰州观象台现有工作人员36人。有测震、地磁、地电、形变、重力、技术6个业务组,22套主要观测仪器设备。在建台以来的36年中,这个台为我们国家的地球物理观测工作,为监视和...  相似文献   

7.
“北京观象台历史地震记录图抢救与共享”课题是科技部“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子专题。其目的是收集、整理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的历史地震记录图,扫描成图形数据文件,并形成相应的电子文档;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集历史地震资料抢救保存和资料共享服务于一体,面向科学研究、面向社会多种需求的历史地震记录图库及其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8.
2008年6月25日, 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联合举办的"纪念顾功叙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原白家疃地震台)召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于1986年4月8—9日召开的云南省地震学会天文气象与地震专业委员会一届二次扩大会议概况。会议有效地讨论了关于拟建立国内第一个地球物理观象台、开发计算机软件以处理地球物理信息、地震动态系统与环境的耦合和响应、新的地震预报手段、云南省震情及地震预报研究的实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东北部地震危险性区划弗兰克尔等美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和美国建筑地震安全委员会(BuildingSeismicSafetyCouncil)于1994年8月2—3日在拉蒙特-多赫蒂地球观象台共同召开了“美国东北部地震危险性区划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11卷6期登载了莱蒙特地质观象台辛普森(David.W.Simpson)撰写的题为《苏联一次主震的预报》的文章,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吉尔吉斯北天山地震活动区建有两个综合预报实验场,15个高灵敏度地震台,7个地磁台,5个地电台,7个地球化学台,6个水动力台,2个自动地震台以及阿拉—阿尔恰地震地球物理观象台和Ⅰ级大地测量网。此外,这里还有苏联科学院高温研究所所属的地电、地磁和光测距台网。该区地震平静期为19—22±6年,地震活动具有周期性特征。强震震源沿北天山地震活动带迁移。文中还确定了与地震酝育相关的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水文地球动力学等一系列参数,描述了一系列强震前兆效应;指出了强震发生时间的综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2008年1月—2014年12月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地磁、形变和重力干扰,从环境干扰、人为干扰和其他干扰,对观测产生干扰原因、干扰记录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各项干扰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地震前兆资料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苏联著名地震学家、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萨瓦林斯基教授是苏联地震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国际地球物理组织的积极活动家,生于1911年7月 18日,卒于1980年1月22日。萨瓦林斯基出生于吐尔市一个工程地质学家的家庭,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31年当他还是学生时就开始在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9年获数理学博士学位,以后成为该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1950年任莫斯科大学教授。他发展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新方法;根  相似文献   

15.
1981年7月国际地球物理和太阳—地球数据中心的 Robert A.Ganse 和 John B.Nelson编辑的、包含地震破坏情况和受害者数目在内的、公元前2000年到1979年的重要地震目录公开出版。(注:公元前2000年的地震是苏联土库曼阿什哈巴德附近的一次强地震,它是用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学家莱曼是丹麦人,1888年5月13日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莱曼1907年进入大学,先后在哥本哈根大学和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她1920年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硕士学位.1925年她被留校任该校地球物理教授纳仑德的助手,先后到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德国做地震研究工作.1928年她又获得哥本哈根夭学测地学硕士学位,成为丹麦测地学家,并担任丹麦测地学研究所地震部门的负责人.莱曼1953年退休以后、不但继续从事地震学研究,还长期奔波于北美多米尼翁中心观象台、美国加利尼福亚州理工学院地震实验室、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拉蒙特地质观象台,传播她的知识和指导年轻的地震学家.哥本哈根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于1960年同时授予她地震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7.
里兹尼钦科生于1911年,卒于1981年。他是苏联著名的地震学家,在地震领域里有重大贡献的学者,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数理学博士,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震模拟实验室主任,《苏联科学院汇报、地球物理丛刊》杂志主编。里兹尼钦科出生于地质学者之家。1935年基辅矿山地质学院毕业。1938年起开始在理论地球物理所工作,在甘布尔采夫院士的指导下通过研究部的学习,取得了副博士和科学博士的学位。在不同时期领导过地震现象模拟研究室、地震勘探研究室、地震物理研究室、地震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磁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北京地震台1987—2013年地磁观测资料,分析该台地磁场长期变化和短期变化,认为北京地磁场长期变化具有缓慢上升、缓慢下降和逐渐恢复上升的形态,短期变化受太阳黑子活动强度影响,对了解北京地区地磁场变化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当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向四个现代化奋勇迈进的时候,中国地震科学创始人之一的李善邦先生于1980年4月29日不幸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我们万分悲痛。李善邦先生是从事中国地震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磁测量等工作的先驱。他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发展中国的地震科学事业贡献了一生。早在青年时代,李先生就参加了外国人在上海徐家汇设立的观象台工作,目睹了外  相似文献   

20.
据塔斯社莫斯科1980年7月4日电,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发言人对塔斯社记者说,苏联国土上有近300个观测站日夜监视着地球的活动。地震预报服务对苏联有重大意义:苏联有1/5的领土是地震活动带。莫斯科的地球物理学家到设在地震活动带的观测站去试验地震预报的新仪器。观测站有最新式的仪器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借助苏联发明的方法与仪器,专家们可以以相当高的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