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发起和组织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于1988年3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四十多位构造物理学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马瑾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国科联(ICSU)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湖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大学联合举办的大陆构造及成矿用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20—24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73个单位的198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4.
武粤  艾印双  张怀  李国辉  高原 《地震》2021,41(2):203-204
第八届青藏高原东部构造与地球物理研讨会(8-WTGTP)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9月17日至11月24日顺利召开.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会议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分别在9月17日、9月24日、10月13日、10月28日、11月16日和11月24日召开6场学术报告会.会议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甘肃省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排名不分先后).  相似文献   

5.
会议 名 称会议地点联 系 人 及通讯地址1985.21985.51985.61985.6.26—281985.7.29—8.9阿拉伯和东北非泛菲地壳演变讨论会(第二届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4项目会议)海洋地质学会议国际中、南美洲近代地壳运动讨论会国际非洲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月球与行星科学会议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会议(两年一次会议)欧洲岩石圈演变会议大陆扩张构造学会议国际地球化学勘探会议(地球化学勘探协会第八届国际会议)国际数学大地测量学讨论会海洋断裂带会议欧洲科学编辑协会第二次会议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春季会议第二届国际土壤力学和地震工程会议欧洲勘探地球物…  相似文献   

6.
1988年5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的构造物理国际讨论会。向这次讨论会提交的学术论文共有39篇,其中35篇在讨论会上作了报告。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40多位构造物理研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分5个专题进行学术报告与讨论。1.断层的演化该专题讨论由何永年和日本的(?)本利彦主持,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通过断层物质的微观组构分析断层的演化过程。美国的穆尔(D.E.  相似文献   

7.
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国际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自1987年10月成立以来组织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会议期间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Pergamon Press)的代表旁听了论文的宣读,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质量水平均有良好的评价。表示该公司愿意出版本次学术讨论会的论文集,并负担出版费用。经过两年的工作,论文集已于1990年7月“地球的物理和化学”,第17卷,第一部分(“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Vol  相似文献   

8.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9.
全国第二届构造物理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7年9月11—14日在甘肃省武都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96位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构造物理讨论会暨第二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讨论会于12月10日—12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能源部、工程兵、国家地震局等系统和高等院校的近5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固体专业委员会深部构造工作组组织的第二届深部构造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1月7—11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地矿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高等院校等30个单位的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曾于今年3月份召开一次“地震构造模拟实验会议”。会上提交论文34篇。文章内容涉及岩石力学性质及有关参数测定、地震机制、地震前兆以及不同区域构造背景下应力场分布和演化等各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委员会与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地震学会联合召开的华南沿海经济开发区构造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8月25至30日在深圳市召开。由构造专委主任、广东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刘以宣研究员主持了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和来宾有来自我省及京、津地区的生产、科研及教学等20个单位37个代表与来宾,会议收到论文摘要37篇,在会上宣读22篇。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两天半,野外考察和参观两天。  相似文献   

14.
《地震地质》1985,7(3):62
由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办,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和中国科协资助的国际“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讨论会将于1985年9月9—13日在成都举行。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国家地震局地质所编辑出版了《大陆裂谷与深部过程》专集,共收入研究成果18篇,其内容主要是针对该会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质》1986,8(1):68
在著名的<宁镇山脉地质>发表5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的地质、冶金、煤炭、石油、地震、有色金属、建材、核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等六十余个部门的180余人,云集南京,参加了于1985年10月18—25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学会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究会”。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7年第11期的第一篇文章已详细介绍了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于1987年8月9—22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19届大会的情况。本专栏在此基础上集中汇编了我国部分与会代表和有关人员就这次会议而撰写的专题述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有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其内容包括:国际上对岩石圈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进展、有关震源过程研究的进展、一些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动向、国外地应力研究的某些进展、地震定量和震源参数测定工作概述、大规模三维地球构造的研究,以及地磁观测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与构造物理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5-19日在辽宁召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大陆地  相似文献   

19.
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9日至13日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受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托和支持下召开的。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陈宗基教授、程裕祺教授、马杏垣教授和刘东生教授曾召集多次会议,成立了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筹备·会议由陈宗基教授和F.C.Froidevaux教授(法国)主持召集。参加这次会议有14个国家55名外国学者和150余名中国学者。会议期间的大会报告、小会报告及张贴的论文约130余篇。其中,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多年对裂谷、断陷、盆地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77篇,包括了中国的攀西裂谷、汾渭地堑、东部郯  相似文献   

20.
在第四届全国地应力会议的推动下,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共同发起,由来自全国13个科研单位和工程部门的47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岩石圈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