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针对Worldview-2影像的地物特征,采用一种多层次规则的面向对象地物提取方法,通过建立和执行各类地物的提取规则,从多尺度分割产生的影像对象中提取不同地物。实地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地物的总精度为84.2%,Kappa系数为0.791。建筑物、道路、耕地和裸地相混合误提现象较多,主要是由于这4种地物的光谱特征相似导致,应选用更敏感的识别参量或建立更高效的识别规则以提高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和现代地图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了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综合的指标体系和知识法则,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研究方法是采用地学分析和归纳、地图分析、专家咨询、GIS和遥感空间分析等方法来总结、提炼和建立制图综合的指标体系和知识法则。指标类型包括数据指标、文字说明指标、图形指标3种,共分数据库概括(即语义概括)和地图可视化概括(即图形概括)两类。知识法则在横向由几何性知识、结构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构成,在纵向按照地物的地理特征描述性知识、操作项选择知识规则、算法选择知识规则、面向专门地理要素和制图综合知识规则、面向区域制图综合的知识规则等过程和方面来组织和分类。在知识库中则按照概括条件、概括行为和概括要求(或概括水平)3个变量来组织,形成三维坐标关系的知识法则内部体系。在实例分析中阐述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交通网络图的制图综合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3.
人工地物自动提取是目标识别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该文将图模型和流形排序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遥感影像自动提取人工地物的算法。该算法在基于量子遗传算法的KSW熵分割算法获得影像人工地物先验值的基础上,构建以色调、纹理、方向等多特征为邻接边权重的图模型,并以超像素作为基本单位在图模型中进行流形排序,最终通过自适应阈值的方式获得人工地物分割结果。通过利用两幅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算法可以较为完整地提取人工地物,具有较高的正确识别率和较低的漏检率。  相似文献   

4.
针对仅使用无人机遥感RGB影像进行目标检测时精度不高、高程信息利用不足等问题,该文采用通道叠加和类IHS变换两种多通道数据融合方法对RGB影像与高程数据进行融合,使用DeepLabv3+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模型提取两种融合影像地物目标,并与RGB影像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上述两种融合影像的地物目标识别精度高于仅使用RGB影像的识别精度,其中通道叠加影像的整体像素精度、平均像素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3.52%、1.42% 和14.99%.由于不同地物目标与周围地物的高程差不同,致使各融合方法对不同地物目标识别精度的提升效果不同,道路、建筑和地面识别精度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陆地卫星资料的应用研究中,先对少量样本进行分析,然后上计算机处理,可以减少研究工作中的浪费与盲目性。本文以黄河下游大汶河为例,利用陆地卫星多谱段数据,对流域的稠密森林山地、稀疏林山地、草被灌丛山地、丘陵农田、平原农田、水体、城市等地物进行数值分析识别,并与常规目视解释作了比较。通过分析比较认为:陆地卫星单波段识别地物的功能,若以优劣评阶,影象的次序为:MSS5、MSS6、MSS7、MSS4,数值分析的次序为:MSS5、MSS7、MSS6、MSS4,但任一单波段都不能识别所选择的全部地物;由MSS5与MSS7构成的二维空间是识别流域地物的最佳判别空间;四个波段合成的彩色片可识别8类地物中的5种,具有良好的识别功能;利用MSS7~MSS5灰阶值点聚图及判别分析方法,可对流域地物进行识别分析,这种非计算机识别地物的数值法,适合于研究指定范围内样本的地物类型。  相似文献   

6.
卫星图像中不同水体类型识别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特性的图像上,城市中大型建筑物、道路、河流、湖泊和其他人工地物形状特征和纹理特征清晰可辨。针对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特点,文章以水体类型识别为例,从卫星数字图像目标地物波谱特征抽取入手,通过图像分类,将水体从背景中分离并予以识别,同时实现像素重组。在区域分割与边界跟踪基础上,对卫星图像进行水体形状特征的抽取与描述,实现不同水体类型的识别。  相似文献   

7.
层级结构识别是推进国家公园群建设的基础工作。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定量识别。论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多准则分析方法,提出国家公园群建设层级结构识别的UBAN框架(uniqueness, biodiversity, aesthetic value, naturalness),并以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内部单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长江源的相对重要性最高,海西盐湖最低。层级划分方案对比分析显示,采用“四分法”有助于推进分层管理。据此方案,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的一级单体包括长江源等5个,二级单体包括帕米尔等6个,三级单体包括普达措等4个,四级单体包括贡嘎山等6个,不同层级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中的优先顺序、建设重点和策略不同。研究强调了国家公园群层级识别的必要性,提出并验证了UBAN框架在国家公园群层级结构识别中的可行性,有助于推动国家公园群建设管理策略制定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8.
煤炭的矿床勘查类型,是指在煤层地质研究和总结以往勘查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煤层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煤层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划分勘查类型是为了正确选择勘查方法和手段,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对矿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圈定。勘查工程间距是影响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可靠性的最根本因素。国内现行勘查规范主要依据矿床勘查类型而确定基本勘查工程间距,该工程间距作为勘查工程部署和资源储量估算与分类的基本原则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9.
李雪梅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0-186
绿洲城镇组群是新疆特殊区域形成的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一中心空间自组织模式。运用城市中心性指数、城市经济联系模型和Theil系数对新疆八大绿洲城镇组群内部城镇中心性、经济联系及空间差异测度。结果显示: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的中心城市的中心性职能较强,周边城镇的中心性职能相对较弱,形成了单中心的空间自组织模式;绿洲城镇组群内部经济联系量和经济联系隶属度大小的排序一致,离中心城市的距离越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联系隶属度越高;近10 a年来绿洲城镇组群的整体空间差异一直在扩大,且呈现出继续扩大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明确城镇组群发展方向、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以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促进绿洲城镇组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择甘肃省民勤县绿洲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象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对于非荒漠化土地分类,利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阈值数字信号统计可以分离成一类树枝;而重点讨论的3种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分层分类,则相继采用光谱特征提取、几何特征提取、纹理特征提取、监督分类以及植被指数等复合识别指标进行分枝。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所有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同时,为提高分类的精度,开展野外遥感调查和特征分析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张青年 《地理研究》2001,20(5):629-636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点、线、面等基本图形要素不仅直接表示了各种地理现象,而且隐含地表示了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例如斑块结构、棋盘结构。在许多GIS应用中,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概括处理,以派生出较小比例尺的数据集或地图。由于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是地理规律和地理景观格局的重要反映,因此需要识别数据库中隐含的空间结构,并在概括后的数据库中有意识地反映这种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逐层分解选取指标的河系简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青年 《地理研究》2007,26(2):222-228
地图综合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重点之一,是依据上下文环境进行结构化选取和化简。水系作为地图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地图综合中必须依据水系的类型和河网密度进行化简,以保持河网密度差异等宏观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流数量差异的选取指标分配与河系简化方法,将选取数量在河流的各个子流域上按比例分配并递归分配到下一层次的子流域,在各个子流域依据长度和间距选取河流,从而实现顾及密度差异的结构化选取。在软件开发基础上进行了选取试验,并对照手工综合的河系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支流数量差异的比例选取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有效地保持树状河系的特点和河网密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城镇分布密度大且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相一致、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城市群空间联系较弱、首位城市带动作用不强等特点.借鉴国内外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根据泛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可采取强调"一点一核一心,五圈三轴"建设的反"K"字型模式对其窄间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即重视核心城市长沙的建设,强调长株潭3市的联动发展,保留3市城乡结合部的中央绿心,打造五大城镇组群并强化三大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博一  王随继 《地理学报》2017,72(7):1195-1206
河间湿地是网状河流体系中与多河道系统同等重要的地貌单元,其特征和发育程度与河道系统共同决定着网状河流的特性。本文以黄河玛曲网状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对研究河段河道与河间湿地等微地貌单元进行提取,利用湿地面积与湿地数对河间湿地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利用河间湿地面积占比、岸线密度、分汊点密度3个地貌参数,对河间湿地群体(河间湿地与分支河道特定组合体)的平面形态及多河道发育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间湿地个体以中小型的为主,河间湿地群体则以大型和巨型的为主。河间湿地群体的发育程度与河间湿地群体面积(Su)明显相关,河间湿地面积占比(P)随Su的增大而增大,P值70%是河间湿地发育成熟的指标,而P值80%基本是河间湿地发育的上限值,此时河间湿地与分支河道基本达到动态平衡态。岸线密度、分汊点密度随Su的增加呈减小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不同大小河间湿地群体中河道发育过程差异导致。黄河玛曲段河间湿地群体的形成在于弯曲主河道的主导作用、地形限制因素削弱导致的河道带的发育,以及植被维护的河岸使得河间湿地群体得以较长时间保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秋  贾磊  孟斌 《地理研究》2010,29(4):675-682
运用空间分析技术,以北京城区范围内的976个写字楼点位为基础,辨析城市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的存在状态、分布特征和形成原因,为研究北京城市办公空间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提供方法借鉴。研究认为,北京城市内部存在明显的办公集聚区,并且空间偏向差异显著,一级集聚区多沿交通线分布且集聚方向与交通线方向一致,近3/4的办公活动集中分布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只有1/4分布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形成与西方国家大城市的办公活动集中分布在市中心的不同特点。究其原因,第一,经济功能分化催生办公活动空间集聚区的产生;第二,行政区界限成为办公空间扩展的天然屏障;第三,城市功能定位引导办公集聚区分布。CBD、金融街、中关村和上地是北京城市内部具有代表性的办公集聚区。  相似文献   

16.
城市广告业集群分布模式——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广告业是商品经济和消费文化的必然结果,世界发达国家的广告业具有明显的创意和文化产业之特点。我国广告业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恢复和快速发展。以深圳为例,将广告业作为文化产业服务与生产体系,采用广告业业内人士的分类框架,建构和分析了深圳广告产业的基本结构特点。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识别了广告业在城市空间的分布和集群形态。结合对广告公司的深入访谈,提出广告业集群的形成和关联机制具有广告主主导型、媒体依赖型、产业关联型、成本导向型、环境氛围导向型和社会关系型等6种模式。由“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媒介”组成的三角博弈关系以及三方各自可能到达的地理空间范围,共同作用,构成了广告公司生存、发展、区位选择、空间流动和地域拓展的核心动力机制,任何一方的实力和地理空间变化都可能影响一个城市和地域整体广告业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spatial cognition analysis technique for automated urban building clustering based on urban morphology and Gestalt theory. The proximity graph is selected to present the urban mrphology. The proximity graph considers the local adjacency among buildings, providing a large degree of freedom in object displacement and aggregation. Then, three principles of Gestalt theories, proximity, similarity, and common directions, are considered to extract potential Gestalt building clusters. Next, the Gestalt features a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with seven indicators, that is, area difference, height difference, similarity difference, orientation difference, linear arrangement difference, interval difference, and oblique degree of arrangement.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based approach is employed to extract the Gestalt building clusters. This approach transforms the Gestalt cluster extraction into a supervised discrimination process. The method presents a generalized approach for clustering buildings of a given street block into groups, while maintaini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djacency of buildings during the displacement operation. In applications of urban building generaliz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urban panoramic-like view,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adequately preserves the spatial patterns, distributions, and arrangements of urban buildings. Moreover, the final 3D panoramic-like views ensure the accurate appearance of important features and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18.
Urban clusters are the expected products of high levels of industry and urbanization in a country, as well as being the basic unit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competition. With respect to China, urban clusters are regarded as the dominant formation for boosting the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cess. However, to date, there is no coincident, efficient, and credible methodological system and set of techniques to identify Chinese urban clusters.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 of a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method supported b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iques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urban clusters. Th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executed based o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data with the aid of ArcInfo Macro Language programming. In the method, preliminary boundaries a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final identifications are achieved from limiting city numbers, population, and GDP in a region with the aid of the rasterized socio-economic data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identifies nine Chinese urban clusters, i.e., Pearl River Delta, 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Northeast China Plain,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Central China Plains, Western Taiwan Strait, Guanzhong and Chengdu-Chongqing urban clusters. This research represents the first study involving the computerized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urban clusters. Moreover, compared to other related studies, the study’s approach, which combine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s shown to be a distinct,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ay of identifying urban clusters.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spatial scan statistic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detecting disease clusters. Its results may be affected by scales, including the aggregation level of the input data and the population threshold used in the detection. Previous studies offered inconsistent findings, and few had considered both types of scales at the same time. Using 24 simulated datasets and two real disease datasets, we investigated the method’s sensitivity to the two types of scales. We aggregated the individual-level data into areal units of three levels, including county, town, and a 900 m grid. We detected clusters with three population thresholds, including 10%, 25%, and 50%. We used two measurements, distance between cluster centres and the Jaccard index, to quantify the consistency of clusters detected with different scale settings. We find: (1) the method is not greatly sensitive to the data aggregation level when the cluster is strong and in a place with high population density; (2) the method’s sensitivity to the population threshold is determined by the actual size of the true cluster; and (3) a regular grid with fine resolution is advantageous over the subjectively defined areal units. The process and findings may have broader meanings to similar spatial analys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雪芹  戚伟  刘盛和 《地理研究》2020,39(2):319-336
小城镇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研究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特征成为一项重要议题。采用最邻近距离、点密度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中国小城镇空间分布格局,并从地形、人口、经济、区位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包括:① 全国层面,中国小城镇呈“西北疏、东南密”的总体格局特征,形成三大团块集聚区,包括由长三角、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城市群组成的“弓箭”状集聚区,珠三角、湘中地区形成的“倒T字”型集聚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地区的“圆形”状集聚区;② 小城镇沿北部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的轴带与东部沿海轴、南部沿(长)江轴共同组成“π”型集聚带,与三大团块集聚区共同构成“团块+轴带”组合式空间集聚形态;③ 区域层面,中国绝大部分省市的小城镇呈均匀分布,但总体均匀程度并不高;④ 小城镇呈集聚分布的省、自治区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内陆边境地带及四川盆地,总体地广人稀;⑤ 小城镇空间分布受自然资源环境、人口疏密、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度、道路交通条件等客观因素,以及政策导向主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建议增强西北地区小城镇扶持政策,多培育小城镇作为发展节点,城市群周边、省会等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应注重提升发展质量,传统农区、贫困山区及边远落后地区要重视经济建设及增强道路交通可达性,促进小城镇发展以助力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