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过渡区,城乡结合部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激烈地区之一,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情况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以无锡市为例,利用3S技术提取城乡结合部的范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信息,提出了确定无锡市城乡结合部范围边界的半自动提取模型和结合部土地利用类型半自动提取模型,并对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无锡市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特征,据此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可为城乡结合部健康发展提供规划建设模式基础与土地利用机制设计的路径选择。通过城乡结合部发展阶段的研判、规划建设模式现实问题的解析与评价,提出了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的土地收储、村企合作、自主改造与全征全转4种优化模式框架及其相应的土地利用与规划建设协同的政策导向。已有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多是基于集体土地利用机制优化设计发展而成,且在不同实施层面的实施难易度、农民满意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土地利用政策导向设计是保障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模式实施的有效推手。  相似文献   

3.
城乡结合部是城乡用地争夺的焦点区域和城市扩张的前沿阵地,开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促进其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保障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建设活动频繁,城乡结合部成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难点。通过分析传统的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弊端,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重点在于考虑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潜力挖掘,进而构建"规土融合"的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结合城市规划边界、规划管理单元和规划地块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单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提出包括人口、经济和生态承载力在内的评价体系。通过"规土融合"思想在城乡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的融入,达到以评价促规划、以规划管控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DSR的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与变化的聚焦地带。目前对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的评估方法探讨较多,而对地价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影响因素有利于客观、快速地评估土地价格。该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采用D—S—R模型和因果分析法,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构建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特点,提出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D—S—R概念模型;尝试构建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体系,并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纳入该体系中;将其中的因子分为两大类,分别介绍其分值计算方法。该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动态土地估价和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结合部的地缘特性及其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甄艳  吕康娟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54-59,106
城乡结合部是位于城市中心建成区和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的过渡带,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区类型。其特殊的地缘特性决定了该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表征。城乡结合部一方面具有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另一方面体制性矛盾、利益冲突、观念碰撞和经济秩序的问题也很突出。本文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借鉴已有的经验,并根据区域实际,提出了我国城乡结合部管理机制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战略意义凸显.本文针对国内近期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呈现出相似概念多、研究视角多和研究方法多的特点,逐一对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城乡结合部地区具有3个特点: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流动性.研究视角分为地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5个主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有田野调研、统计分析、模型分析、文献综述.城乡结合部的自然特性研究的比较充分,如范围界定、演化动力等,而社会特性部分则比较欠缺,关于城乡结合部的利益格局的解析和化解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应把研究传统上关注"地"逐渐转变到关注"人"上来,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更应该是人的发展.建议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下3个方面:①利益格局;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③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7.
刘玉  冯健  孙楠 《地理研究》2009,28(2):499-512
通过对北京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实地调查,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的发展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发现:海淀区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复杂且就业、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弱势群体集中;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且具有乡镇集聚指向特点,其生产、生活方式与状态对城乡结合部发展影响深远;土地产权复杂交错,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存在诸多矛盾;农村经济的长期影响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制约了城乡结合部的产业发展层次,新兴产业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服务业难以与当地传统、低端产业对接,辐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基础设施总体欠账严重,其建设主体多元化、交叉化,投资能力存在差异。独特的地域特点、复杂的历史背景,以及制度、规划与政策的缺失是影响城乡结合部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发展应注重体制、规划与决策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杨山  陈升 《地理研究》2009,28(5):1255-1263
论文采用RS方法解析遥感影像,并结合镇(乡)级行政区划图,界定无锡市1979~2008年6个时段的城乡结合部范围,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范围与同时期城市建成区大小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参照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对提取的历年城乡结合部用地类型进行重新划分,运用GIS属性表的统计功能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重新划分的用地类型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建设用地比重随城乡结合部范围变化不断提高,耕地比重大幅度下降;除建设用地在1998年以后用地形态趋整,其他各类用地形态均趋于破碎化,反映出各种规划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耕地相邻边界长度变化表明城乡结合部范围内农业活动的主体地位被非农产业活动替代。  相似文献   

9.
城乡结合部农业因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而具有非常显著与多元的地域功能。基于构建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测算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经历了下降—反弹—下降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受宏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影响较显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收入等指标上升明显,生态建设成效较突出;而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满足城镇居民休闲与娱乐消费需求和拉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较为薄弱且持续下降,城乡结合部农业融入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相似文献   

10.
刘玉  冯健 《地理研究》2017,(4):673-683
城乡结合部农业因其所处的独特区位而具有非常显著与多元的地域功能。基于构建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为例测算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实现程度。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整体上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经历了下降—反弹—下降的变化过程。具体分析,受宏观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影响较显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收入等指标上升明显,生态建设成效较突出;而农产品生产与供给、满足城镇居民休闲与娱乐消费需求和拉动就业等方面的功能较为薄弱且持续下降,城乡结合部农业融入现代城市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经济交流等方面的功能与现实需求也不相符。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研究的背景,任务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国内背景,在此基础,总结了目前和今后土地利用研究的五大任务,即土地利用的实况调查及理论研究,土地利用分类与评价,土地利用图的编制,土地利用区划和规划,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点,最后提出了土地利用研究的6个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空间关联规则是空间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其结果表明了各种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本研究以福州地区作为试验区,以DEM、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以及2009年福州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priori算法从中提取出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关联关系,讨论并分析两者之间关联规则的提取结果及空间关联规则提取方法的优缺点;研究结果表明了2009年福州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即林地多,耕地、住宅用地等偏少的情况,林地分布在各种地形上且与坡向之间无强关联性;而且对于不同的最小置信度和支持度,该算法所提取的结果有所不同,如何提高算法效率、合理的设置最小置信度和支持度以及提取结果的评价与解释等将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空间关联规则是空间数据挖掘的重要内容,其结果表明了各种空间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本研究以福州地区作为试验区,以DEM、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以及2009年福州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基础数据,利用Apriori算法从中提取出地形特征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关联关系,讨论并分析两者之间关联规则的提取结果及空间关联规则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   总被引:45,自引:10,他引:35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CBD)的距离的影响;2)城市用地扩展在距CBD10km范围内主要表现为上海市区扩展的空间异向性,距CBD10km范围之外城市扩展的异向性则源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周边城镇的异速扩展过程,并受河流、渠系等小尺度地貌格局差异的影响;3)上海主要郊区城镇扩展可分为标准型、被动扩展型、平缓扩展型和不规则扩展型。  相似文献   

15.
噶尔盆地西北部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及运行,对工程沿线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应用RS和GIS技术作为信息获取与分析工具。通过对噶尔盆地西北部水利工程沿线区域2000年和2002年Landsat TM卫星影像进行解析。对工程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工程直接影响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合野外调查验证,文章还指出该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562,自引:23,他引:539  
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上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纺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浙西区不同土地类型的面源污染产出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以太湖流域浙西水利分区为研究区,采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对浙西区进行流域划分,选取以单一农业用地为主的子流域,利用GIS叠加分析方法,获取各子流域的降水、径流深度、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分析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径流量的统计关系,建立该区年尺度的径流估算模型。基于林地、耕地为主的子流域水质监测数据,结合径流估算模型,分析占该区90%土地利用面积的林地、耕地与径流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该研究区以林地为主的流域径流各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2.95 mg/l,BOD浓度为1.080 mg/l,总氮浓度为0.715 mg/l,总磷浓度为0.039 mg/l;耕地为主的流域径流水环境指标为:COD浓度为5.721mg/l,BOD浓度为3.097 mg/l,总氮浓度为2.092 mg/l,总磷浓度为0.166 mg/l。这一研究结果适合应用于太湖流域上游山区、丘陵地区年尺度面源污染估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地域差异及分等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城市土地的级差收益不仅存在于城市内部,而且在城市之间也有反映。本文以级差地租理沦和区位论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收益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因子,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的方法,把全国的城市分为七个等级,为国家制定土地有偿使用的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RS和GIS支持下研究了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地区198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其影响因子。该区域的海岸区位对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近岸带变化较剧烈,远岸带变化较小,且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海岸带管理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和特征存在重要影响,开发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剧烈,其变化类型受开发方式及其目标影响;保护区主要是大片沙丘转变为林地和草地。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长江下游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重要值,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趋向性。研究中还对农田的数量变化特征、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