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给中国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了增加油气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寻求油气勘探的新途径,强化油气勘探,促进油气发现。在总结过去油气勘探,特别是“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中国油气勘探面临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品位降低、勘探条件更加复杂、关键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投入不足等,进而探索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储量增长趋势,即立足大型盆地,不断开拓勘探新领域,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  相似文献   

2.
西昌盆地油气化探普查效果及下一步找油气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配合国家加快油气资源勘查步伐,四川石油管理局将西昌盆地作为下一步勘探重点地区,由于西昌盆地属勘探新区,各种地质、构造情况复杂,首先在该区实施了油气化探普查,油气化探普查结果证实了西昌盆地中部地区为油气泄漏特征,这与七坝1井结果吻合,同时发现了三个重点区域,指出盆地西部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地区,为下一步地震勘探指明找油气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中西部地区发育有16个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前陆冲断带在天然气加快发展中地位与作用重要,是近期勘探突破发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补充。2011年以来前陆冲断带勘探获得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天然气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石油两项重大突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油及四川盆地西北缘天然气两项重大进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油气3个重要苗头,进一步夯实了西气东输资源基础,推动了前陆盆地大油气区勘探进程。前陆冲断带地质研究在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机制、断-盖控藏模式与油气有效聚集3-R评价方法、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5个方面形成创新认识,发展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理论。前陆冲断带勘探配套技术研发在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前陆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4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前陆核心技术形成和油气勘探发现。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显示出较大增储潜力与挑战共存的局面。展望了前陆基础地质、油气勘探、勘探技术研究3方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近期勘探的3点启示与增储潜力,针对未来前陆冲断带在勘探生产、地质研究、配套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4方面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潘继平 《地质通报》2006,25(9):1055-1059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给中国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了增加油气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寻求油气勘探的新途径,强化油气勘探,促进油气发现.在总结过去油气勘探,特别是"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中国油气勘探面临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品位降低、勘探条件更加复杂、关键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投入不足等,进而探索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储量增长趋势,即立足大型盆地,不断开拓勘探新领域,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  相似文献   

5.
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给中国油气勘探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为了增加油气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寻求油气勘探的新途径,强化油气勘探,促进油气发现.在总结过去油气勘探,特别是“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中国油气勘探面临主要问题,包括资源品位降低、勘探条件更加复杂、关键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投入不足等,进而探索未来油气勘探的战略方向和储量增长趋势,即立足大型盆地,不断开拓勘探新领域,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加快海上、开拓新区.  相似文献   

6.
陈浙春  程同锦  汤玉平  蒋涛 《地质通报》2009,28(11):1628-1637
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也是广泛应用化探技术于油气勘探过程的地区。总结这些地区油气化探的应用效果和成功案例,对现阶段西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20年,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陆续取得的油气化探成果,随着两大盆地油气资源的逐步发现,越来越多地得到验证。不仅表明油气勘探中运用化探技术可以带来勘探效益的提高,更证明了在现今勘探难度增大、勘探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下,综合勘探技术的成功应用可以缩短勘探周期,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陆相含油气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油气精确勘探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都不是针对油气勘探的直接目标——油气藏进行勘探。在"主运移通道控烃理论"的指导下,在"定凹选带"和"滚动勘探开发"等油气勘探方法和认真研究陆相盆地复杂的油气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等的基础上,针对陆相盆地中高勘探程度区的油气勘探特点,笔者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该方法是在定源的前提条件下,描述油气主运移通道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分布状况,搞清油气运移的轨迹和圈闭的发育史,以类似"顺藤(主运移通道)摸瓜(油气藏)"的方式确定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并优选目标——油气藏实施钻探。文中对油气精确勘探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油气精确勘探法的主要研究内容、工作流程和应有的成果图件。使用油气精确勘探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油气勘探风险,最大幅度地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北斜坡中东部沙瓦油区是典型的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地下地质、地表条件复杂的特点,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说明:不断深化石油地质理论研究,及时转变勘探思路,发展完善复杂小断块勘探配套技术是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发现的技术支撑,坚持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运行模式,是提高复杂小断块勘探效益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m2,探明油气当量达394.68×108m3。该油气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东北倾没端,是一个受裂缝和岩溶洞穴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本文回顾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在论述潜山油气田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实践和认识,分析了此类潜山勘探的成败原因。  相似文献   

10.
孙自明 《现代地质》2016,30(6):1303-1310
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指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等演化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各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勘探领域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十年来,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关注的大问题,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实现古生代海相油气重大突破,首次证明"中国古生界海相含丰富的石油".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前景如何?其一认为是油气勘探重点战略接替领域,其二认为前景不大,只是天然气勘探的辅助领域之一。本文从近10年来古生界油气勘探重大进展、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多时代成油组合、广泛的勘探领域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前景巨大,将是中国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地震属性"一词引入地球物理界以来,地震属性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地震属性的分类,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合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实际探讨了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传统吸附烃概念的烃类检测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程同锦 《物探与化探》2008,32(5):456-460
烃类是地表油气地球化学勘查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指标.目前我国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类,不应定义为"吸附烃",它是介质吸收的产物,属结合态烃类,应定义为"吸收烃".地表酸解烃异常十分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很好地证明地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烃类运移过程,但在反映目前深部油气信息方面具有多解性.针对酸解烃法的弱点,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该方法有利于在近地表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强化烃类测量法对其信息源的探测,可以提高地表油气化探预测油气分布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油气化探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近年来,油气化探理念发生了两大转变,即:油气化探研究由点(油气藏)到面(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由浅(近地表)入深(井下);油气化探已由以普查为主发展到概查、普查、详查、精查等4个级次阶段。近年来,我国油气化探取得了重大进展。化探方法技术得到了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进展,开发了新的测试技术,研制了新的数据处理与解释评价系统,建立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化探数据库。 展望了油气化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简论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全球深水油气资源非常丰富,估计全球深水区最终潜在石油储量有可能超过1000×108bbl。随着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深水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不断增加,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预测至2015年世界海洋石油的25%将来自深水区。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和西非沿海是当前世界三大深水勘探热点地区,这里集中了世界84%的深水钻探活动,其储量占据了全球深水储量的88%。近几年全球不断取得深水油气重大发现,对全球新增探明储量和提高产量起到了主要作用。深水油气勘探与浅海及陆上油气勘探相比,技术要求高、资金风险高、作业难度高,施工工艺也有很大区别。高科技在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率,促进了深水勘探的发展,反过来又带动了一大批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展望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发育50多个盆地,规模大小不一,较大的盆地包括松辽、二连、海拉尔盆地和5个跨境盆地。东北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油气储量增幅显著,同时面临油气上产、稳产难度仍然持续加大的现实。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古地理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东北地区构造与沉积协同作用下的成藏组合差异发育特征。进一步结合勘探实践,针对油气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着新领域新层系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方向,包括: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带中浅层油气精细勘探,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火山岩油气勘探,松辽盆地西斜坡和北部倾末端油气勘探,东北地区古生界油气勘探,大三江盆地群油气勘探,东北地区页岩油和油页岩资源勘探。为未来东北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勘探油气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石油化探方法开始兴起。以吉林省延吉盆地和廊固凹陷的石油化探工作为例,阐述了石油化探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应采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方案,以提高勘探油气田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地质与勘探》2017,53(6):1197-1207
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是油气行业发展之趋,其中物化探手段尤为关键。联合应用连续电磁剖面法和微生物基因定量技术,在研究程度较低的苏干湖盆地油气勘查得到积极发现:(1)盆地"四凹五凸"构造特征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储盖条件及运移通道,东部山前二叠、石炭系凹陷,中、西部侏罗系凹陷可能为烃源区;(2)相对钻孔揭示有油气显示的盆地中部凹陷,东部山前凹陷周缘和西部凹陷周缘,油气指示菌基因含量增大,可达1数量级,预示该两区油气更富集;(3)综合判断:东部山前二叠、石炭系凹陷,西部侏罗系凹陷,可能存在可开采油气藏。物化探方法联用对隐蔽性油气藏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