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Catherine 《海洋世界》2014,(12):22-27
<正>北冰洋有三条航道连接着东方和西方。东北航道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从摩尔曼斯克出发,航行5620海里可向东穿过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5大海域,达到白令海峡和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西北航道大部分航段位于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以白令海峡为起点,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海域向东,穿过加拿大北极诸岛,直到戴维斯海峡。北冰洋理论上还有一条穿越北极点航线:从白令海峡出发,不走俄罗斯或北美沿岸,直接穿过北冰洋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在地球的最北端,是一片浩瀚冰封的海洋,那就是北冰洋。由于巨大的冰盖在日光之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可以说,北冰洋就是一片蓝冰的天  相似文献   

3.
正你也许不知道的词威廉·巴伦支巴伦支生于1550年,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称霸海上的时期,作为一个荷兰人,他得到了阿姆斯特丹商会的大力支持,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探索北冰洋和开拓通过北冰洋的欧亚东北航道。从1594年到1596年,巴伦支连续三次率船队向北冰洋远征,先后发现了新地岛、熊岛、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等陆地。在第三次探险时,巴伦支所在的船只与另  相似文献   

4.
小熊 《海洋世界》2013,(1):58-61
在世界聚焦于地球最后一块净土——南极之时,北冰洋仿佛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事实上,北冰洋与中国一直有着不解之缘……中国人第一次在地图上看到北冰洋,是在坤舆万国全图上。这份由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朱翊钧献上  相似文献   

5.
北冰洋可以说是世界唯一可以步行通过的大洋,至少在冬季是这样。北冰洋大部分海域被平均厚度3米的冰层所覆盖,据洋底沉积物年代测定表明,这里的海冰年龄已有100万年之久。大部分海区,尤其是北纬70°以北的洋区,存在着永久性的冰盖,在北美洲与欧洲之间形成了一座坚固的“桥梁”。冬季,海冰总面积约1000~1100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北冰洋(1478万平方公里)的68~74%,夏季缩小为750~800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PHC、ECCO2、SODA、GECCO3和CMIP6资料,分析了北冰洋热含量的水平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等,评估了CMIP6模式对北冰洋海洋热含量的模拟能力。研究发现,北冰洋海洋热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热含量在4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在历史情形下(1850?2014年),相较观测和再分析资料,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MME)的上层500 m热含量在格陵兰海偏暖,在挪威海、巴伦支海和欧亚海盆偏冷,MME的全水深热含量在北冰洋几乎所有区域均偏暖,在格陵兰海偏差最大;CMIP6模式对北冰洋温度剖面模拟偏差较大,MME平均温度在1 000 m以深均高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在未来情形下(2015?2100年),MME表现出明显的北冰洋增暖情形,但绝大多数中国模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暖情形。中国模式中,BCC-CSM2-MR和BCC-ESM1对北冰洋年平均热含量的模拟较差,CIESM对热含量季节和年代际变化模拟较差,FIO-ESM-2-0对北冰洋上层500 m年平均热含量及热含量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测,最北观测位置达85°21.3′N.观测结果显示,北冰洋是全航线黑碳浓度最低的海区,平均浓度为(5.3±3.7)ng/m3;在70°N以北的海区...  相似文献   

8.
在两块陆地之间的狭窄水道均称为海峡,它是连接洋与洋或洋与海的通道。纵观世界地图你便会发现,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海峡,如白令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北冰洋;德雷克海峡和麦哲伦海峡,它们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此外还有英吉利海峡,佛罗里达海峡、托雷斯海峡、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达达尼尔海峡等等。我国沿海也有不少海峡,较为闻名的有三个,从北而南分别为渤海海、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堪称为中国的海上“三峡”。——渤海海峡  相似文献   

9.
该项目以在"雪龙"号破冰船上建立的综合观测平台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大气-海洋-沉积物"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利用科考获得的北冰洋碳体系数据,对北冰洋、白令海及西北冰洋CO2体系及其相关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10.
北极快速变化的生态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冰洋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本文聚焦北极海冰变化幅度最大的西北冰洋,从营养盐、叶绿素、浮游植物群落和沉积碳埋藏等变化来讨论海洋生态环境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响应。尽管太平洋北向流和北极周边河流输入加强可以增加西北冰洋上层营养盐储库,但由于夏季硅藻旺发向沉积物迁出大量生源元素,使得上层营养盐相对亏损,部分海域存在显著的氮限制和硅限制。随海冰减退,尽管夏末海盆区浮游植物呈现小型化趋势,但西北冰洋总体上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呈现增高的趋势;伴随叶绿素极大层下移、北扩,以硅藻为代表的生物泵过程得以更高效的运转。在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中,除原先北冰洋生态系统占据重要比份的冰藻外,硅藻等藻类的有机碳埋藏也逐渐增加。西北冰洋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增加不仅促进了生物泵的运转和碳的埋藏,而且给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北极海域目前已成为全球碳源汇格局变化最大、海洋生态系统改变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北冰洋表面的绝大部分终年被海冰覆盖,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海冰的平均厚度为3米,冬季覆盖海洋总面积的73%,约有1000-1100万平方公里:夏季覆盖为53%,约有750-800万平方公里。中央北冰洋  相似文献   

12.
莫知 《海洋世界》2010,(11):38-39
在地球的最北端,是一片浩瀚冰封的海洋,那就是北冰洋。由于巨大的冰盖在日光之下泛着淡淡的蓝光,可以说,北冰洋就是一片蓝冰的天地。这片大洋的周围是众多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主编手记     
屠强 《海洋世界》2011,(12):5-5
2011要走了,2012要来了.电影中、传说中,2012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让人满怀猜测,也让人怀着谨慎的喜感.不过既然真的要来了,或许,我们都需要一艘船.船是这样一件东西,当你置身于苍茫的水面上,它是你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空间,无论事实上它还隐藏着多少危机;当你热望跨过大洋重新开启人生的孤旅,它是唯一可以帮助你承载梦想的...  相似文献   

14.
北冰洋第四纪海洋变化记录在北冰洋诺斯温德和门德列夫海岭水深1089—1909m处获得的4个沉积岩心提供了回溯到松山反极性时的海洋学记录.对底栖有孔虫的分析揭示,从上部松山反极性时带至布容正极性时带存在4个明显的生物组合带:Bolivinaarctic...  相似文献   

15.
翻开世界地图,一眼便可看到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岛屿,这些岛屿虽然生成原因、地理位置、地质构造以及形状大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却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一系列的群岛。这些群岛从地理地质特征上,可以大体划分为大陆型群岛和大洋型群岛。在国际海洋法  相似文献   

16.
车忱 《海洋世界》2007,(9):58-61
尽管许多人,包括一些著名科学家在内,极力否认全球变暖,但北冰洋上厚厚的冰层在融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大家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北极熊在冰面上步履蹒跚地寻找下一个落脚点。进入8月,北冰洋变得更“热”了——国外某政治漫画网站上贴出这样一幅漫画:一只北极熊正在探路,从薄薄的冰层下面突然探出一个跟它长得很像的“黑家伙”。当然,大家都知道,  相似文献   

17.
卫星水色遥感是研究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及其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从北冰洋卫星水色遥感产品的时空覆盖及其制约因素分析入手,通过剖析北冰洋遥感反射率、叶绿素a浓度、初级生产力等卫星关键水色产品的定量化水平及不确定性来源,凝练了未来需突破的若干关键技术。(1)7~8月是一年之中北冰洋卫星水色遥感产品空间覆盖率最高的时段(约为56%~62%),而每年10月至来年3月则不足20%,海冰覆盖(9月影响最小)、云雾干扰(4~8月影响最为严重)、低光照(9月至来年3月影响最为严重)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多星融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色产品的空间覆盖率。(2)4~6月是北冰洋卫星遥感反射率产品精度最高的时段,高质量数据的占比可达82%,其次为1~3月和7~9月(75%),10~12月最低(57%);基于半分析算法的溶解有机物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精度较高(误差约为12%),而卫星标准叶绿素a浓度产品则存在低值区高估、高值区低估的问题(相对误差为82%~112%);初级生产力遥感产品存在明显不确定性,叶绿素a浓度及其垂向分布、藻类光合作用参数等是主要的不确定性来源。(3)提升北冰洋水色遥感观测能力需突破以下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高纬度海域卫星水色遥感资料的高精度处理方法;(2)基于北冰洋水体光学特性的高精度区域性水色反演模型;(3)多星协同的北冰洋水色观测技术;(4)协同卫星遥感与无人移动观测的北冰洋环境监测技术;(5)北冰洋海洋光学性质的参数化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8.
北冰洋公海尚处于冰封状态,但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使未来公海出现新渔场成为可能,其战略价值因而得到国际关注。当前,环北极国家已率先展开渔业权益争夺。为分析北冰洋公海渔业事务的国际走势,文章基于博弈论思想,构建非对称懦夫博弈模型及古诺模型来模拟和探究环北极国家在渔业利益争夺中的合作或冲突行为,研究得出:现阶段北冰洋公海渔业权益争端主要表现为渔业管理权的争夺,在该博弈中,非北冰洋沿岸国采取退让策略,沿岸国采取进攻策略,可以达到进化稳定均衡;一旦公海具备捕鱼条件,争端将演化为开发模式选择的博弈,此时,北冰洋沿岸国采取合作开发策略可以有效保护公海渔业资源,并实现国家的长期利益。  相似文献   

19.
太平洋夏季水对加拿大海盆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雪珑  周生启 《海洋学报》2014,36(11):38-45
近年来,北极海冰发生了大面积减少,减少的原因仍存在着争议。基于2003-2011年的水文和遥感卫星数据,对北冰洋加拿大海盆的太平洋水和海冰进行研究。通过对比2006年和2007年太平洋水位温与海冰密集度的空间分布,发现太平洋水暖异常于2007年1-3月进入加拿大海盆的中部,并可能导致了2007年夏季海冰大面积的融化。2003-2011年,在加拿大海盆的中部,太平洋水位温与海冰密集度存在着时间上的负相关。选取2007年8月,发现两者在空间上也存在着负相关。这很可能说明太平洋水暖异常在流动的过程中,向上输送了热量,在一定程度上,融化了海冰,从而触发海冰-反照率正反馈,导致海冰的减少。因此,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的太平洋夏季水,对北极海冰面积的减少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冰洋水文特征和上层大洋海冰盖的变化,以及和全球热平衡变化之间潜在的强反馈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cf.Moritz 等,1990,对当前问题的讨论和回顾)。目前,北冰洋50~150米层显然是很稳定的,因此,对北冰洋上层水体垂直扩散影响很小(Wallace 等,1987)。北冰洋水体结构的垂直扰动也总是改变穿越密度跃层、混合层界面的盐度和显热的对流和扩散通量(Aagaard 等,1981)。可以料想,垂直通量变化的结果将大大改变冰盖情况,因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