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秦岭松树沟铬铁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秦岭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位于商丹缝合带北侧、北秦岭构造带南部边缘,是陕西省出露面积最大的超镁铁质岩体,岩体中赋存了小型铬铁矿床,深部是否具有成矿潜力备受关注。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中岩相呈对称分布,结合钻孔与物探资料,推测岩体呈透镜状产出;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中部橄榄岩相具有变质橄榄岩或阿尔卑斯橄榄岩特征,边部橄榄岩相具有超镁铁质堆晶岩特征;松树沟与西藏罗布莎纯橄榄岩体中铬铁矿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由此提出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具有形成"豆荚状"和层状铬铁矿体的潜力。基于前期勘探获得的343个钻孔资料,通过3DMine软件建立了矿床的三维地质模型,剖析了矿体分布规律、钻孔控制程度、富矿与贫矿赋存部位等。根据贫矿的富集部位、流动构造、岩浆分异程度、化探异常,预测了2个具有深部找矿潜力的地段,并提出了找矿标志与找矿方法,为本区勘查找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笔架山东基性—超基性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的新疆北山地区,是笔架山岩带中最东边的一个岩体,岩体形态为椭圆状,出露面积约5 km2.由含长单辉橄榄岩、橄榄辉长岩、含橄辉长岩、辉长岩以及辉绿岩组成.含橄榄石较多的岩石属拉斑玄武岩系列,而辉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Nd、Sr、Pb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岩浆与围岩之间存在物质交换.笔架山东岩体的岩浆源区为OIB型地幔源区,原生岩浆为高镁拉斑玄武岩浆[w(MgO)=11.2%],这些性质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其他基性-超基性岩体的特征相似,表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体的源区主要为OIB型地幔,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相似文献   

3.
富水杂岩体由拉斑玄武岩(TH)系列和钙碱性岩(CA)系列组成。岩石地球化学成分与岛弧岩系相似。两个系列的地球化学变化取决于不同的地幔源和部分熔融程度及岩浆演化趋势。CA系列在成因上与TH系列无关。综合分析表明岩体的构造模式是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岩体可能是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中两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属岛弧型橄榄岩—闪长岩亚型的一个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4.
东天山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包含角闪橄榄岩相、辉石橄榄岩相和辉长岩相,辉石为各岩相主要造岩矿物之一。采用电子探针和LA-ICPMS技术对不同岩相中辉石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分析,以探讨岩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化过程。东天山图拉尔根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中斜方辉石属古铜辉石,而单斜辉石则为透辉石和顽透辉石。辉石温压计算表明其结晶温度为978℃~1 059℃,结晶压力主要为0.71~4.80 kbar。岩体母岩浆为亚碱性拉斑玄武质岩浆,是被俯冲板片交代过的亏损地幔发生13%~20%部分熔融的产物。岩体内不同岩相中辉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小,表明岩体的结晶分异程度较低,其中辉长岩相的结晶程度较角闪橄榄岩相和辉石橄榄岩相略高;岩浆上侵过程中,角闪橄榄岩相和辉石橄榄岩相受到富硅地壳物质的混染,而辉长岩相受到富铝围岩的混染。结晶分异作用和富硅地壳的混染是引起图拉尔根岩体硫饱和及硫化物熔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红石岗岩体是新疆东天山铜镍成矿带东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含铜镍矿化的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红石岗岩体由橄榄岩相、辉长岩相和闪长岩相组成,铜镍硫化物主要赋存于辉长岩相和橄榄岩相中。辉长岩中锆石U-Pb定年表明红石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80±1)Ma,与东天山其他主要含铜镍矿岩体形成年龄一致。红石岗岩体中橄榄石Fo牌号为82.2~87.3,Ni含量为(1 240~3 470)×10~(-6),橄榄石Fo牌号与Ni含量的关系表明岩浆在橄榄石结晶过程存在硫化物熔离,但是模拟计算表明仅橄榄石分离结晶不能使岩浆中硫化物达到饱和。红石岗岩体全岩微量元素特征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具明显的Nb、Ta负异常,Nb/Yb-Th/Yb图解表明其母岩浆侵位过程中曾经历了10%~20%的地壳物质混染,这可能促使母岩浆中发生硫化物熔离。红石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具有与东天山铜镍成矿带内其他含矿岩体相似的成岩成矿时代、母岩浆特征及硫化物饱和机制,表明红石岗岩体具有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碱性花岗岩因富集稀有稀土元素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成矿岩体。近年来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在矿床类型分类、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碱性花岗岩通常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s)和稀土元素(REEs),根据暗色矿物与主矿种之间的关系该类型矿床可分为富Nb-Zr-REEs钠(铁)闪石碱性花岗岩型、富Nb-U-HREEs碱性杂岩型和富Nb-Sn黑云母碱性花岗岩型3种类型。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古生代-新生代,与大陆、超大陆的裂解和聚合后期伸展构造背景有关。成矿流体经历了早期岩浆分异与晚期热液交代2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从岩浆中出溶的成矿流体具有低温、高盐度、富F等特征,可导致HFSEs和REEs等元素在碱性花岗岩中超常富集。母岩浆中不相容元素浓集到出溶流体中,并随着后期含F流体结晶或交代原岩而形成稀有稀土矿物。成矿物质通常来源于地幔岩浆或地幔与地壳的混合,但也可能来源于俯冲洋壳。岩浆结晶分异与热液交代为碱性花岗岩型稀有稀土矿床的2种主要成矿机制,但该类矿床大多为2种机制的复合形成。  相似文献   

7.
豫西地区18个中酸性岩体中的岩浆包裹体,分布于石英及长石中,形状多为圓形,大小2—110微米呈单体或群体存在于矿物中,按其性质可分为玻璃质熔融包裹体和结晶质包裹体两种,均一化温度在880—1072℃之间。岩浆包裹体是封存在矿物中的原始岩浆。它是研究成岩作用的样品。对提供岩体成因,硅酸盐熔体干、湿两类的划分,岩浆演化,岩浆起源深度与温度压力等信息,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花岗质岩石中广泛产出的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成因是复杂的,文章通过对鄂东铁山、江西九岭等地岩体中镁铁质微粒包体显微结构的观察,认为是岩浆结晶的产物,并详细叙述了其宏观特征及其成因解释。镁铁质微粒包体的显微结构记录了岩浆结晶的历史和岩浆混合作用的信息,并反映了岩浆的流动特性。镁铁质微粒包体的研究,对了解花岗岩成岩环境、岩浆起源及形成演化、岩浆动力学、岩体侵位方式以及成矿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徂徕山—新甫山地区太古宙杂岩体的地质、岩石、矿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文中将该区太古宙杂岩归属于三个旋回和两个成因系列。该文探讨了区内岩体生成的构造机制,论述了构造迁移作用。该文还探讨了两个成因系列岩体的生成模式:超基性—中性岩的地幔源成因及酸性岩石的复杂成因。文中还提出了混合交代物质K,Na,Si的地幔来源,论述了混合质岩体形成的冲淡模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俄远东地区康捷尔型(钠质专属性特点)、依纳格林型(钾质专属性特点)同心环状碱性-超基性杂岩体为例,论述了该二种类型杂岩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产出特征等。前者岩浆岩以 Na偏高为特征, K2O/Na2O=0.1~ 0.7(Na2O含量介于 1.7%~ 8.1% ),并与金伯利岩、似金伯利岩密切共生,有时可能含有金刚石副矿物;后者类型岩浆岩以钾偏高为特征( K2O/ Na2O=3.3~ 13.2) ,多产出于张性构造裂谷带或中生代地堑带,与之共生的有钾镁煌斑岩及类钾镁煌斑岩等。上述系列岩浆岩,在成因上与基性超基性岩石组合密切相关,并具有地幔生成特点。同时,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形成作用主要取决于构造背景之差异和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石类型和地质产状,本文提供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样品可分三组。通过(Ce)_N(Yb)_N变异图解和定量模式约束,第一组属轻稀土亏损型配分型式,在同源地幔条件下可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残余地幔岩组。与第二组和第三组所代表的两次岩浆事件相互印证。根据实验和定量模式计算,笔者提出底辟上涌地幔两期熔融。并运用稀土元素资料,建立了岩石成因的若干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12.
鲁东榴辉岩是秦岭—大别山榴辉岩带的东延部分,由郯庐断裂将其切割向北平移。榴辉岩的产状有三种,分别产于片麻岩、层状变质岩系和超镁铁质—镁铁质宕中。其成因有壳成、幔成和岩浆结晶型三种。榴辉岩形成于7.5亿年左右,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改造最强烈的时间在3.29—2.1亿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的分布、时代进行了简介,对火山岩的层序及成分进行了讨论,确定了火山岩的系列、类型、名称及组合,分析了火山岩产出的构造环境及演化过程,估算了开合作用的距离、时间和速度,探讨了原始岩浆成分、岩浆来源和岩浆房深度及地幔类型,研究了岩浆的结晶温度及结晶顺序。  相似文献   

14.
北秦岭存在A、B、C三类火山岩系列,对应着幔源型、壳幔混染型和壳幔混合型成因类型。火山岩系列和成因类型的系统变化,反映了多旋回壳幔物质迁移特证。  相似文献   

15.
Primitive mantle-normalized Platinum-group elements (PGE) concentration patterns for the Zhengziyanwo intrusion and Dashibao Formation basalts are of positive slope, similar to most of the world-class magmatic Ni-Cu-PGE sulfide deposits. Characters of this intrusion and its related ores and Dashibao Formation basalts are their negative Pt-anomaly and high concentration of Rh relative to Pt and Pd, facts being interpreted to be the results of crystallization and fractionation of Pt-alloys and spinel phase-free crystallization history for the magma, respectively. PGE parameters of the Dashibao Formation basa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ose found for the Zhengziyanwo intrusion, and this might infer a genetic link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16.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阜新-义县盆地义县旋回火山岩属于同源钙碱性火山岩系,岩浆演化序列为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化学成分变化以岩浆结晶分异占主导地位,岩浆分异较好。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活动带,岩浆来源于壳源。  相似文献   

17.
玲珑金矿田东风矿床171号脉金矿,产于胶西北地区著名的玲珑金矿田南东部,受NEE向破头青断裂控制。矿脉、矿体形态、产状与断裂带基本相同,带内岩石蚀变分带现象较明显;矿体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下盘,呈似层状、大脉状,沿走向及倾向显舒缓波状,局部具分支、复合特征;厚度变化较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矿石类型包括黄铁绢英岩型和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型。研究表明,中生代燕山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及定位空间,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源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幔源,有大气水和岩浆水的加入;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18.
There has been much recent interest in the origin of intermediate lava and several hypotheses are: 1) direct melting of the mantle under water-saturated conditions, 2) partial melting of altered crust, 3)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parent magma, and 4) magma mixing of mafic magmas with dacitic/rhyolitic magmas. Volcanic rocks series ranging from basaltic andesite to dacite (SiO2 ranges from 53.8 to 63.0 wt.%) from the eastern Manus Basin were detect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to understand their origin. Low H2O contents, positive correlations of La-SiO2 and Yb-SiO2, oxygen isotope data and the indistinct change of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oscillatory zoning of plagioclase phenocrysts rule out the models in which silicic lava results from direct melting of hydrous mantle, partial melting of altered oceanic crust or gabbros, and magma mixing, respectively. Besides, the geochemical data of whole rock and melt inclusions indicate tha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intermediate lava with subduction features.  相似文献   

19.
以隆断区和断陷盆地地壳厚度的显著差异,隆断区与盆地分界的深大断裂(边缘断裂,与地幔斜坡对应),隆断区和盆地的岩浆作用及现代地热活动,盆地沉降历史四个地质特征为依据,作者认为本区盆岭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是:中新生代上地幔起伏和下地壳不均匀岩浆熔融并由此产生的岩浆作用和热能、重力地质作用等引起的物质膨胀和岩浆侧向上侵入、岩浆冷凝和体积收缩导致同沉积断层运动,形成本区盆岭构造。  相似文献   

20.
玲珑花岗岩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玲珑花岗岩位于山东胶东半岛西北部,主要分部在招远、掖县、黄县、平度等县,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由于岩体周围大小金矿星罗棋布,自古到今都是我国的主要黄金产地之一。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为地质界所关注,做了大量的地质和研究工作,其中关于岩体的形成时代和成因分岐较大。本文根据我们这几年的研究工作所获资料,浅谈一下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